記者 劉歡)昨天,記者從國家天文臺獲悉,由丹麥奧胡斯大學克里斯托弗-卡羅夫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我國大科學工程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數據取得了一項重大研究成果:太陽極有可能噴發“超級耀斑”,一旦發生,將襲擊地球大氣層。 地球經常受到太陽爆發的侵襲。大規模爆發過程中,太陽拋射出巨量的熱等離子體,足以切斷地球上無線通訊和電力供應。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一次太陽爆發發生在1859年9月,從太陽拋出的數量巨大的熱等離子體襲擊了地球。1859年的太陽風暴事件也被稱為“卡林頓事件”。 由這次事件引起的極光在古巴和夏威夷都能看到,全球范圍的電報系統都陷入了混亂,而來自格陵蘭島的冰芯數據顯示,地球的臭氧保護層也遭到了這場太陽風暴帶來的高能粒子的破壞。然而,除太陽以外,宇宙中還有許多恒星有規律地產生爆發,其中一些爆發的強度比“卡林頓事件”要大一萬倍。 奧胡斯大學克里斯托弗-卡羅夫及其團隊分析了LAMOST觀測的近十萬顆恒星的表面磁場數據,結果表明這些超級耀斑很可能與太陽耀斑有相同的形成機制。科學家通過分析所有產生超級耀斑的恒星發現:大約10%的恒星的磁場與太陽磁場強度相似甚至更弱。因此,不能排除太陽也會產生超級耀斑的可能性。 地質檔案顯示,公元775年太陽可能產生過一次小型超級耀斑。樹木年輪顯示,這一年地球大氣中形成了異常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4C。一般情況下,當銀河系的宇宙射線粒子、尤其是太陽上的高能質子撞擊地球大氣時會形成14C。公元993年也發生過一次類似事件。 通過LAMOST的觀測,能夠推斷出與太陽磁場相似的恒星產生超級耀斑的頻率。新的研究表明,太陽每一千年要經歷一次小型超級耀斑。而自公元993年以來,太陽再沒有發生小型超級耀斑現象。 |
|
來自: 海潮軒 > 《天文 地理 氣象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