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孟子有句名言,“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意指人們的口味習慣有一致性。但是實踐中我們知道,不同地方因為物產、習俗的不同,飲食風格有著很大的差異。正是由于不同地區飲食風味的差異性和趨同性,才有了菜系存在的可能。 菜系是如何形成的 文|董克平 插畫|鄭莉 過秦嶺經漢中,車隊在新蜀道上飛馳,李白曾經慨嘆的“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如今已經成為通衢大道。不到八個小時,我們從黃土高原的西安出發,穿越了秦嶺,來到了四川盆地邊緣的廣元市。車隊決定在此休息調整,在酒店放下行李,幾個人出去吃晚飯。 出酒店不遠有家大院子川菜館,我們點了店家推薦的香菇燒土雞、回鍋肉、熗炒通心菜和土酸菜粉絲湯。沒想到不經意走進的小餐館卻讓我們吃得滿心歡喜,每個菜都很下飯,兩碗白飯是標配,大家心滿意足地回去睡覺了。同行的朋友說,這家餐館的回鍋肉做得比北京任何一家川菜館都要好吃,香菇燒土雞也非常美味,人均消費四十多元的水平,吃得很是開心,價錢不貴卻讓他領會到了川菜的魅力。 川菜有著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味多、味厚、味美、味濃是其顯著特點。一路從黑龍江省黑河市過來,所經過的地區飲食烹飪水準基本上都處于有待開發、提高的階段,即使是西安這樣的城市,飲食水準與川菜地區相比,也相對簡單了一些。廣元的這頓晚餐雖然簡單,出品和成都、樂山這些川菜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但是味道的豐富性還是滿足了這一段時間來行色匆匆、嘴里都淡出鳥來的我們。 廣元位于秦嶺以南、四川盆地北端,在飲食風味上屬川菜一系。四川盆地大概有26萬多平方公里,北近秦巴山脈,南連云貴高原,東接湘鄂西山地,西托青藏高原、橫斷山脈,盆地四周都是高山,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環境。盆地內氣候溫暖,降水豐沛,河流眾多,地勢平緩,物產豐富,商業發達,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辣椒輸入以后,被川人運用到烹飪之中,最終形成了今天那味道多變、以麻辣揚名的系列川味菜肴。 關于飲食風味的趨同性,先人孟子有句名言,“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意指人們的口味習慣有一致性。但是實踐中我們知道,不同地方因為物產、習俗的不同,飲食風格有著很大的差異。過去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一說,說明不同地區人們口味上的差別以及相對范圍內人們口味的趨同性,這種趨同性在四川盆地表現得尤為明顯。 孟子之言是對人們飲食習慣高度概括的哲學,具體到各地區人們的飲食風格,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這好比對于世界,中國菜統一叫做中餐,回到中餐本身,還有各個菜系風味的細分。正是由于不同地區飲食風味的差異性和趨同性,才有了菜系存在的可能。 菜系的形成與建立需要一定的條件,首先是要有具備本地區烹飪特點的一系列名菜、宴席菜、家常菜、小吃等,豐富多彩,相輔相成;其次,要有一批(幾代)擅長烹飪地區特色菜肴的名廚,創造出可以傳世的名菜;再次,這些名菜必須能有文人、美食家的品鑒、批評和推廣;還有就是,該地區有交通便利、商業發達的都市,以保證原材料來源和酒樓飯莊的市場需求,而且商貿的發達也有利于飲食風格的推廣與宣傳。四川盆地具備了這些因素,川菜系也就在此形成了。 天府之國物產豐饒,可供烹飪的原材料眾多,有諸多地方特色的調料、輔料,如成都的二荊條辣椒、漢源的花椒、中江的醬油、保寧的醋、郫縣的豆瓣醬、宜賓的芽菜、新繁的泡菜、永川的豆豉、自貢的井鹽等,保證了菜品的地方風味特色;歷史上名廚輩出,黃敬臨、關正興、藍光鑒、羅國榮等名廚借鑒南北、融會東西,創制了不少川味名菜;成都作為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旅發達,酒樓茶肆林立,文人官員匯集,造就了一批美食家和推廣者。得此天時地利人和諸般因素,現在人們熟知的川菜系于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在四川初步形成了。 中國烹飪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