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當我進入社會之后,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辦法看國產時裝劇了。 編劇杜撰出的的辦公室浮夸得像馬戲團。 他們營造出宮斗戲里一樣的心機婊,卻沒有一個立得住的職場精英 更重要的是,女人在國產時裝劇中,永遠像生活在舊社會。 她們的人設再白骨精,永遠有個不肯放過的親媽在念念叨叨地催著結婚。 《咱們結婚吧》這部戲已經說了很多次,但原諒我還要再遛一次。 這部戲是中央一套+湖南衛視同步播放,兩個超強平臺轟炸下播出時累積收視人數超過6.7億人——也就是說,中國有一半人都在看這個結婚吧的故事。 那這個故事是什么呢? 女主角長得漂亮工作優秀, 因為30歲不結婚不懷孕就被勸退了。 之后男主角,一個相貌平平的男子,是這樣侮辱女主角的:“一直朝我飛眼兒,你花癡?!?/p> “你就要豆腐渣了?!?/p> 全社會都在肆意用“不結婚”來貶低一個女性 最后,女主角居然和曾經侮辱她的男主角結婚了?!?。?! 《大好時光》里,結婚就被寫成了女人的至高生活目標。 珊珊一個海歸會計師,但是日常是:逼婚男朋友胡歌。 女友媽媽也幫著逼婚,臺詞是:你跟我家珊珊結婚了去美國,少奮斗十年。 所以她和胡歌分手惹……下一任女友……也喜歡逼婚。 “表面單純善良,內心卻滿懷嫉妒、愛慕虛榮;對袁浩瘋狂逼婚。” 藍后還劈腿,天天收前男友送的包包。。。 胡歌朋友的前妻,很漂亮的一個女人。 為了跟前夫復婚又是色誘又是假懷孕…… 一定要把未婚女人都寫成結婚狂嗎? 華鼎獎最佳編劇、全國觀眾最喜愛的電視劇作品《大丈夫》。 里面的主線CP是對相差二十歲的忘年戀。 李小冉的角色設定:三十歲的雜志社總監,風華正茂,事業順利。 但是就喜歡大他二十歲的教授王志文,理由是:“能夠踏踏實實過日子?!?/span> 好吧,男女相差20歲的忘年戀,有真愛就好。 但另外一對女比男大9歲的就被罵毀三觀了。 中年觀眾的point居然是……
俞飛鴻本來是國產劇中難得順眼的一個“非蘿莉女主”。 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她長得這么美,迷倒誰都很正常嗎? 這對CP都這_________么配了,還要被觀眾吐槽教壞孩子? 這么甜的劇情你們就不動心? 最后,編劇給俞飛鴻安排的歸宿是跟小男友分手,回到曾經找小三的老公身邊去。 分手宣言是:“不能耽誤你?!?/p> 注意:國產劇里,每一個出軌的前夫,都會被妻子原諒,一家和美,這是“主流價值觀”
劉濤的《賢妻》完美詮釋了何謂國人眼中的“主流幸?!保蔷褪墙Y婚、生孩子、家庭一旦締結就不可更改。 《賢妻》開始,女主是溫順的妻子,被婆婆嫌棄不生兒子。 丈夫遭遇小三,離婚后,她遇到貴人相助變成了事業女強人,人生翻盤。
當然隨著女性觀眾抗議越來越多,也有很多影視劇開始為單身女性發聲。 《剩者為王》按說是愛情至上女性獨立主題的。 但這部戲仍然沒有把“單身”的邏輯捋順。 開頭鋪陳了父母催婚給女主角造成的壓力。 但女主角一邊反抗家里的逼迫相親,一邊獨自加班就凄風苦雨自顧自憐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對著窗外大喊:真愛啊你在哪里?。。?/span> 呃……難道單身就等于悲涼嗎?編劇沒見過歡脫的單身人士嗎? —————————— 而外國時裝劇,看上去就順眼多了。 美劇不用說了,全世界都沒人care你要不要結婚,姑娘們都在全情投入地dating,要找的是soul mate而不是結婚對象,而且絕不操心下一個約會的人什么學歷收入幾何有沒有戶口。 當人們為結婚而歡呼的時候,慶賀的只有情感,而非“天啊這個女的可算嫁出去了” 相比美劇里完全輕松自由的氣氛,日劇可能跟切合當下中國未婚女性的心聲——面對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仍然要堅持自己,不想妥協。 《around 40》用了最佳單身女代言人天海佑希。 醫術精湛、笑容燦爛。 一個人去度假就很快樂 姻緣來臨時,她的信念是: 【幸不幸福,由我自己決定】 電視劇更直接打出這種口號: 【美麗大方的女性未婚,是對所有男性無聲而尖銳的控訴】 是啊,為什么不結婚? 因為沒找到值得的人。 很奇怪嗎? 《家族的形式》里,女主角自信地說:“真可憐,現在只有結婚這一條路可選的人們?!?br> 面對父母的逼婚,《請讓我叫您岳父》里這段話簡直振聾發聵。 是的,在東方社會選擇未婚的女性,要比西方社會里的承受更多的壓力。 半熟不熟的人勸你結婚,可以直接回之以白眼,而父母以親情相要挾、以淚洗面、甚至以死相逼,才是最讓未婚女性痛苦之處。 道理我們都懂,不能為了父母固執的喜好而奉獻自己全部的人生;但親情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跟父母說“我過得很好”“單身也不是不幸?!?,是一項長期的、雙方都別扭的調試過程——又不得不進行。 我們身處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夾在兩種價值觀轉變之中。父母是在爺爺奶奶的教導下早早結婚生孩子的,他們被支配過人生,卻面臨你不聽他們支配的空虛,所有的溝通痛苦,必須是我們這一代來承受。 所以日劇里那些女主一旦勇敢起來,就讓我們心有戚戚,我們太需要有力的表達。 相信這一周很多單身女性都陸陸續續被SK-II的短片《她最后去了相親角》所感動。 真正感動大家的,就是這種中國新女性之苦:不斷地跟家庭博弈、說服父母,但我們自己,終究是要選擇自由。 片子里的女主角們,不愿意進入相親市場被挑選,她們說:個人信息被掛在人民廣場的相親角上,感覺自己好像在被掛牌出售。 父母給的壓力太大,在他們眼中,不結婚就是不孝。 可是,自己也需要愛情啊,那個“我”,更需要安放。 跟父母溝通很困難,但拉黑父母也基本上不現實,還是要想辦法。 她們選擇把最自信的自己,放到人民廣場的相親角去——對,放到那個把女性換算成年齡收入身高商品的交易市場去,告訴他們:每一個大寫的人,都是不可估算價值的。 父母們從未想過,喊出自己心聲的女兒,如此光彩熠熠。 是啊,自己傾注情感養大了女兒,不是為了把她們嫁出去,而是為了她們快樂。 其實,如果不是父母的壓力,這些女孩本可以更開心地過自己的生活。 她們自己的價值觀早已自洽:“我是很開心的,然后很自由,我也享受一個人的狀態?!?/p> 無論是單身還是戀愛或是結婚,這些都不是評價幸福的標準,快樂本身才是。 而“剩女”這種歧視性詞匯,本來就是不成立的。 SK-II從去年開始喊出了“改寫命運”的口號,陸續拍攝了多個藝人短片:湯唯在挫折之后選擇韜光養晦充實自己、孫莉在事業和家庭之間無懼偏見選擇了全職媽媽,霍建華和黃軒選擇為實力派夢想而努力。服從內心、勇于選擇,不介意別人的眼光,即是改寫命運。(點擊藍字即可觀看以往短片) SK-II相信,普通人都可以改寫命運,女性當然有遵循自己內心選擇的自由,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在婚戀上,也是應由女性自己決定,而非父母,亦非社會。 這,就是這部短片的意義。全片在此↓ PS: 有人會問,性別觀點的文章不是你們很認真的主張嗎?可以用來做廣告嗎? 答:為什么不可以? 這是我們所有所有的發聲所期望達到的效果——被正視、被尊重。 我們曾經抗議過“刷老公的卡買買買”“今天不做家務我幸?!薄巴馄盼乙欢ńY婚”這種性別歧視廣告,所期待的就是“我選擇什么生活方式都可以”的廣告能出現。 現在它出現了,我很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