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讀|封寒紫 各位書友晚上好,今日晚讀,將由我接力阿強來跟大家繼續共讀《蘇菲的世界》,建議今日晚讀讀完第18到21章。
01 我們大多數人都接受著唯物主義的教育:世界是物質的。然而,我們能夠確認的只是我們感官的感受,并非世界本身。也許這一切都是虛幻的,不僅是周圍的物質和人,甚至包括時間和空間。
電影《黑客帝國》也借用了這一哲學觀念,而《蘇菲的世界》則“現身說法”,直接把“蘇菲的世界”本身定義為此,把書的作者比喻為上帝。但不管誰是“上帝”,也許這個“上帝”所在的空間也是虛幻的。
親愛的書友,今日晚讀,我們主要來討論關于“史賓諾莎:上帝不是一個傀儡戲師傅”這個話題。 02 史賓諾莎是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因為發表異端邪說而被逐出教會。近代很少有哲學家像他這樣因為個人的學說而備受毀謗與迫害,原因在于他批評既有的宗教。他認為基督教與猶太教之所以流傳至今完全是透過嚴格的教條與外在的儀式。他是第一個對圣經進行“歷史性批判”的人。
史賓諾莎否認整本圣經都是受到上帝啟示的結果。他說,當我們閱讀圣經時,必須時時記得它所撰寫的年代。他建議人們對圣經進行“批判性”的閱讀,如此便會發現經文中有若干矛盾之處。不過他認為新約的經文代表的是耶穌,而耶穌又是上帝的代言人。因此耶穌的教誨代表基督教已脫離正統的猶太教。耶穌宣揚“理性的宗教”,強調愛甚于一切。史賓諾莎認為這里所指的“愛代表上帝的愛與人類的愛。然而遺憾的是,后來基督教本身也淪為一些嚴格的教條與外在的儀式。
到事態最嚴重時,連史賓諾莎自己的家人也與他斷絕關系,他們以他散布異端邪說為由,剝奪他的繼承權。這點令人倍感諷刺,因為很少人像史賓諾莎這樣大力鼓吹言論自由與宗教上的寬容精神。由于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對,史賓諾莎最后決定過清靜隱遁的生活,全心研修哲學,并靠為人磨鏡片糊口。其中有些鏡片后來成為我的收藏品。
03 在搜集史賓諾莎的相關資料時,我看到網上是這樣評價他的: “史賓諾莎是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英勇的無神論者”; “哲學上,史賓諾莎是一名一元論者或泛神論者。他認為宇宙間只有一種實體,即作為整體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這個結論是基于一組定義和公理,通過邏輯推理得來的。史賓諾莎的上帝不僅僅包括了物質世界,還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認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組成部分。史賓諾莎還認為上帝是每件事的'內在因',上帝通過自然法則來主宰世界,所以物質世界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擁有完全自由的,而人雖可以試圖去除外在的束縛,卻永遠無法獲得自由意志。如果我們能夠將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們就愈容易與上帝合為一體?!?/p> 談及泛神論者,萬物有靈,其實這跟愛默生有點像。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泛神論者,包括愛因斯坦,他所言的上帝,只是表示對某種神秘力量的指稱,跟基督教的上帝不太一樣。 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是說愛因斯坦關于上帝最著名的發言來自于一封電報,在這封電報里來信者讓愛因斯坦用不超過 50 個字來回答此問題,而愛因斯坦只用了 30個字: 我信仰史賓諾莎的上帝,他以萬物之秩序示現,不會干涉人的命運和行為。
對于史賓諾莎,我想說,勇敢的人應該被永世銘記。 04 二月末的時候我們一起在有書共讀過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這本書,極端物質化的當今世界是否比以前更進步,還是很可疑的事。人們必須做形而上的追求,才能脫離動物界的生存狀態。這就是為什么世代有識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義。 解決這些命題本來應該是哲學家的任務,可惜科學的高度發展使得哲學無法跟上。霍金說過“哲學已死”,想必就是這個意思。 哲學家尼采也說過,“上帝已死?!比绻f上帝是在虛無世界中道德思想世界的公共假設基礎,那么這種公共假設,已經隨著社會科技發展而逐漸土崩瓦解,消失殆盡。 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使人們逐步意識到,世間萬物的演化是遵循定律而非以人格化的神的意志為轉移和運行的。 最近在讀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書中有句話:凡宇宙觀糊涂,或者忽而偏向有神論,忽而偏向無神論,想說又不敢說,或者說不清,總是差勁的,不能算哲學家。想用這句話跟大家共勉。親愛的書友們,不是每個人都是哲學家,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相關哲學的思考。今日的晚讀就到這里了,大家在睡前可以想一個問題:關于神或者上帝,你是怎么思考的?不要忘記晚讀打卡簽到,我們明天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