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嗎?在中小學由“引導者”通過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 )項目制教學,與學生緊密合作,一起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有意義的探索。學生們在完成項目后,對知識的理解比傳統教學所學到的更深刻;對技能的提升比傳統教學更全面。 等等,等等,誰是PBL項目制教學中的引導者?學校的老師干什么去了? 啊哈!PBL教學中的驚天秘密之一就是:老師的角色從單向傳授知識向引導者(facilitator)的轉變。引導者能夠在專業的評估標準指導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跟學生一起探索項目中的主題,激發孩子們學習知識的熱情,建立自信,培養他們創造創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的能力。能成功實施PBL教學的老師,就是“引導者”! 引導者需要對學生建立充分的信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不在課堂上“教”。下面要講到的這些傳統教學方法仍然會被使用,只是在項目中被重新規劃和定義了。 設計和計劃 教師根據背景資料和學生的情況創建或調整項目,同時聽取學生的想法,以便使項目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 向標準看齊 教師在規劃項目時使用PBL評估標準,并確保項目所涉及的主要知識和需要學生理解的學科領域都符合PBL標準。 建立文化氛圍 教師需要盡量促進學生的獨立成長,提供開放式探索的機會,增強團隊精神,注重項目結果的質量。 管理活動 教師跟學生一起設計任務和時間表,制定時間節點和最后期限,發現并使用資源,創建作品并向公眾展示。 為學生學習設立腳手架 教師采用各種各樣的課程、工具和教學策略,以支持所有的學生完成項目的目標。 評估學生學習 教師運用形成性和總結性的評估標準,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了解學生對21世紀所需技能的掌握程度,了解學生自我評價和團隊伙伴的互評。 成為引導者 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和創造,當學生需要建立技能、重新定向、鼓勵和慶祝時,給予支持。 對于國內的很多老師來說,實施PBL項目制教學最大的挑戰來自于身份的轉變。從教師轉變為引導者,從控制轉變為信任。專業的教育學也好,師資培訓也罷,對老師最主要的一項能力要求就是控制:控制教學進度、控制課堂、控制學生。 的確,在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同時教30-40個學生的教學模式下,課控弱意味著連基本的教學內容都無法完成。然而,在PBL教學法中,信任取代了控制,信任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創造力和潛力。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激發、定向和鼓勵。結果的呈現著實令人驚嘆! 我們今冬的美食小達人最終的作品就是做好的例證。 擁抱改變,擁抱未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國內已經有中小學開始嘗試PBL教學。相信未來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勇于改變自己,成為一名引導者,跟孩子們一起體驗學習與成長的美好。 編譯自: A Proven Approach to Rigorous Classroom Instruction, by John Larmer, John Mergendoller, Suzie Boss (ASCD 20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