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作為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 ,它更傾向于生物學和人類生命的科學,它傳承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的文化和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瑰麗的寶藏和民族人文學科的豐碑。盡管當今傳統的科學和文化正接受西方科學和文化沖擊,中醫科學也因此面臨西醫市場化的嚴峻挑戰,所以審視歷史,面對現實,我們的民族和政府還是要客觀審慎的調節和扭轉這種局面。
一 中醫的文化起源和現狀
1 ) 中醫科技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傳統的中醫學,是由遠古時期的黃帝時代的《黃帝內經》,正式揭開中華民族的中醫文化序幕。后歷經春秋戰國的名醫扁鵲的《難經》,漢太守張仲景的《傷寒論》、“桂枝湯”、“麻黃湯”;三國神醫華佗的“麻沸湯”和開顱術;唐朝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太醫精線》;明朝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歷代優秀醫學家的學術專輯,其間經歷幾千年,每一部著作都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和勞動中總結的經驗,凝聚著勞動人民同病魔斗爭的心血和智慧,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和自然科學的豐富的寶藏,也是后世傳承民族中醫學重要的歷史文獻和參考典籍。值到清末鴉片戰爭,帝國列強的侵略,西醫才正式傳入中國。
2 )傳統的中醫面臨西醫的市場挑戰
中醫服務的領域縮小,中醫特色的淡化趨勢,國務院研究室與科技部共同完成的《當代中醫藥發展與管理改革》報告:目前全國2800多所等級中醫院,但沒有一家真正傳統意義的中醫院,基本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據統計,2001年全國中醫藥的藥品收入中,中藥只占百分四十,西藥占百分六十。2004年在全國中醫院住院的病人中,使用的西藥費用占整個住院費的百分之三是七點四,中成藥費用百分之六點五七,中草藥占百分之一點五。中醫院的中醫治療率逐年下降,2006年中醫治療案僅占全部病案的百分之十八,比2005年的百分二十八下降了百分之十。國家中醫管理局《十省市中醫醫療需求與服務調查》數據顯示,病人選擇意愿看中醫的比例比2000年時下降了10個百分點,慢性病就診中醫的比例從原來的百分之六十七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八點三四。有資料表明,1949年西醫人員僅僅有8.7萬,而到2001年,已經達到175萬人,增加了20倍;中醫人員1949年全國擁有27.6萬,到2001年為33.4萬人,僅增加百分之二十一。我國的中藥材出口在80~90年代前期一直呈穩步增長的趨勢,但從1996開始,出口不進不增長,還出現連年下降,1999年的中藥出口是1995年的69%。據前國家經貿委統計,中醫行業增長速度已經連續兩年低于醫藥行業平均水平,中藥的出口創匯已經連續十年徘徊在5億元上下,我國的中醫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僅為5%。
3 )建國以來,中醫的迅猛發展
建國初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醫學的重視,在1950年召開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提出“團結中西醫”和“西醫學習中醫”的號召,培養了大批的中西醫結合的中醫骨干隊伍,并在全國建立大量的診所,逐步的發展到中醫院;1956年開始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先后成立中醫學院,從此中國開始正式在全國推行中醫高等教育的政策。1980年衛生部召開“全國中西醫工作會議”明確了:“繼承、發掘、整理、提高”等方針,88年5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中醫學管理局,有力推動著中醫事業的發展,成為我國中醫藥發展的一個轉折點。為中醫藥走向世界,造福全人類創造聊更優異的條件。
93年,全國中醫醫院達到2457所,中西醫結合醫院39所,民族醫院129所。全國百分之七十五的縣都建立了中醫院,使農村中醫醫療的覆蓋大大提高。
幾十年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已近30所,建立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的完整的教育體制,培養更多層次的中醫專業人才。此外鼓勵各種電大、夜大、函大自考生、繼續在教育以及各類留學生。有資料顯示,1998年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在校生,其中大專本科生43萬、研究生2802(博士生604,碩士生2198),繼續再教育23855人。全國中等中醫學校共51所,在校生29000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成立獨立研究院(所)77所,專業技術人員1000多人。在學科發展方面,已經由傳統的13個學科發展到近30個學科。在科學研究方面,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都進入新領馭。在中醫科研方面積極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現代科學治療方法,在心腦血管病、腫瘤、子宮外孕、白內障、等內外科方面都取得較大成就,如“中醫經絡實質研究”、“中醫現代化關鍵”、“舌診”、“脈診”等研究,被列為國家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科研基金、國家中醫學管理局科研項目。運用中醫藥的理論治則,明顯提高了對休克、急性dic,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腎衰等病危重癥的療效‘”小夾板“的固定,動靜結合的治療骨折;選用非抗菌復方治療細菌感染;非直接抑制癌細胞的扶正固本復方治療某些癌癥,達到癌塊縮小的效果;同時臨床研究推廣針灸、推拿和按摩、等互相結合的中醫傳統理論研究。尤其針灸及針刺麻醉、針刺鎮痛作用機理的研究效果,推動世界針灸醫學的發展。自1987年世界針聯成立,我國已經3次當選世界針聯主席國,為傳播和發展針灸學為傳播和發展針灸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我國在天然藥物、傳統藥物研究方面在八十年代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從中藥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是抗瘧藥物的重大突破。青蒿素的研究和中藥治療泌尿結石的研究獲得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中草藥的栽培、引種、加工、泡制、劑型改革,及中藥復方和藥理的研究隨著“人類回歸大自然”思潮的影響、醫學模式的轉變,將為人類尋求新的藥物開拓新的途徑。中醫醫史文獻的研究、民間傳統療法單方、驗方的整理,為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豐富了中醫藥學的內容。中醫藥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改革開放以來,共獲得國家和部(局)級科技成果獎600多項。有30項是近五年獲得的近20年來,中醫藥科學研究獲得了各種獎勵,在國家自然科學獎中,中醫藥研究占醫藥衛生領域獲獎項目43%;國家發明獎中,中醫藥研究占醫藥衛生領域獲獎項目17.6%;國家科技進步獎中,中醫藥研究占醫藥衛生領域獲獎項目11.5%。
二 中醫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1 )加強中醫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遵循當今市場經濟的規律,充分思考認識到中、西醫是兩大截然不同的學術體系,所以教育與傳承也應各具特色。目前的中醫教育過于西化,中醫是獨有的中醫文化。面臨挑戰,也是一種機遇,中醫應以開放的胸襟,積極吸收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的成果,采取“中西醫結合”,由于中西醫學的思維方式、認識方法迥異,中國生命醫學與現代生物醫學的結合,因此不是技術上的簡單疊加和知識兼并。
只有加強中國文化自身的修養與興趣的培養、以及對鞏固中醫等專業實踐和理論。教育部門,尤其一些專業的中醫院校,在中醫學制教學的要求中,英語科目居然反而反客為主,比古文、中醫四大經典的課程要求更嚴格,占用時也更多,一方面使學生學心態偏頗,學得消極疲憊枯燥,另一方面根本上也不利于中醫學子對中醫傳統文化的學習。所以,中醫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是要讓中醫教育體制加強完善的實踐操作,應再多開設一些中醫課程,多開設一些實踐課,并且采用理論、實踐結合市場模式,正確的學習借鑒西醫的客觀優勢,從思想、文化上、甚至從市場經濟學的角度,讓一批批中醫從教人員和學子得到全面充分的熏陶。中醫講究悟性,講究天人合一,這是需要在一定的中醫文化的熏陶與修養下方可為的。
對中醫師的技能評估與考核制度需進客觀、全面和完善。中醫與西醫屬于不同的體系,當今對中醫師的評估基本是沿用了西醫師評估的那一套,死板而牽強,不適合中醫本身的特點。根本上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中醫師的真實水平,長遠來看,不僅易導致中醫教育的畸形觀念,影響中醫事業自身的發展,影響中醫師的主動和積極性,間接影響整個中醫行業的傳承和發展。
2) 媒體同步的思想理論引導,加大中醫的宣傳力度
從文化、歷史和學術的角度,讓國民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中醫文化,包括中醫的針灸、推拿和按摩、氣功等學科在世界自然科學的深遠影響。充分認識當今西醫市場經濟的沖擊,傳統中醫理論研究和中醫教育須客觀審慎遵循市場運營規律,學習吸取西醫便捷、靈活的教育和運營模式,拓寬中醫傳統呆板的教育模式。
因為中醫的發展具有強大而廣闊的前景,中醫事業本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中醫相關的產業也將會形成有機的產業鏈條,未來的發展也是多面的。當然,中醫相關的監管與法律的完善;對中醫藥研究的進一步現代化;中醫知識產權的進一步受重視;中醫保健品地進一步開發生產研究與上市及其專利保護;中醫湯劑的改良等等都將是中醫發展趨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醫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是經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和探索出來的。西醫發展不夠成熟,西藥物的毒副作用潛在著隱蔽不可忽視,其毒副作用常常對人體是不可避免的,用中醫的觀點來說就是使患者陰陽嚴重失調 。因為,西醫在市場上暫時是領先中醫,不可否認西醫有其一定的優勢。在短短一二百年的歷史,傳入我們還不到一百年的歷史。對于“病”的概念,中醫和西醫的認識大不一樣,老中醫任應秋先生曾經對“病”的概念有意精辟的論述:“西醫所稱的病,大多數是取決于病原體,或者就某種特殊病變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種特殊變化而命名。總之,西醫的病名,必取決于物理診斷和實驗診斷,是比較具體的。”“中醫的病,或與病因的性質而命名,或與突出的癥狀而命名,或從病機的所在而命名,雖然比較抽象,但它卻往往能從整體觀出發,局限性比較少。”(引自《任應秋論醫集》第108頁)。所以,中醫和西醫關于病的概念不同,如氣虛包含許多機體的功能不足,但西醫并不一定作為疾病對待。西醫的炎癥,在中醫有濕熱、實熱、虛熱之分,具體的還有心火、胃火、腎火等等的區別
] 33333
333 3 ) 從環保和養生保健的角度喚醒民眾的覺悟
中醫顧名思義是堅持以中醫藥和中成藥的臨床實踐,以傳統草本處方為特色的醫療方法,是中醫的辨證論治的獨特亮點。中醫,順應自然本來的規律,吸取老祖先遺傳的花草樹木的單方,總是對人體有益無害,從科學養生和保健的角度,它更合乎科學和自然規律,都是經歷幾千年的實踐,是對人體有益無害的自然調理。良藥苦口易于病大抵說的就是那些中草藥、中成藥入口的傳統服用方法帶來的麻煩和副總用,所以與西醫的片劑白開水就能服用的的藥丸對比,中醫藥劑的改良值得中醫科研思考創新。中醫西醫對用藥不同,西醫是嚴禁用毒藥,而中醫可以用毒藥,以毒攻毒。這說明西藥的局限性 。西醫的藥品大多是通過化合作用,或者物理加工,對人體怎么也有必可避免的副作用。
西醫只是會一對一的治療,哪里不舒服治哪里,缺乏整體性的根治。西醫理論是建立在近現代的科學而發展的,理論非常具體,實在 。中醫理論是以人體的外在表現為觀察對象,不是通過解剖得來的,因此中醫對于人體內部的細微結構只能用精,氣,血,津液等現象來判斷,甚至傳統的神秘學的主觀解答,這并不是說中醫不科學。中醫是科學的,只因這種科學性獨特充滿神秘和未知的主觀色彩,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合理的解釋。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中醫藥學的發展同樣需要不斷自我完善才能與時俱進。而目前的科學幾乎成為順應市場經濟的大潮的跟風的產物,種種崇尚洋玩意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所謂種種時尚的品牌、時尚的發型、甚至連我們民族的黃頭發,也悄悄的在變異,國人盲目狂熱的崇拜、跟風,接受西方的快餐文化,那些津津樂道的所謂時尚,而忽略我們民族自身根本的傳統文化,這實在在是我們民族的自身的蒙昧和悲哀。
[ 轉自44
444) 政府的職能主導作用
中醫學作為民族傳統的醫學,是幾千年勞動人民來同疾病斗爭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歷經幾千年而不衰,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國衛生事業所獨具的特點和魅力。中醫發展前景光明,絕不是偽科學,而是真正實用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只要廣大的中醫人不斷開拓,不懈努力,中醫必將成為一門全新的永遠造福人類的現代化的醫學科學!
我們的政府一直以來重視弘揚民族文化,高度評價中醫藥學在保護人民健康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把“發展我國傳統醫藥”列入了國家憲法。建國以來,國務院指示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幾十年的總體趨勢,中醫的迅猛發展,雖然相對于西醫的市場沖擊,暫時的狀況并不樂觀。 這首先需要政府主觀的支持和媒體的正面引導,讓國人客觀的認識到傳統中醫的根本優勢所在;喚醒全民大眾不要被全盤泛濫的西化經濟思想麻痹,不要盲目的跟風市場文化的快餐,要客觀公正的傳承民族的自然科學。中醫的前景和發展必將將成為必然趨勢。因為中醫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及寶庫,且療效顯著,在一次次次重大疾病、傳染病,如非典、SARS、甲流等的預防與控制治療上,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也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重視,這也更進一步向世界證明了:中醫絕不是落后的醫學!而且,早年時候,中國政府已有發展扶持中醫的意向。加上09年4月份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國家已然將中醫藥事業放在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地位。只有國家作為中醫的堅強后盾,制定相應法律程序來監管,中醫這種傳統的民族科學才會得以長遠的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