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住在長江尾的城市。船只穿行,水鳥翱翔,長江匯入東海前的最后一條支流——黃浦江穿城而過,兩岸新老建筑相得益彰,綠廊步道蜿蜒成趣。
在大江大河遍布的中華大地,全長113公里的黃浦江算不上一條大河。從明代大規模疏浚黃浦,以致“黃浦奪淞”、逆襲而成大江算起,黃浦江的歷史也不算長,不過600多年。可它卻是一條流淌著故事的河流,融入了近代以來上海城市的成長史,濃縮了上海都市景觀的精華。
如今的上海市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親近這條與日俱新的河流。從2002年啟動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到2015年正式實施“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堅持“還江于民”,生態優先,文化并重,挖掘黃浦江兩岸的歷史文化積淀,打造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讓“人水相親”,讓城市靈動。
而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黃浦江兩岸一直被廠房倉庫、裝卸碼頭、修造船基地占據,直到20世紀末依然是這樣的景象:濱水景觀衰敗,生態環境退化,土地資源浪費。
伴隨上海產業結構調整,黃浦江沿岸眾多港口、碼頭、工廠、倉庫完成了搬遷或改造,港航、造船、鋼鐵等城市支柱產業優化重組。港口航運向長江、沿海轉移,造船、港機等在長興島集聚建立新的產業基地。黃浦江兩岸傳統產業的退出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上海黃浦江東岸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蔣衛中告訴記者,在開發過程中,每一處老建筑的保護、修繕和使用都經過反復論證,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歷史建筑,優化城市空間,延續城市文脈,留住黃浦江的記憶。通過統籌岸線眾多開發主體形成合力,到2018年底,利用沿江原有的煤炭碼頭、糧倉、船塢等工業遺存進行改造,打造黃浦江東岸的文化集聚帶。
“黃浦江沿岸的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是上海獨一無二的珍稀資源,無疑是濱江開發的重點和亮點。”上海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朱劍豪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如何讓這些遺存獲得新生,對上海是新探索、新挑戰。而黃浦江兩岸的新生,也是上海轉型發展的縮影,這個實踐案例做好了,本身對長江經濟帶城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很好的啟示。
“還江于民”,修復黃浦江的生態環境,提升黃浦江兩岸的社會功能,是貫穿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的原則。記者看到,黃浦江兩岸地區規劃沿江控制50米至200米不等的連續濱江綠帶,并以此串聯公園、廣場、濕地,形成水綠結合的公共空間系統。浦西自北外灘到徐匯濱江、浦東自上海船廠到盧浦大橋基本實現濱江公共空間貫通,今后幾年浦東將拆除濱江東岸的圍墻、站點、商業設施等“堵點”,率先貫通21公里濱江岸線。
朱劍豪說,經過多年綜合開發,黃浦江擺脫了“東輕西重”的發展態勢,黃浦江兩岸已成市民體驗水系自然環境、觀賞兩岸城市風光的公共活動帶,正在實現由工業生產向綠地公園、親水岸線和高品質的公共活動空間轉換。“從地理位置看,上海是長江尾,從地位作用來講,上海卻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龍頭。浦江兩岸開發體現了上海經濟轉型發展的方向,兩岸集聚了眾多科研院所、先進制造業企業、科技型企業等優質資源,其產業轉型將帶動長江中下游產業轉型發展。”
黃浦江奔流向前,延續著變與不變的亙古主題。一座城與一條江的故事,仍在繼續。
(本報記者 顏維琦 陳旭 曹繼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