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綱領
僅供參考
五運六氣之說,不見于儒者之六經,而見于醫(yī)家之《素問》。夫《素問》乃先秦古書,雖未必皆黃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有如和、緩、秦越人輩,雖甚精于醫(yī),其察天地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則其言雖不盡出于黃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從授矣。
且夫寒濕暑燥風火者,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者,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而五營運于其間,則五之化氣也。天數終于五,六居之;地數終于六,七居之。戊己,土也,化氣必以五,故甲己化土而居其首。土生金,故乙庚次之;金生水,故丙辛次之;水生木,故丁壬次之;木生火,故戊癸次之。此化氣之序也。地之三陰三陽,亦五行耳。而火獨有二,五行之妙理也。蓋木旺于東,火旺于南,金旺于西,水旺于北,而土旺于四維。戊附于戌而在干,己附于辰而在巽,而未之對沖在丑。故辰戌丑未,寄旺之位也。未在西南,其卦為坤,其時為長夏,以其處四時之中。《呂氏·月令》謂之中央。假如太角壬木之化為啟拆,而變?yōu)榇堇?。太征戊火之化為暄燠,而變?yōu)檠琢?,正化之為變者然也。少角丁木,木氣不足,清勝而熱復。少征癸火,火氣不足,寒勝而雨復,邪化之為復者然也。寒甚而為陽焰,是為火郁;熱甚而為凄清,是為金郁,抑而不伸者然也。水郁而發(fā),則為冰雹;土郁而發(fā),則為飄驟,郁而怒起者然也。風淫所勝則克太陰,熱淫所勝則克陽明,凌其所勝者然也。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濕土之下,風氣承之,極則有反者然也。
摧拉之變不應,普天悉皆大風;炎烈之變不應,薄海悉皆燔灼;清氣之勝不應,宇宙無不明潔;雨氣之復不應,山澤無不蒸溽。郁也,發(fā)也,淫也,承也,其理皆然。凡此者,其應非有候,則有不時而應者矣;其至非有時,則有卒然而至者矣。是故千里之遠,其變相似者有之;百里之變,其變不同者亦有之。即其時,當其處,隨其變而占焉,則吉兇可知況《素問》所以論天地之氣化者,將以觀其變而救民之疾也。
夫大而天地,小而人之一身,五行之氣皆在焉。天地之氣有常無變,則人亦和平而無災;天地之氣變而失常,則疾癘之所從出也。是故木氣勝,則肝以實病,脾以虛病;火氣勝,則心以實病,肺以虛病。此醫(yī)者所能致察,儒者不得其詳也。至于官天地,理陰陽,順五行,使冬無愆陽,夏無伏陰,秋無苦雨,春無凄風,和平之氣,行于兩間,國無水旱之災,民無妖孽之疾,此儒者所當察,醫(yī)家未必能知也?!端貑枴芬嗦匝灾?。
五行之精,是為五緯,與運氣相應,有歲星,有辰星。以此察其行之道順,而占其吉兇。然必曰德者福之,過者罪之。則是運氣之和平而為休祥,有德者召之也;運氣之乖戾而為疾眚,有過者致之也。雖然,其說略而未祥,吾儒之經則詳矣?!逗榉丁肪女犑加谖逍?,終于皇極,終于五福。六經圣人建極于上,以順五行之用,是以天下之民有五福而無六極。有五福皆可以康寧矣,無六極皆免于疾病矣。此其道固有行乎運氣之外者,是以大舜、成周之時嘗見之?!队筛分娮鞫庩柕糜善涞溃度A黍》之詩作而四序不失其和,《由儀》之詩作而萬物各得其宜。此建皇極,順五行,使民有五福而無六極之驗矣。是故《素問》則方伎之書,《洪范》則圣人經世之大法也。知有《素問》,不知有《洪范》,方伎之流也;知有《洪范》,不知有《素問》,儒者何病焉?
五運六氣、《內經》講論,諸方所略,其理奧妙,未易造入,愿發(fā)明焉。丹溪曰∶學醫(yī)之初,宜須先識病機之變化,論人形之處治。若便攻于運氣,恐流于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某日病于某經,用某藥治之之類也。
人之五臟六腑,外應天地。司氣司運八風動靜之變,人氣應焉,豈不切當。茍不知此,為醫(yī)未造其理,何以調之?曰∶楊太受嘗曰云云∶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記其風雨晦明。而有應時作病者,有伏氣后時而病者,有故病沖而動者。體認純熟,久久自然造其至極。丁元吉氏撰《運氣提綱》曰∶《提綱》之作,一本《內經》及劉溫舒《論奧》。語約而事義多者,復注其下,正注不足則旁注,易見者但旁注,旨深者列為圖,名目用墨沫之。
經論∶陰之所在,則脈不應。兼三陰而言,非獨指少陰也。王太仆于太陰厥陰下注以少陰近其位致然,反遺本氣,左右不以位,取人所向,義亦牽合。故啟馬宗素諸書皆隨君火所在言之。此丹溪所謂失經旨之類,今不從。
運氣者,以十干合而為木火土金水之五運,以十二支對而為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十干合者,如甲己二年合為土運,乙庚二年合為金運,丙辛二年合為水運,丁壬二年合為木運,戊癸二年合為火運是也。十二支對者,如子與午對,二年俱為君火之氣;丑與未對,二年俱為濕土之氣;寅與申對,二年俱為相火之氣;卯與酉對,二年俱為燥金之氣;辰與戌對,二年俱為寒水之氣;巳與亥對,二年俱為風木之氣是也。運與氣相交媾,干與支相臨遇。運五氣六,不相偶合。蓋君火居尊,故不立運。而運只有五,戊癸火運,乃相火之位。經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是也。故六氣不加于君火,是以運則五年一周,氣則六期環(huán)會。六十年間運有太過,有不及,有平運,又有大運、主運、客運。假如甲年陽土為太過,陰年己土為不及。司天與運同氣為平。太過遇司天克之,或不及遇年支與之相合,名曰歲會。值月干與之相符,或交初氣日干時干與之相合,名曰干德符,皆得謂之平運。物生脈應,無相先后焉。大運者,乃當年年干通主一年之運也。主運者,每年皆以木運從大寒日始,以次相生,至水而終。每運各主七十三日,年年常如是者。客運者,假如甲年,即以土起運,亦從大寒日始,以次相生而終,亦每運各主七十三日,逐年更替者。今醫(yī)所用,大運而已。主運客運不過論其理宜有是耳。
其六氣有司天,有在泉,在正化,有對化,亦有主氣,有客氣。假如當年年支是子,子午皆少陰君火司天,子為對化,午為正化。對司化令之虛,正司化令之實,其余支辰例皆仿此。又以子午卯酉為一律,子午二歲君火司天,則必卯酉燥金在泉;若卯酉二歲燥金司天,則必子午君火在泉。其他寅申巳亥為一律,辰戌丑未為一律,司天在泉,例皆同也。
主氣者,每年皆以木氣從大寒日始,以次相生。至水氣而終,每氣各主六十日有奇,千載不易。客氣者,以當年年支第三支起運。假如子年,子后第三支是戌,戌屬水,就以水氣從大寒日始,為初之氣,即在泉左間也;木為二之氣,即司天右間也;火為三之氣,即司天火氣也;土為四之氣,即司天左間也;金為五之氣,即在泉燥金也;水為終之氣,即在泉右間也。每氣亦各主六十日有奇,一年一易,故曰客氣。以客加主,客勝主則從,主勝客則逆。又曰∶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此客氣之大者,加于主氣之上也。
司天居上,在泉居下,運氣居中?;蛩咎炜诉\生運,謂之以上臨下,為順,順分生克之殊;或運克司天生司天,謂之以下臨上,為逆,逆有大小之異。其中有司天與運同者,名曰天木符。
(如丁巳、丁亥之類。)年支與運合者,名曰歲會。(丁卯、丙子之類。)在泉與運同者,名曰同天金符。(庚子、庚午之類。)運與在泉合者,名曰同歲水會。(辛丑、辛未之類。)司天與運及年支三位相符者,名曰太乙天符。(戊午、乙酉、己未、己丑之類是也。)
蓋午為火氣司天,戊為火運,而午支又屬火,故號太乙,尊稱之謂也。五者之中,天符為執(zhí)法,中執(zhí)法者,其病速而危;歲會為行令,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太乙天符為貴人,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圣人祥著于經,蓋將使人知有所謹而勿為其所中也??v使或為所中,亦知其病之因,不至于亂投藥劑,其惠天下后世何其切哉!雖然,運氣一書,古人啟其端倪而已。員機之士其可徒泥其法,而不求其法外之遺耶?如曰∶冬有非時之溫,夏有非時之寒,春有非時之燥,秋有非時之暖。此四時不正之氣,亦能病患也。如曰∶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冬氣南行。卑下之地,春氣常存;高阜之境,冬氣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風,地不滿東南而多濕。又況百里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邦,寒暖各異。此方土之候各有不齊,所生之病多隨土著,烏可皆以運氣相比例哉!務須隨機達變,因時識宜,庶得古人未發(fā)之旨,而能盡其不言之妙也。
奈何程德齋、馬宗素等,妄謂某生人于某日,病于某經,用某藥,某日當汗瘥,某日當危殆。
悖亂經旨,愚或醫(yī)流,莫此為甚。后人因視經為繁文,置之而弗用者有也。又不讀其書玩其理,茫然無入頭處,遂乃棄去而莫之省者有也。是以世醫(yī)罕有能解其意者。
予今搜輯纂為此編,名曰《運氣易覽》論以明其理,圖以揭其要,歌括以便于記誦,其于初學未必無補于萬一。然予老年心志昏瞀,未免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改而正之,尚有望于后之君子云。祁門樸里汪機省之序。
平治湯:
審平湯
歲金太過不及者用之。卯酉之歲,陽明司天,病者中熱面浮,鼻鼽,小便黃赤,甚則淋,或癘氣,善暴仆,振栗譫妄,寒瘧,癰腫便血,宜用此方以平金氣,故曰審平。
遠志 紫檀香(各一兩) 天門冬 山茱萸(各一分) 白芍藥 白術 甘草 生姜(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服。
敷和散 歲氣風木司天,病者而反右脅下寒,耳鳴淚出掉眩,燥濕相搏,民病黃癉,浮腫,時作瘟癘,宜用此方,以氣和而水敷榮也,故曰敷和。
半夏 五味子 枳殼 茯苓 訶子皮 干姜 橘皮 甘草(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靜順湯 歲氣寒水司天,濕土在泉,病者身熱頭痛嘔吐,氣郁中滿,瞀悶少氣足痿,注下赤白,肌腠瘡瘍,發(fā)為癰疽,宜用此以正之,則水氣自靜而順,不致泛濫,故云靜順。
白茯苓 干木瓜 附子(炮) 牛膝 防風 訶子皮 甘草(炙) 干姜(炮。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服。
升明湯 歲氣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民病氣郁血熱,咳逆頭痛,脅滿嘔吐,胸臆不利,聾瞑煩渴,身重瘡瘍,宜用此正之,火性不致于炎郁,故曰升明。
紫檀香 車前子 青皮 半夏 酸棗仁 薔 生姜 甘草(各等分)
備化湯
歲氣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民病關節(jié)不利,筋急身重痿弱,或瘟癘盛行,胸腹?jié)M悶。甚則浮腫寒瘧,血溢腰痛,宜用此以正土氣,則燥濕之患而物自生生矣。故曰備化。
熟地黃 茯苓 附子 覆盆子 木瓜 甘草 生姜 牛膝(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服。
上五方為五行之平氣。當其正音,平氣之歲不須用此,前紀運語之詳矣。故木運太角歲曰發(fā)生,為太過;少角歲曰委和,為不及;惟正角歲曰敷和,為平氣云云。凡遇太過與不及之年,以五平氣湯消息加減用之,亦未必無補云。
正陽湯 歲氣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或有太過不及,宜用此方以正真陽之火。
陽火,君火也,故曰正陽。
白薇 當歸 川芎 芍藥 桑白皮 旋覆花 玄參 甘草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一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