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最傳統數據備份的存儲設備當屬U盤,可謂是軟盤被淘汰之后的首選備份介質,移動硬盤也出現了很多年,大容量、數據保存時間長久是它的優點,而最近一年甚至出現了移動SSD這樣的新鮮事物。 很多朋友都會為選擇什么存儲設備備份數據拷貝分享數據發愁。那么U盤、移動硬盤、移動SSD分別都有什么樣的優缺點呢? U盤/閃存盤 阿財從2003年寫畢業論文開始就使用U盤了。U盤具有的優點是 迷你小巧,顯個性,攜帶方便;USB接口,使用方便。 從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來說,小容量U盤價格極為平民,8G U盤往往只需要19.9元甚至特價9.9元,可以當做一次性消耗品使用,拷貝了所需的文件拿去送人不用拿回來都不心疼。超過128G的大容量U盤極為昂貴,所以大家能接受的價格買到的U盤容量一般很小,難以存儲大數據,尤其高清視頻,藍光原盤、3A游戲大作之類; 而且因為主控的關系,U盤傳輸速度慢,即使USB3.0接口,4K寫入性能也很糟糕,刪除大量文件的時候簡直是煎熬; 市面上擁有很多USB 3.0的U盤,但是往往它們只是讀取速度到達USB 3.0的水平,而寫入速度還處于不到20M/s的USB 2.0速度的水平。 很受大家追捧的閃迪CZ88是號稱U盤中的SSD,但是真正的性能依然跟SSD有很大的差距。 U盤無論貴賤都非常耐折騰,阿財曾經丟進洗衣機水洗不止一次,拿出來晾干照樣使用。而且老司機都有一句話常說:U盤都不是用壞的,都是丟沒了的,因為U盤的體積太小,容易插在別人的主機USB口忘記拔下來,所以非常容易丟失不見 。 簡單總結 U盤只適合小數據暫時性存儲,并不適合用來做長期數據存儲的工具,特別是大數據(它也存不了)。如果想長期保存備份數據,最好還是采用非SSD的硬盤或者刻錄光盤。 U盤主控不支持TRIM,所以可以使用數據恢復軟件恢復刪除數據。 移動硬盤是目前數據備份的主流。但由于它對保存環境有要求,讀寫的時候敲一下外殼就嗝屁的移動硬盤阿財也見過,因此使用時需格外小心摔碰和注意正確插拔使用。 移動硬盤由移動硬盤外殼、USB接口電路板和筆記本機械硬盤三部分組成,有的移動硬盤使用USB接口一體式盤體,不能拆出SATA筆記本硬盤。 移動硬盤具有容量大,USB 3.0接口速度快,使用方便,2.5寸移動硬盤移動便攜方便;同等容量價錢的移動硬盤相對U盤便宜,但是因為有“起步價”——最小容量500G的移動硬盤也要250元人民幣。比起最低只要19.9的U盤來說昂貴了10倍以上。 論文件拷貝速度,移動硬盤比高級U盤慢,例如上面提到的閃迪CZ88 U盤,其文件拷貝性能遠超任何移動硬盤。但是同樣的因為“起步價”,最便宜也要兩百多元的移動硬盤的性能自然比起“無下限”的廉價19.9 U盤要好很多。 簡單總結 移動硬盤 缺點:怕摔、磕碰、震動、進水,移動硬盤理論壽命3萬小時以上,如正常使用不磕不碰,數據保存10年沒有問題。 移動硬盤質量直接決定其壽命,要注意選擇質量過硬的產品(行貨)這樣即使出現壞道也能夠獲得妥善的保修更換服務。 移動SSD 移動SSD在移動存儲產品中是絕對是新生事物,它結構跟移動硬盤幾乎一摸一樣,只是把 2.5英寸的筆記本機械硬盤換成了2.5英寸的SSD固態盤。 但是呢,它又跟U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結構上來看,U盤和SSD固態盤 有著許多很相似的地方。首先,作為存儲的數據工具,它們都采用了NAND Flash芯片作為儲存介質。其次它們都沒有機械硬盤中的機械組件,無論用戶如何搖晃它,甚至跌落摔到地上,也不會因為外力而造成損壞。 那么SSD固態盤比U盤強大在哪里呢? U盤和SSD固態盤的差距之一:4K讀寫速度 其實從理論上來說,U盤當成SSD固態盤來用并不是不可以,譬如現在群輝NAS系統,Windows 8以上系統和有些版本的Linux系統支持將系統安裝到U盤上,從而在U盤上運行,這樣等于是將U盤變相的當成了SSD固態盤使用。 然而尋常U盤并不具備這樣的性能,前面已經貼跑分數據說明了大部分U盤的死穴就是隨機4K/持續寫入速度過慢!這主要是因為U盤和SSD固態盤之間所使用的主控芯片、Flash顆粒的數量和緩存容量不同所造成的。市面上的確有例如 Mushkin Ventura Ultra 這樣經過Windows To Go認證的U盤,其實這樣的U盤用的就是SF2281這樣的SSD主控,沒錯,這種U盤其實就是加裝了電路板上USB接口的小尺寸固態盤,是名副其實U盤中的SSD! 真正的SSD固態盤采用了多顆Flash顆粒組成,而其內部也是采用了類似于RAID的多通道寫入方式,可在4~8片不同的NAND Flash芯片顆粒上同時寫入或者讀取數據,因此性能極其慓悍。而傳統的U盤主控通常就是單通道對一片NAND Flash芯片進行讀寫操作,所以在性能上完全沒有辦法和SSD固態盤相提并論。此外在緩存上,SSD固態盤一般會有128M甚至更多的DRAM緩存用來存放數據,而絕大多數U盤均不具有DRAM緩存,因此在性能上也造成了相當大的差異。 U盤和SSD固態盤的差距之二:使用壽命 除了速度上的巨大區別外,U盤的主控也大多不具備均勻磨損算法功能。什么是均勻磨損算法呢?簡單的來說,U盤和SSD固態盤所使用的NAND Flash都有一定的寫入次數壽命。一旦當寫入次數達到這個數量之后,那么就無法再寫入數據了,也就意味著U盤或者SSD固態盤的損壞。 現在市場上的U盤主要是TLC顆粒,理論上可以反復擦除寫入300~1000次,如果說全盤寫入,足夠寫入U盤容量X1000次,那么就可以寫入最少幾TB(1000G)數據才會U盤損壞。 但是這是理想的情況,除非你每次都用數據填滿U盤再刪除清空,否則根本不會反復的寫入所有的NAND Flash芯片存儲區域。如果一直都不裝滿U盤而只是存入幾百兆文件一般性用完就刪文件的情況下,U盤的NAND Flash存儲顆粒就會反復的寫入頭部地址的那幾百兆空間。 那么很可能反復操作300次以后,文件分配表和分區頭部的NAND存儲單元就會有第一個壞塊出現了。而U盤就是不具備均勻磨損算法功能,所以一旦U盤用來反復讀寫數據話,是非常容易造成損壞的。事實上阿財的第一個U盤使用1年之后就已經壞掉了,因為0 block損壞導致不能識別設備。 眾所周知,如果作為系統盤的話,每天的數據寫入次數一定會是很多的,因此SSD固態盤據的主控芯片均具備了一種均勻磨損算法的功能,以延長使用壽命。簡單的來說,如果一個SSD固態盤里有1000個數據塊(這只是舉個栗子),當我們反復的寫入數據時,SSD主控就會在其他數據塊都寫入了100 次的,有一個數據塊只寫入了90次的時候,優先使用寫入數量少的數據塊進行寫入操作。這樣 SSD固態盤的寫入壽命能夠超越U盤上百倍的增長。 當然移動SSD固態盤也有缺點,首先就是價格貴,最小128G容量的起步價需要從350元,250G容量更是賣650~799不等。 第二個缺點是NAND Flash存在晶體管漏電率這樣的一個物理特性,無法保證超過3年以上存儲數據不丟失,所以千萬不要把移動SSD當做長期保存備份數據的備份設備使用。 另外還有一個阿財也存疑的特性,就是傳統SSD具備TRIM徹底清除刪除數據的特征。因為阿財沒有親自試用過移動SSD固態盤,無法確認TRIM指令通過USB接口生效。這個特征如果生效。意味著移動SSD具備數據保密性,能夠徹底刪除數據無法恢復,但是用戶一旦錯誤的進行了刪除操作,也會導致數據丟失無法找回。 阿財建議: 選擇U盤:當做代替軟盤、光盤等移動存儲介質,做論文/稿件的交換數據使用,比如說你拿個照片去沖洗;拷貝稿件去文印店打印;交給教務處論文準備答辯,等等簡單的文本和文檔文件傳遞用途。 選擇移動硬盤:離線備份介質,長期保存個人照片、圖片素材、文檔的第二個備份拷貝,也可以放心的大容量存儲無損音樂和藍光高清電影。 選擇移動SSD:存儲便攜操作系統——例如Windows To Go,常玩的單機游戲、免安裝綠色軟件和Steam Library游戲庫,Adobe Lightroom Catalog目錄,4K高清視頻剪輯素材等專業高性能傳輸要求的移動存儲用途。 那么面對這幾種常見的移動存儲介質?大家的選擇會是什么呢? 本文由易迅網達人“阿財”原創,轉載請獲得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