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蘭花螳螂慢慢成長之后,顏色會逐漸變成粉紅色,外形優美,步態輕盈,被稱為最美的昆蟲。(延伸:昆蟲皇后蘭花螳螂) 蘭花螳螂是自然進化的極品,也是擬態藝術的精品。自1889年,博物學家華萊士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之后,便為世人所知,常常用來做例子,用以闡述說明自然擬態的生物學問題。說來奇怪,這么奇特且常常被念叨的明星生物,過去竟然基本沒人研究過,中國人則更沒什么像樣的研究記錄,可見亞洲(或東南亞)的研究者有多么的不了解自然。 雖然蘭花螳螂擬態的事實早已深入人心,但擬態的生態功能,發育和進化基礎我們基本是一無所知的。 近兩年,我們多次拍攝到蘭花螳螂。知道年幼時候的蘭花螳螂是純白色的,常常發現它躲在白色的花朵上,如姜花,梔子花等,完美的融入到背景環境之中。然而有時候又發現,白色的蘭花螳螂趴在灌從的葉子正面,遠遠看去很是突兀,一眼即可辨認出來。它的擬態到底是躲避天敵,還是吸引傳粉昆蟲? 我們不得而知。而紅色的蘭花螳螂則多發現于綠色的葉子之上,對于傳粉昆蟲和天敵來說,無疑都是非常顯眼的,確實需要蘭花螳螂三思。
按理,如果蘭花螳螂赫然站在開闊的葉子之上,搔首弄姿地吸引傳粉昆蟲,那么這種行為對于他的天敵鳥類來說,顯然是作死的姿態(羞)。 蘭花螳螂到底是擬態逃避捕食,還是擬態吸引傳粉著增加捕食概率呢?直到2013年末和2014年初,澳大利亞的一位博士才發了2篇文章,嘗試著討論了講述蘭花螳螂的擬態捕食策略。研究發現,從傳粉昆蟲的視角看,蘭花螳螂與熱帶雨林中一些花朵對紫外光的反射是一致的,傳粉昆蟲并不能區分開蘭花螳螂與花朵的反射光。其中2014年初發表的The American Naturalist文章認為,蘭花螳螂的體色更多是用來吸引誘騙傳粉著的。蘭花螳螂形態與顏色合力形成的芳容,對傳粉昆蟲很有吸引力。對比試驗發現,蘭花螳螂吸引傳粉昆蟲的效率甚至比花朵還高。一個世紀以來,澳大利亞人首次證實了蘭花螳螂攻擊性擬態(aggressive mimic)的生態學功能。換言之,蘭花螳螂趴在綠葉之上,是明晃晃的賣弄風姿,明騷來著。 澳大利亞人的研究為我們揭開了蘭花螳螂擬態背后的一些秘密。也就是說,網絡上流傳著那些蘭花螳螂趴在花朵之上的照片,基本都是擺拍,或者是造假的照片。特別是紅色的蘭花螳螂本身對昆蟲的吸引力遠超過花朵本身,所以它們常常趴在綠葉之上,這樣更符合野外的生態情況一些。 事實上,蘭花螳螂的故事遠不至于此。蘭花螳螂生活習性,以及為何要變色的問題還沒回答呢。從我們所拍的圖中,可看出蘭花螳螂體色會慢慢改變,從白色到粉紅色,然后變為黃色,黃色偏黑,這些過程中,蘭花螳螂的體色擬態功能上是否存在差異,擬態所帶來的捕食效率又如何呢?特別的問題是,蘭花螳螂又是如何躲避鳥類的捕食的呢?讓我們拭目以待科學家的新發現。 https://www.douban.com/note/3373678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