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筅:宋代中國茶藝“點茶”必備神器,尤如現今的湯勺 盡管在元代就有詩人 大贊茶筅 “此君一節瑩無暇,夜聽松風漱玉華”, 但如今此君的風華在日本猶勝中國。 在日本抹茶道中, 茶筅縮短了人與茶之間的距離, 是茶人的神器。 茶筅的起源 茶筅是制茶技術、 竹藝技術和抹茶發展的產物。 到了北宋, 茶人不再滿足茶筷對抹茶的泡制, 而選取高山白竹和紫竹 而發明研制出茶筅來點茶。 茶筅的使用 茶筅一般以竹制作, 將細竹絲系為一束,加柄制成。 宋代點茶時, 將絲羅篩出的極細的茶粉放入碗中, 注以沸水,同時用茶筅快速攪拌擊打茶湯, 使之發泡,泡沫浮于湯面。 以茶湯顏色鮮白, 和茶沫停留保持時間長為茶技高超的標準, 從宮廷到市井,常以之賭勝負。 茶筅規格 日本,茶筅根據其竹穗本數不同 分為平穗(16本)、荒穗(36本)、 野點(54本)、常穗(64本)、 數穗(72本)、八十本立(80本)、 百本立(100本)、百二十本立 (120本)等, 依次可做出不同濃薄品質的抹茶。 茶筅的地位 茶筅是宋代中國茶藝“點茶”必備茶具, 和現在的湯勺功效差不多。 在日本抹茶道中,茶筅地位尤其高。 用茶筅攪開使抹茶受水均勻, 再沖入適量的涼水, 然后快速地用茶筅攪拌起泡。 這是一種藝術。 在舉行重大茶室活動中, 一般會使用新的茶筅, 以示對茶事的重視、對茶人的尊敬, 以及對“和、敬、清、寂”這一茶道精神的 領會和體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