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之真意 寤寐求之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獲獎作品創作記 ■李良東 筆:兼毫 墨:一得閣、紅星墨汁 紙:絹本 硯:歙硯 在經歷了30年的書法生涯之后,我覺得,書法最重要的是不裝。何為不裝?就是寫自己,不去討好,不去做作。想寫就寫了,不想寫時可以讀書,可以聊天。能如此,書之真意在焉。 我宗法二王,并沿二王一脈學習了唐宋諸家、明清行草等。在寫了多年的小字作品后,近年喜作大字,沉迷于顛張醉素,于顏真卿、米芾、王鐸等會心最多。雖用心良苦,惜所得甚淺。 我的作品都是隨意創作后再優選的,雖然五種字體都上過國展,但還是行草書最有心得。我打算投稿行草書作品,同時也進行了一些隸書的嘗試。 我準備了一些八尺的絹本中堂,預先裁好,放在書房,有空有情緒就寫。書寫內容不作預計,準備了一些古詩集,也打印了一些我的自作詩,隨意取之。 此件行草書作品最先完成,錄古詩,輕輕松松,一次寫好。其他則創作多幅,或自作詩詞,或古詩文,反復推敲,時間達兩月之久,可謂用盡氣力。結果,行草書作品最后獲獎,恰恰印證了東坡先生“無意于佳乃佳”的至理名言。書者,抒也。書法,就是用毛筆抒發內心情感的藝術,你的緊張、煩躁,也會被記錄在紙上。與其緊張,不如隨意;與其煩躁,不如從容。 該作高八尺,寬三尺。毛筆為江西文港所出兼毫,用的是一得閣和紅星墨汁,平常兩種墨汁互相摻,取最好的濃淡程度。磨墨當然好,但寫大字不現實,磨墨只在悠閑地寫小字的時候。 書寫時注重自然的書寫感覺,初時平靜,繼而奔放。每一筆飽蘸墨至寫干,以蘸墨的次數形成書寫的節奏。因為幅式較寬,為避免章法單調,臨時選擇在第二、三行進行留白,同時也和末尾的空白相呼應。用筆厚重與輕靈互見,過渡平穩,對比自然,結字的俯仰轉合也形成對比。最后,以跌宕起伏的干筆草書結束。整幅作品雖然疏密、濃淡、收放、正欹等對比較為強烈,但在韻味上還保持了一點雅致、清潤與平和。 獲獎之后,有的熱情夸贊,有的猛烈批評,無論褒貶,于我今后創作皆有助益。 對于作品中的一些爭議點,個人見解如下: 一是部分字的拉長寫法,如最后兩行的“盡”“萬”“聲”等,這幾個字,來源于張旭和懷素的草書,如《古詩四帖》中的“其人必賢哲”的“哲”等字,拉長如兩字。在草書中,這樣的斷而還連、上下變換的寫法比比皆是,為的是求得陌生感和神秘感,同時增強作品整與碎的對比,豐富作品的節奏。在古人的行草信札中,常常使用大而放逸的“頓首”來形成節奏變化,米芾《臨沂使君帖》更是以兩行草書進行對比,“如何芾頓首”隨意拉長變化,強烈至極! 二是開篇“衙齋”二字,有評論家認為不合理。其實,“衙齋”二字的大小疏密對比,就是全篇對比的開始。“衙”字以及第六行首字“見”字放低,是為了形成錯落,不至于太悶。這樣放低錯落類似的處理方法,在王鐸的長卷中比比皆是,恕不一一舉例。 三是中間留白。第二、三行中的留白確有故意之嫌。大家認為古人手札留白是為了尊敬等原因才進行換行,確實如此。但我忽然想(聲明:沒有強辯的意思,只是提問),古人的規矩現在人們有多少在遵守?比如,誰過年才吃餃子,誰清明不吃熱飯(寒食)?現在有多少人寫信因為尊敬而換行?古人常說,某某作書,碑版不如草稿信札。為何不如?一方面是隨意,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中間留白。中間留白使章法產生變化,所以才好。為了一點無人遵守的規矩,舍棄留白這么好的形式,孰輕孰重?值得探討。 這件作品,還存在很多不足,如部分線條較為薄弱,部分筆畫失度,盡管作品表現了我當時的一些想法,但離我心中的沉酣大氣還有一定距離。 書法藝術,其實是一個很復雜的東西。它和資本、權力、傲慢無關,只和心靈、熱愛、感動相聯。當你以為自己靠近了藝術本質,而實際上,卻離她越來越遠。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好像都是如此。 我不知道自己能寫成怎樣,但我會一直寫下去,我確信。 李良東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獲獎作品 行草中堂 規格243cm×98cm 衙齋花發勸情親,花葉花枝逐歲新。買酒應須傾一石,開顏且莫放三春。非關老態貪行樂,為識風光去若塵。今日對花如不醉,來朝解綬醉他人。 煙水蒼茫浦溆明,隔江遙見野云生。詩成盡日垂簾坐,萬竹樓頭聽雨聲。 |
|
來自: 東方竹馬 > 《書法國畫篆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