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諸島命名和南海十一段線劃線由來 ?。?! 近代歷史上我國政府為南海諸島命名的情況 轉(zhuǎn)自:南沙群島在線 自清朝至民國,我國政府曾經(jīng)三次為南海諸島命名。第一次是1909年李準巡海為西沙群島15個島命名。第二次是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于1935年公布《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其中公布南海諸島地名136個。第三次是抗戰(zhàn)勝利后由內(nèi)政部于1947年公布的《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包括地名172個。每次命名都繪有地圖。其中《李準巡海圖》已散佚。 一、1909年李準巡海時的命名情況 1909年5月(清宣統(tǒng)元年,舊歷四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lǐng)水師官兵170多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三艘軍艦到西沙群島巡察,測繪地圖,查勘島嶼15座,逐一命名,勒石豎旗。當時命名的16個島嶼是伏波島、甘泉島、珊瑚島、琛航道、廣金島、豐潤島、鄰水島、霍邱島、歸安島、烏程島、寧波島、新會島、華陽島、陽湖島、休寧島、番禺島。這是一次有意義有影響的地名審定,可惜《李準巡海圖》已散佚,后10個島嶼不知具體指何島。 1947年舊內(nèi)政部審定地名時,沿用甘泉島、珊瑚島和琛航島三個地名,伏波島改為晉卿島、豐潤島改為和五島(現(xiàn)在的標準名稱為東島)。 二、1935年水陸地圖委員會定名情況 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成立于1933年,該會會刊第一期報道:“我國因向乏全國實測詳圖,故坊間出版書籍......類多抄襲陳編、以訛傳訛,甚至翻印外國出版之中國圖,不加審察,致國疆界域,任意出入,影響所及,關(guān)系非淺。......并擬定水陸地圖設(shè)查委員會規(guī)則草案......至(民國)二十二年五月,各機關(guān)再復(fù)會商,決意依照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規(guī)則第二條規(guī)定,由關(guān)系各部分別派定代表,成立本委員會,于二十二年六月七日正式開始辦公”。 1933年4月法國入侵南海九島,全國輿論嘩然,群起反對、抗議,這推動了委員會的成立和展開工作。1934年12月21日第25次會議作出了審定南海各島嶼華英島名的決議。1935年1月出版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會刊》第一期,刊登《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審定公布了132各島礁名稱,這是第一次較全面公布南海諸島的命名,第一次將南海諸島分成四部分:東沙島(今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今之南沙群島)。其中大部分名稱是從外國人擅自定名音譯或者意譯而來。1935年4月出版的會刊第二期刊印了《南海各島嶼圖》。 《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和《南海各島嶼圖》的發(fā)表公布,對維護我國南海諸島的主權(quán)起了一定作用。但當時沒有廣泛收集資料,征求專家意見,更沒有注意到我國漁民早已為南海諸島多數(shù)島礁定了名。也忽略了李準巡海時對西沙群島15個島嶼的命名。胡煥庸在《法日覬覦之南海諸島》[1]一文中指出:“此等 ‘危險地帶’之群島,雖為我國人所住往來和經(jīng)營,然迄今尚無綜合之名稱,鄙意擬用‘南沙群島’之名以名此群島,不然統(tǒng)稱曰‘南海諸島’其名殊混也”。另外此圖中的“東沙島”名稱后來也改為“東沙群島”,暗礁為礁石島。1935年這次公布的135個地名中絕大多數(shù)是完全翻譯外文名稱,因此沿用至今者只有11個:東沙島(即今之東沙群島之東沙島),西沙群島,北礁、高尖石、北島、中島、南島、石島、海馬灘和司令礁?;旧蠈C赜?、通名改變的有8個:南灘(今之南沙洲)、西灘(西沙州)、南石(南巖)、曾姆灘(曾母暗沙)、粽色灘(棕灘,注:粽疑為“棕”之筆誤)、方向礁(指向礁)。 三、1947年中國政府內(nèi)政部命名的情況 二戰(zhàn)期間日本于1938-1939年先后侵占我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并擅自稱西沙群島為平田群島(Hirata Cunto),程南沙群島為新南群島(Sinan Gunto)。1945年日本戰(zhàn)敗、無條件投降,我國根據(jù)《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報》收回了包括臺灣、澎湖列島和南海諸島在內(nèi)的所有失地(釣魚臺列島、琉球群島除外)。1946年秋當時的海軍總司令部派兵艦前往接收南海諸島。永興艦和中建艦接收西沙群島,于11月29日在西沙永興島登陸。太平艦和中業(yè)艦接收南沙群島,于12月12日在南沙太平島登陸。永興艦還巡視了甘泉島和珊瑚島等,太平艦還巡視了南鑰島、中業(yè)島、雙子群礁和中建島等地。1947年3月太平艦又奉命接收東沙島。 南海諸島既已收回,當時內(nèi)政部方域司審定南海諸島地名172個,于1947年12月1日由內(nèi)政部通過中央社正式公布,次日見報。同年方域司又刊印《南海諸島位置略圖》,此舉對于維護我國南海諸島的主權(quán)起著重要作用。 1947年公布的南海諸島地名172個(15個群體,157個實體),審定了“南海諸島”和“東沙群島”兩個地名。并把1935年公布的南沙群島改為中沙群島,團沙群島改為南沙群島。從此南海諸島按位置劃分為東沙、中沙、西沙、南沙四個群島?!赌虾VT島位置圖》中除了標明大部分島礁名稱外,還在4個群島周圍標繪了11條斷續(xù)國界線(以后修改為9條),其最南端標示在北緯4度的曾母暗沙南面,這就是我們引用至今的南海U形國界線的來歷。此次較1935年公布的南海各島嶼名稱既有所增加,也有遺漏。1935年公布的顯然譯自外國名稱的地名,1947年大部分已改掉。又有以古代官職名、接受軍艦名、恢復(fù)李準巡海命名、以忠孝、禮儀、仁愛、和平等命名。這些中國式的地名,大都有積極意義,需加肯定。但1947年命名的主要缺點是:一沒有徹底根除外來名稱的影響;二完全忽略了我國漁民早已為南海各島礁命名。172個地名中有79個有漁民習慣的名稱并廣泛流傳于海南島漁民中,而1947年命名石完全未注意到。雖然如此,1947年命名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收回南海諸島、由內(nèi)政部向中外正式公布的,對維護我國領(lǐng)土主權(quán)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地名普遍得到國際承認,不少國外書刊采用我國公布的地名音譯。1948年初,內(nèi)政部將上述的南海諸島標繪范圍收入公開發(fā)行的《中華民國行政區(qū)域圖》中,向國際社會正式公布了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quán)和管轄權(quán)范圍。在當時及此后的很長時間里,即便是1958年第一次聯(lián)合國海洋法會議通過海洋法4公約之后的七、八年時間里,南海周邊的有關(guān)國家都對中國政府頒布的南海國界線保持了沉默(默認)。 附1935年《南海各島嶼圖》 ![]() 附1947年《南海諸島位置略圖》 ![]() 1946年中華民國南海圖(內(nèi)政部方域 司編制) ![]() 銀槍評述:1947年的我國(中 華民國)對南海的劃線,是二戰(zhàn)后我國根據(jù)《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報》 收回了包括臺灣、澎湖列島和南海諸島在內(nèi)的所有失地后,對南海海洋的明確劃分線。當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主要是由二戰(zhàn)決定的,而作為二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勝國,這條線也可以說是二戰(zhàn)后對南海海洋的明確劃分線。 南海各島嶼圖(1937年日新輿地學社) 注:日新輿地學社1937年9月初版,蘇甲榮編?!吨腥A省市地方新圖》第五圖南海各島嶼圖。此圖中在南海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后調(diào)整名稱為中沙群島)、斯卡巴洛礁(現(xiàn)黃巖島)、團沙群島(后調(diào)整名稱為南沙)上清楚注明為“屬中國”。這也是1935年1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對南海島嶼命名和規(guī)范南海地圖后公開發(fā)行的南海地圖。 ![]() 1948年《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圖》 1948年亞光輿地學社出版的南海、海南島地圖此時的“南海九段線”是 一條連續(xù)線。 ![]() 以上兩張民國時期公開發(fā)行的南海地圖,說明了中國對南海主權(quán)和劃線不但是寫在自己的政府文件里,而且是通過公開發(fā)行,展現(xiàn)在世界面前的。 中國廣東省地圖和南海地圖(1951年3月): 此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地圖》(1951年3月第二版)中的廣東省地圖。此圖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xù)沿用或繼承了中華民國時期對南海的劃分和主權(quán)。 1952年亞光 南海各島嶼圖 ![]() 1955年南海諸島嶼圖 ![]() 1963年南海諸島地圖 ![]() 以上幾張建國初期公開發(fā)行的南海地圖 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xù)沿用或繼承了中華民國時期對南海的劃分和主權(quán),1958年9月4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guān)于領(lǐng)海 的聲明》已對全世界作了鄭重聲明,而此時并不存在所謂“南 海問題”。 1972年南海諸島地圖 ![]() 1976年南海諸島地圖 ![]() 2004年南海諸島地圖 ![]() 這幾張南海地圖說明中國政府對南海的一貫立場。 轉(zhuǎn)自:南海諸島命名和南海劃線由來 大陸、臺灣、香港澳門、華人都有責任來收回自古就是中國的南海十一段線內(nèi)的島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