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魔術的奇幻世界讓很多人心向往之。我國的魔術文化源遠流長,過去老一輩人更喜歡稱之為“戲法”。 老一輩魔術師留下了極豐富的藝術遺產,但由于過去魔術師社會地位較低,直到民國時期才略有改觀,再加上魔術本來就有秘不外傳的特點,因此留下的文字記載并不多,其中涉及到魔術解密的中國戲法教學書,更是少之又少。 為了尋找中國戲法的精髓,挖掘保護相關的文化,十多年前,臺州著名魔術師王建榮開始收藏與魔術相關的書籍,現在陸陸續續已經收集了360多本,其中還有兩套是集中國戲法大成的《鵝幻匯編》。 陸陸續續收藏360多本魔術書籍 王建榮從小就喜歡魔術,自從小時候看了老魔術師在學校里的表演后就著了迷,經常背著父母自己買書鉆研魔術,看到有人表演魔術就花錢去學。 現在王建榮是國內知名的魔術師,而對中國魔術了解越深,王建榮就更覺得其中精妙無比。 “很多人對于中國古戲法的了解僅限于常見的‘江湖派’,比如身穿長袍、手拿方毯,變出許多巨大而沉重的物件等,其實中國戲法的范圍相當廣,也有大、中、小型等,而且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種類也豐富多彩。”王建榮說。 于是,他漸漸萌生了要收集魔術書的想法,特別是中國古戲法的書籍。 可是這個收藏的過程困難重重,一方面,由于過去變魔術的人地位較低,歷史文獻很少記載,再加上戲法講究師承,魔術因為涉及到秘不外傳,所以流傳下來的典籍非常少。 “古戲法有跡可查最早應該是《神仙戲術》,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本完整詳細的魔術教學書,里面記載了20多種古代幻術,但這本書曾經在民間失傳了很久,前幾年突然重現拍賣界,引起了很大的關注。”王建榮說,最終《神仙戲術》被王建榮的朋友拍走,雖然與這本書失之交臂非常可惜,但是他還是覺得挺高興的,因為《神仙戲術》的出現,填補了中國魔術書空白的歷史。 在這期間,王建榮通過各種渠道打聽魔術書,陸陸續續收藏了360多本。 收藏了兩套集中國戲法大成的《鵝幻匯編》 在王建榮的藏品中,最讓他感到驕傲的是收藏了清末唐再豐花費30多年所著的《鵝幻匯編》,這兩套魔術書籍品相完整,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記者看到,一套書一共是6本,12冊,里面的魔術共計320套,是真正集中國幻術大成的書籍。 《鵝幻匯編》里收集了關于幻術(魔術)項目、總結百余個,保存了大批瀕臨失傳的節目,如《魚化黃龍》等許多著名古代節目,使之成為研究魔術史的重要資料。另外它對所有的節目進行了分類研究,計有“手法門”(手彩)、“絲發門”(用線拉動機關)、“彩發門”(道具本身結構機關)、“搬運門”(物體移位法)、“藥法門”(類似化學幻術)、“符法門”(畫符念咒)等。 “從一些制作方法中就可以看出,魔術涉及到的學科有現代物理、化學、生物等多門,在表演的過程中還涉及到心理學等等。”王建榮說。 “另外,也可以從書中看到,中國一些著名的傳統戲法,例如‘酒米三變’、‘八仙過海’、‘仙人采豆’等大多取材于生活,幾顆豆子兩口碗,幾個連環,甚至一根繩子就能演變出無數變化。‘江湖派’支個攤子就可以立馬開張。”他說,里面記載的表演器械大多簡單易制,大部分適宜在廣場或會場演出,很多傳統的魔術甚至不用道具或者很普通的道具,比如剪繩子,隨便的繩子都可以表演。 魔術書在民國時期得到很大推廣 “中國的戲法在民國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誕生了一些知名的魔術師,漸漸地在魔術界有較高的聲譽。”王建榮說,這也讓魔術書在當時有了很大的推廣和發行。 梁朝偉主演的電影《大魔術師》就是以清末民初的老上海為背景的,而記者在王建榮收藏的魔術書中看到,那個時期大多數魔術書的印刷地點都是在上海。 《文娛幻術大全》、《魔術真傳》、《世界神怪魔術》、《戲法秘傳》、《魔術秘訣》等都是王建榮的“囊中之物”,也有連環畫如《東方魔術大王》和完全是手繪的《小魔術》等。 在收藏魔術書的過程中,王建榮坦言,中國古戲法對于自己的表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萬變不離其宗,現在有很多魔術都是從過去的戲法中脫胎而來,手法沿用至今。”王建榮也在原先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光是仙人摘豆,就可以延伸出無數的手法。 “看不到的地方,就是魔術。”王建榮說。 王建榮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的變化,魔術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現在喜歡學習魔術的人越來越多,因此開始關注魔術領域的收藏也越來越多,比如魔術書、魔術道具等等。他想要好好地保管自己的藏品,繼續搜集與魔術相關的書籍,以后有機會通過展覽等形式推廣中國的古戲法。 本文轉載于“臺州網” |
|
來自: 昵稱32405034 > 《藏書咨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