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陸德銘經驗 ——內外合治,首倡調攝沖任-治療乳房病的經驗 乳房疾病是中醫外科治療領域中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常見病種。目前臨床中醫外科研究最廣泛最深入的乳房病是乳癖。乳腺上皮增生,明顯增加了乳癌發生的危險性。陸氏運用中醫中藥防治乳癖,進一步預防乳癌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對于乳癌的治療方面,陸氏強調貴在早期診斷、早期綜合治療。而對于乳癌手術后,盡管癌腫已被切除或控制,但機體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而導致氣血損傷,復因化療、放療耗竭陰液而致氣陰兩傷,臨床應側重于扶正培本,以增加機體抗癌能力。陸氏對漿細胞性乳腺炎(又名粉刺性乳癰),有獨到的認識和獨特的中醫治療方法。認為漿細胞性乳腺炎是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征的一個病理階段,在急性炎癥期,應以疏肝清熱、活血軟堅為主,使腫塊炎癥得以消散,而對本病形成瘺管期時,則采用中醫掛線法、切開法和外用藥治療。其次對哺乳期急性細菌性乳腺炎的治療,陸氏認為中醫藥療效顯著,但關鍵在于盡早治療,以消為貴,爭取早期消散吸收,內外合治,在通乳藥使用的同時,適當配合回乳藥物,使腫塊消散于無形。若腫塊成膿,則配合外治療法。 陸氏在運用外科獨有的外治療法同時,強調從整體觀念出發,運用多種內治療法,調整失常的臟腑氣血經絡功能,注重治內而治本,內外合治的治療原則,尤其強調調理沖任在治療乳房病中的重要作用。認為沖任為十二經之海,五臟六腑之海。由于乳房的生理、病理與臟腑、經絡的功能和氣血的盛衰密切相關,所以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常,均可導致沖任失調而導致乳病。西醫認為,乳房病的發生多與內分泌激素失調有關,而調攝沖任具有調節內分泌的作用,是從根本上預防和治愈乳房病的方法。陸氏根據幾十年對乳房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對乳房病的治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治療風格,強調沖任失調致乳病,以調攝沖任為防治大法,提出了溫補腎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益氣養血均可調沖任,突破了以往單一從“肝”而治的方法,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認可。 (一)溫腎助陽,調攝沖任中醫對乳房疾病早有認識,但縱觀古代文獻有沖任失調為乳病的病因論述,而未有乳病從沖任而治的記載。陸氏認為乳癖、乳癌、乳疬等常見乳房病的發生,當首推沖任失調,調攝沖任為治療乳病的求本之法。因為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均可導致沖任失調而致乳病,而且乳癖的發生與沖任兩脈關系最為密切。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胞脈系于腎,沖脈與腎脈相并而行,得腎陰滋養,而腎氣化生天癸,天癸源于先天而藏于腎,可激發沖任的通盛。沖任下起胞宮,上連乳房,其氣血促使胞宮和乳房的發育及維持功能活動,腎氣、天癸、沖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性軸,同時作用于胞宮和乳房,成為婦女周期調節的中心,而腎為這個性軸的中心,腎氣不足則天癸不充,沖任不盛,胞宮與乳房必然同時受累而發病。如沖任失調,經脈血海該充盈而未滿,該疏泄而不暢,經前氣血聚于沖任,經脈壅阻,而乳痛加劇,乳塊增大,經后血海壅阻減輕,乳痛稍減,但血脈凝滯,久而不散,故結塊不消。患病日久沖任受傷,月經不調,乳痛與腫塊也持續不退,臨床常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經量減少或淋瀝不盡,閉經、痛經、不孕等胞宮不充證候,以及腰膝酸軟、精神怠倦、失眠多夢、耳鳴目眩等腎虛之癥。同樣,乳癌的發生也與沖任失調關系密切。由于肝腎不足,沖任失養而致陰陽失調,正氣虛弱,易為外邪乘虛而入造成一系列氣滯痰凝血瘀等病理變化而變生乳癌。而乳疬患者也常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體弱,或久病及腎,以致腎陰陽失調,腎失濡養,沖任失調所致。 陸氏經過大量的臨床和實驗觀察,以溫腎助陽來調攝沖任,從眾多溫陽藥中篩選出性溫不熱,質潤不燥之仙靈脾、仙茅、鹿角片、肉蓯蓉、巴戟肉、補骨脂等補助腎陽,調補沖任,從治本著手,佐以他法,不僅乳腺腫塊、疼痛可消,癌腫得到控制,同時胞宮不充,腎虛諸癥均得到糾正。 又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在助陽藥中酌加山萸肉、天冬、枸杞子、生首烏等滋陰補腎,以期治陽顧陰,收陰生陽長、陰陽平補之功。溫腎助陽,調攝沖任法從根本上調整內分泌激素紊亂,調整體內陰陽平衡,是診治乳病的根本之法。 (二)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可直接調節沖任之血海的盈虧。陸氏認為,肝郁氣滯在乳病發病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情志不遂,久郁傷肝;或精神刺激,急躁惱怒,均可導致肝氣郁結,氣機郁滯,蘊積于乳房胃絡,乳絡阻塞,不通則痛而引起乳房脹痛;肝氣郁而化熱,熱灼陰液,氣滯血凝即可形成乳房結塊。又肝腎同源,腎氣不足則肝失所養,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致氣滯痰凝血瘀變生乳癖及乳疬等病。若素有乳頭凹陷畸形,加之肝郁氣滯,營氣不從,氣血瘀滯,結而成塊;或肝氣郁久化熱,蒸釀肉腐而為膿腫,如臨床所見漿細胞性乳腺炎。若產后哺乳期間,由于肝氣郁結與陽明胃熱互結則可變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外吹乳癰)。若肝氣郁結與痰凝血瘀邪毒互結而致乳房腫塊迅速增大,質地堅硬,固定不移,邊界不清成為乳癌。故疏肝理氣,調暢氣機也為治療乳病的重要法則。陸氏用藥強調氣血以通為用,臨證取藥常以理氣活血同用,并從眾多的理氣藥中選出了郁金、川芎、莪術、丹參等血中之氣藥,及香附、柴胡等氣分中之血藥,以及枳殼、延胡索、青皮、八月札、川楝子、佛手等藥,意在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氣順則血順,氣血通暢,則瘀結自消。 (三)活血化瘀,疏通乳絡乳房疾病,臨床上多表現以固定性疼痛及腫塊為主癥,二者均為血瘀證的特征表現,肝氣不舒,氣機阻滯,久則由氣及血,使血行不暢,經隧不利,乳絡閉阻,氣滯血瘀,凝結成塊,不通則痛。在乳癖的患者中常伴有經行腹痛,經量偏少,經色偏暗及血塊等血瘀癥狀。氣滯血瘀、痰瘀凝阻,也是乳癌發病的病理基礎。乳癌患者觀其舌質多有暗紫色表現,且血粘度往往偏高,這些癥狀也往往成為乳癌復發轉移與否的一個參考指標。又如乳癰,多因肝氣胃熱互結,經絡阻隔,營氣不從,氣滯血瘀成塊,瘀久化熱,釀膿而潰,治也用活血和營為常法。由此可見,乳房病患者出現血瘀證勢在必然。陸氏在治療乳房病時,重視活血化瘀,疏通乳絡法的應用,常用當歸、赤芍、桃仁、紅花、三棱、莪術、澤蘭、益母草等活血化瘀,王不留行、絲瓜絡、路路通等疏通乳絡,以氣血通暢為目的,臨床取活血化瘀藥也必摻入理氣之品,如香附、柴胡、延胡等,使氣血通暢則腫塊消散于無形。活血化瘀,疏通乳絡法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患者的“高凝”狀態,從而減少瘤細胞的滯留機會,對防止癌細胞的著床和轉移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化痰軟堅,消腫散結陸氏認為,乳房疾病多與情志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思慮傷脾,或肝郁氣滯,橫犯脾土,均可導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津液不運而聚濕成痰;肝氣郁久化熱化火,灼津成痰,痰、氣、瘀互結而成乳塊。如乳房結核多因平素性情抑郁,七情內傷,以致肝失條達,肝氣郁滯,日久化火,偏旺之肝火與固有陰虛之火相合,火勢愈熾,煉液為痰;或肝氣犯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結于乳絡而成。而乳房癌也多可由肝脾氣逆所致,肝郁則氣血瘀滯,脾傷則痰濁內生,痰瘀互凝,經絡阻塞,結滯于乳中而為乳癌。臨床所見乳房腫痛,腫塊質地堅實,表面光滑,邊界清楚,活動度大,皮核不相粘連為表現的乳房纖維瘤也多為氣滯痰凝互結所致。因此,痰濕凝結在乳病發病學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陸氏選用山慈菇、海藻、昆布、貝母、牡蠣、夏枯草、白芥子、半夏、僵蠶等化痰軟堅,散結消腫,為乳塊的消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五)清泄胃熱,利濕解毒女子乳房為足陽明經所屬,陽明胃經多氣多血,婦女氣機多易怫郁,七情郁結日久則可化火化熱。如乳癰之為病,多由厥陰之氣不行,陽明經熱熏蒸,肝郁與胃熱搏結而致乳汁郁結,乳絡閉塞,久則化熱釀毒,進而肉腐成膿而潰。熱毒也是乳房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中后期,由于毒邪外侵,日久化熱化火,熱毒壅盛,毒邪蘊結乳中,結成堅核,潰后滲流臭污血水,或如石榴翻花。若火熱迫津外溢或迫血妄行,表現為乳頭孔溢出淡黃色液體或溢出血水。陸氏常以丹皮、山梔、龍膽草、黃芩、知母等清泄胃熱;生米仁、澤瀉、蒲公英利濕解毒;仙鶴草、茜草、生地榆涼血止血;半枝蓮、蛇莓、蛇六谷、山慈菇、龍葵、石上柏等抗癌解毒。在乳癌術后配合使用抗癌藥物可增加對放、化療的耐受性,協同治療而增效,并達到防止復發、轉移的目的。 (六)健脾益氣,養血生津沖任為氣血之海,臟腑之血皆歸沖脈,若脾胃虛損則生化之源不足,不能灌養乳絡而致乳病。乳癌的發生與復發轉移與機體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有著極大的關系。氣血虛弱,沖任兩脈空虛,以致邪毒乘虛而入,正不勝邪而發為乳癌。陸氏認為乳癌的轉移和復發不僅僅局限于癌細胞本身的轉移復發過程,而應注意到患者的整體以及和癌瘤之間的對抗情況。雖然多種因素可造成腫瘤的轉移和復發,但更應強調轉移和復發,與患者的正氣虛衰有密切關系。有些患者由于臟腑功能低下,人體抗病能力減弱,不能抑制癌細胞的繁殖,而旁竄轉移。又由于腫瘤毒素及腫瘤的消耗造成機體惡液質及營養障礙,引起脾胃虛弱而使抵抗能力下降。故臨證常以生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淮山藥等益氣養血健脾和胃,改善患者的脾胃虛弱,扭轉營養不良狀況,緩解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癥狀,并改善由放、化療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提高機體免疫系統的防御能力。 乳癌患者也常因放、化療后引起熱毒灼傷陰液而出現一系列陰虛之證,陸氏常用玄參、麥冬、沙參、川石斛、枸杞子以及鱉甲、龜板等血肉有情之品,通過養陰增液,使體內陰陽趨于平衡,并可增加化、放療的效果和減輕由此帶來的毒副作用,增強腫瘤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性。 并且對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具有抑制作用。 (七)移情易性,調節情緒陸氏常告誡道:乳房病的發生發展與患者的精神因素、情緒變化、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患者發病后精神負擔較重,而部分患者恐癌心理較強,整日沉湎于來日痛苦的緊張情緒中。陸氏認為這些情緒的異常變化,常造成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此脾腎虛弱失調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抵御外邪而常遭侵犯,故陸氏在診治中,十分注重調節患者情緒,曾曰:“情志可致病也可愈病。”對待病人關注的痛苦之處,往往通過仔細的解釋工作來解除患者的疑慮,心藥并施,使患者充分信賴醫生,主動配合積極治療,往往收效明顯。 陸氏臨床上診治乳腺增生及乳疬,常以調攝沖任,理氣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認為病癥發于外而實根于內,腎氣不足,沖任失調,肝脾腎虛為發病之本,而肝氣郁結,脾失健運,氣滯血瘀痰凝為發病之標。常以仙茅、仙靈脾、鹿角片、山萸肉、肉蓯蓉、山慈菇、海藻、桃仁、丹參、三棱、莪術、制香附、郁金、延胡索為基本組方,并隨癥加減。對與情志變化相關者,常佐以柴胡、佛手、八月札、合歡皮等調暢氣機;伴月經不調、痛經者,佐以當歸、益母草、紅花等調經止痛;伴乳頭溢液色黃或乳白色者,佐以生米仁、生山楂、生麥芽等回乳以減少滲液;伴腫塊質地堅實,久治不愈者,佐以三棱、石見穿、山甲片等軟堅散結;伴大便干結者,佐以生首烏、火麻仁、郁李仁等潤腸通便。陸氏治療乳癌根治手術后患者以及術后轉移復發者,常以益氣養陰,調攝沖任,清熱解毒為大法,認為乳癌的發生與正氣虛弱,邪毒留滯有關。雖然癌腫已被切除,但術后正氣更傷,尤需扶助正氣,以達邪外出。術后患者多有放療、化療的治療經過,灼傷津液為常見之癥。由于機體內在的陰陽不平衡,沖任失調之內分泌紊亂狀況不因手術切除而趨正常,所以調攝沖任更在乳癌術后治療中占重要地位。術后往往會有殘留癌細胞生存,運用解毒抗癌藥物清除余留癌細胞,防止復發和轉移是較為重要的治療方法。陸氏常以生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南沙參、杞子、仙靈脾、山萸肉、肉蓯蓉、石見穿、莪術、蜂房為基本組方。對惡性程度較高,有淋巴結轉移者,或患者年齡較輕者,常加重解毒抗癌藥的應用。以蛇六谷、蛇莓、龍葵、半枝蓮、苦參片、生米仁等抗癌解毒,對轉移入肺、胸腔積液而出現胸悶氣急、咳嗽的,加入白芥子、萊菔子、葶藶子、蘇子等肅肺降氣平喘;對轉移入骨而徹骨疼痛者,加乳香、沒藥、徐長卿等活血止痛,并加重補腎之品,以壯骨通絡;如放化療反應嚴重致嘔吐者加姜半夏、川樸、生米仁、姜竹茹等;口干咽紅干燥者,加鱉甲、龜板、生地、玄參、麥冬等加重養陰作用;對術后陣陣熱,汗出較多表現為更年期癥狀提前來到者,加鹿角片、巴戟肉、知母、當歸、黃柏等調理沖任。陸氏認為,藥物用量輕重,直接關系到治療的效果,處方用藥量輕,雖補則無力扶正,欲攻而難達病所,故有些藥物必以超量方能奏效,如生黃芪常用至60克,蛇六谷雖有毒也常用到60克,蜂房有毒也要用30克。在中醫治療乳癌術后的同時,陸氏還十分注重借鑒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段,認為有些疾病單用中藥治療,雖然有減輕癥狀,控制瘤體發展,提高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期的作用,但使轉移灶消失的較少,同樣單純西醫放、化療則遠期療效往往不佳。故扶正祛邪中藥配合放、化療不僅能增強機體的抗癌能力,還對放、化療有減毒和增效的作用,確為治療乳癌術后或轉移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又如漿細胞性乳腺炎在腫塊期盡可能使其消散,以疏肝清熱、活血軟堅為主,常以柴胡、當歸、赤芍、丹皮、丹參、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銀花等為基本組方,伴有乳頭溢液者加生米仁、澤瀉;溢液呈血性者,加茜草、生地榆、仙鶴草等涼血止血,若腫塊進一步發展,進而化膿成瘺,則按外治法進行治療。 名老中醫陸德銘——乳癖案
陳某某,女,35歲。1997年3月12日初診。 兩乳房脹痛近2年。兩乳房結塊脹痛,經前脹痛尤甚,腫塊變硬,經后癥狀減輕,開始腫塊較少,以后逐漸增多,月經周期正常,經量偏少,色暗,且伴經行腹痛,在外院作鉬靶X線攝片,提示有“乳腺增生”,曾服逍遙丸、小金片等藥,屢治無效。曾生育一胎,自行哺乳,無乳房癌家族史。檢查:兩乳各象限捫及結節狀腫塊百余個,綠豆至米粒大小,質地中等,部分偏硬,推之活動,觸痛明顯,腫塊與皮膚均無粘連,兩腋下無腫大淋巴結觸及,乳頭無內縮,有少量淡黃色液體擠出,脈濡細,苔薄膩,舌質淡紅,證屬沖任失調,氣滯血瘀,治擬調攝沖任,理氣活血。 處方:仙茅9克、仙靈脾30克、鹿角片12克(先煎)、山萸肉9克、肉蓯蓉12克、三棱30克、莪術30克、桃仁15克、丹參30克、山慈菇15克、海藻30克、制香附9克、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益母草30克、當歸12克、生山楂30克、生谷麥芽30克(各)。 二診:投藥2周,乳房脹痛明顯減輕,經行亦暢,結塊變軟,乳頭已無溢液,苔薄舌質紅,脈濡,治宗原意,上方增入炙山甲片12克。 三診;上方服用3月,乳房疼痛消失,兩乳腫塊大多消失,惟兩乳外上象限可捫及顆粒狀結節數十個,質軟,月經已正常,但口干,胃脘嘈雜,苔薄白,舌質偏紅,脈濡,再擬前方增減。 仙靈脾30克、鹿角片12克(先煎)、山萸肉9克、肉蓯蓉12克、三棱30克、莪術30克、桃仁15克、丹參30克、山慈菇15克、海藻30克、制香附9克、郁金12克、延胡12克、八月札15克、麥冬12克、生地30克。 再服上方3月,諸癥俱消,乳房腫塊消失。 [評析]乳癖,經前乳房作脹,腫塊增大變硬,經后癥狀減輕,乃沖任失調,肝郁氣滯血瘀所致。方中以仙茅、仙靈脾、鹿角片、肉蓯蓉、山萸肉等調攝沖任,其性溫而不熱,質潤而不燥;三棱、莪術、桃仁、丹參破瘀散結;山慈菇、海藻軟堅消腫;制香附、郁金、延胡索疏肝理氣、止痛;鹿角片、炙甲片填補奇經精血,益養沖任,兼消難消之腫塊;益母草、當歸調經補血化瘀;山楂、生谷麥芽減少乳頭溢液。三診時因服用仙茅而致胃脘嘈雜、口干等癥,故改用八月札、麥冬、生地疏氣和胃,養血滋陰,以取陰生陽長之義。諸藥配合,使腫痛消散于無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