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方霄 ⊙編輯:小余 問起“當前社會最時髦的詞是什么”時,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地說:“互聯網 。”“互聯網 ”這個詞乍聽起來可能有點怪,但如今大多數人對此已經不再陌生,都知道它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能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以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在信息革命這股勢不可擋的大潮之中,醫藥行業亦緊跟潮流,推出遠程問診、可穿戴設備等現代醫療,不可否認,互聯網 醫療的確已成為業內的熱門產業。但您是否想過,如果將具有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傳統中醫中藥與現代化產物互聯網相結合,二者之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對中醫藥來說,這是機遇還是挑戰?這種結合的優勢是什么?當前還有哪些尚不能解決的難題?對此,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及業內人士發表自己的觀點。 面對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到來,原有疾病沒有得到控制,新的疾病不斷出現及醫療費用不斷上漲的現實,醫療衛生界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作為醫療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此,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說,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醫學科學,是中華民族對世界醫學和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當今時代,中醫藥不僅是中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也是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面對世界性的醫學難題,中醫藥整體觀、基礎論、辨證論治和預防保健等治未病的優勢越來越突顯,其作用和地位也被學術界、產業界及國際社會更加認同和重視。”王國強說。 隨著“互聯網 ”模式在醫療界的興盛,中醫藥行業很多思想開明的有識之士也產生了“互聯網 中醫藥”的想法。對此,王國強指出,將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滲透結合,能夠為健康中國的目標的實現做出更大的貢獻。王國強說,現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現在的醫學模式也正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相結合的模式轉變,醫學理念也由治愈疾病向預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向做出調整,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國信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江維娜認為,中醫藥上下游一體化,包括“互聯網 ”模式,相對其他行業的競爭都較小,但其定位比較高,從分析師的角度講,中醫藥互聯網模式,比起化藥、可穿戴設備、小型醫療器械等,都是更好的投資標的。 針對當前社會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曾有人提出,互聯網 移動醫療有望從根本上改善這一醫療難題。他們認為,通過互聯網醫療,患者能從移動醫療數據端監測自身健康數據,做好事前防范;在診療服務中,依靠移動醫療實現網上掛號、詢診、支付,既節約時間又節省經濟成本;事后還能在互聯網上與醫生溝通。但自“互聯網 中醫藥”的提議被公開后,在很多人為這個創意鼓掌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質疑這種模式的可行性——雖然互聯網 醫療的模式在西醫中應用比較廣泛,但真的適合中醫嗎?針對這個問題,王國強表示,“互聯網 中醫藥”的新技術,也可以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劃價交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并能夠積極推進智慧醫療,發展自動化、智能化的中醫藥健康服務。 但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卻指出,網絡改變生活是不爭的事實,在互聯網時代一切都在改變,大時代已經到來。劉清泉認為,互聯網 中醫可能會重構醫療新秩序。“它能改變人們對健康管理模式、服務模式和保險支付模式,甚至可以改變醫院的就診業態。”劉清泉說,“在實行互聯網 中醫之后,可能門診大廳的病人會逐漸減少,排隊的人逐漸減少,醫院及藥品的服務也可能會更加流暢,但中醫看病的規律和西醫還是不太一樣的,不可能患者在家拿著手機與大夫一對接就能看病了,根本不是這個概念。”劉清泉說。 即使中醫在我國擁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但對中醫的診治方法,中國百姓仍存在極深的誤解,認為中醫看病只會開中藥、湯劑。對此,劉清泉指出,其實,中醫的特色是非藥物療法,除了湯藥之外,中醫還有更為便捷的診治方法——砭、針、灸,而這些手法也是被稱為中醫傳統的四大醫治手法,是體現中醫精髓之所在,如:火針技術、艾灸技術、拔罐、刮痧、正骨、按摩、捏積等。劉清泉說:“中醫擁有自己的特色,而這種特色診療技術相當于一個高級廚師對做飯的體會,一個高明的武術家對功夫的理解,但在‘互聯網 ’之后,中醫的這些特色很可能被丟掉,這也是值得引起業內思考的地方。” 與西醫的診療方法不同,中醫要依據大夫自身經驗對患者進行因人、因時、因地的問診及分析,也就是所謂的辨證論治,其中,中醫的“四診法”——望、聞、問、切最為大眾所熟知。“望診”指中醫大夫要通過觀察病人的面色、五官、舌苔及精神狀態等,以了解病人的內在狀況。“聞診”則包含用鼻子聞患者的體味、口氣、痰涕等是否有腥、臭等帶有疾病信息的氣味,用耳朵聽患者的聲音、呼吸、咳嗽等是否存在異常響動。“問診”為通過詢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大小便、飲食、身體器官等各種狀況。而“切診”除了為患者把脈外,還包括“觸診”——如用手按壓腹部等。 正如中醫理論所言,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而中醫大夫必須要根據患者自身的病癥而施以獨特的治療方法,這個治療方案是個體化的。劉清泉明確表示,“互聯網 ”時代產生的是群體化、模式化的產物,其中的大數據更多的是反映共性的東西,與中醫藥之間存在明顯矛盾。“如果要實行‘互聯網 中醫’,就必須在通過大數據挖掘中醫共性總結的基礎上,更注意個案的特色。”劉清泉說。 此外,某業內人士也對“互聯網 中醫”模式提出質疑,他說:“中醫注重辨證論治,患者如何通過網絡那端的顯示屏真實地展現自己的情況?姑且不討論如何‘聞’和‘切’,就連‘望’都很難達到真切的效果。”該業內人士說,其他客觀原因都拋開不說,僅電腦這一個最簡單的條件就對患者病情判斷有很大影響,要想達到面對面問診的效果真的很難。“若按成本計算,在互聯網上找中醫看病的成本遠大于傳統治療模式的花費。”該業內人士認為,在醫院面對面的交流可能只需十幾分鐘就能完成的診斷,在互聯網上至少得花費幾個小時,甚至幾個小時都無法令雙方滿意。 “互聯網 中醫”的模式被指存在弊端,那么,中藥在互聯網模式下是否也存在這些問題?劉清泉表示,“互聯網 中藥”也有這個問題。“院內制劑、中藥分類等文化都是名老中醫一輩子的總結,如果在大數據挖掘時被丟掉了,‘互聯網 中藥’的意義就不是很大。”劉清泉直言不諱地說。 但王國強對“互聯網 中藥”的前景卻十分看好。王國強說,“互聯網 中藥”能使患者及時得到藥品的供應,特別是中藥飲片,根據醫生處方直接送到家里,非常便捷。“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改革,就是將傳統的中醫院藥房的煎藥室轉移出來,并建立一個流程,集中在一個大生產、大規模的大藥房。”王國強說,當處方傳真到大藥房,藥師通過對中藥飲片的配伍調劑,然后進入流水線,定時、準確地進行煎煮,時間遠比在醫院藥房煎煮的時間精確,煎出藥的質量也比較好,及時的配送也保證患者及時服藥。“這是互聯網 一個很好的實踐。”王國強說。 某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 中藥的實質是電子商務,并指出“這是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他說,在上海,很多大醫院已經取消藥房,實現中藥調劑網絡化。“當患者結束診治之后,醫生會將處方直接發往飲片廠。在飲片廠的墻壁上有很大的顯示屏,只要醫生的處方發過來,顯示屏上則立即顯示。此時,飲片廠工人或直接對照顯示屏,或將處方打印出來進行配制。待湯藥煎煮完成,飲片廠則按照同時發送過來的地址進行配送,直接將湯藥送往患者家中。”但該業內人士同時指出,電子商務是非壟斷信息的業態,而醫生卻壟斷了處方資源,甚至在醫院、醫生、藥廠的背后還存在著利益分配,這一切表明了“互聯網 中藥”的實質與電子商務的實質是相悖的,因而,互聯網模式下的中藥流通是一種畸形的“互聯網 中藥”。 “‘互聯網 中醫藥’與3D打印人工關節、器官等技術是不一樣的。”該業內人士強調,醫療體系是特殊業態,必須將患者的安全性放于首位,他說:“由于醫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雙方在對接時所承擔的風險都是巨大的,因此,患者在享受便捷的同時,更重要的還要加強對自身安全性的思考。” [本文來源:《首都食品與醫藥》2015年21期,由中醫傳承輔助平臺(TCMISS2014)編校發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來自: 鑫黃金屋鑫 > 《商業、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