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上數汀洲
瘦西湖島嶼汀洲如散珠落玉盤
說起瘦西湖,很多人耳熟能詳的詩詞是: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其實,在綠柳枝和亭臺樓閣之中,還有為數不少的島嶼。這些島嶼,由于面積小,因此更貼切的稱呼應是汀洲或汀嶼。正是這些汀洲,讓湖面不再單調,平添一份曲折之意。有學者評價說,這些汀洲,就如豪放版島嶼式的“水旱盆景”,極富觀賞價值。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之排洪渠道。經歷代造園家經營溝通,特別是清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鹽商、官僚為迎合帝王的游賞興致,各出心裁,爭寵爭異,招聘造園名家,運用中國造園藝術手法,隨形得景,互相因借,利用橋、島、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湖面形成層次分明、曲折多變的湖光山色,并使有限的河道水面變成了無限的山水空間,創造了“以人力巧奪天工”的湖山勝景。

汀洲相望湖中美景
“苗條”的瘦西湖里,到底有多少汀洲?沿河走了一遭:從盆景園琵琶島出發,直至瘦西湖北門,沿途河中共有大大小小10多個汀洲。這些汀洲,有的有名,有的無名。每一個汀洲,形態不一,但有一點相同的是,洲上景色秀麗多端。原園林局總工程師韋金笙說,有名的汀洲,共有8個,它們分別是琵琶島(又名歌吹臺)、虹橋修禊、荷浦熏風、小金山、鳧莊、蓮性寺、柳影荷香和桃花島,“有幾個汀洲,不僅有名字,還非常有名,比如卷石洞天、虹橋修禊等都屬于著名的瘦西湖二十四景。”
琵琶島歌吹古揚州
從盆景園東門進,穿過卷石洞天,進入大樹林,依林中小徑到河邊,便見河中有一小島,這島便是琵琶島,因形似琵琶而得名。島并不大,成人正常步行,繞島一圈只要分把鐘。有一座小石橋通連小島,這石橋其實不能叫橋,因為橋“實在太小”,叫“石梁”更合適一些。“很多人只知道它叫琵琶島,而不知‘歌吹臺’之名。”韋金笙說,“‘歌吹臺’的叫法是1960年10月后才有的,因為島上亭子里掛了一塊牌匾,這塊匾是當年從永勝街40號魏氏園遷過來的,匾名‘歌吹古揚州’;字是‘揚州八怪’鄭板橋所書,原件后來被揚州博物館收藏,1988年5月整修歌吹臺時,重新用楠木復制。”歌吹臺面東一楹,外加四面廊,四周卷棚做工精致,歇山板瓦頂,兩山磚雕古樸典雅,是瘦西湖上不可多得的單體建筑。
虹橋修禊誕生瘦西湖
琵琶島西不遠處便是虹橋修禊,有紅橋通連。島面積頗大,島岸建有亭臺樓閣,島內有盆景及其苗圃。因面積較大,揚州人常在這里聚集練歌。在韋金笙看來,虹橋修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景點,“瘦西湖之名就出于此處;清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詩說,‘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虹橋修禊的背面,也有一個小島,長10余米,寬僅1米余,上植柳樹,是一個無名島。
荷浦熏風藕花無數滿汀洲
從瘦西湖南門進,透過綠柳枝條,可見一圓形小島。這個島,也是一個無名島。眼下,島上的烏桕葉滿樹飄紅,格外顯眼。無名島南,就是荷浦熏風,是清乾隆盛世二十四景之一。荷浦熏風舊屬江園,乾隆二十七年,高宗南巡,臨幸江園,賜名凈香園。江園前湖后浦,湖中種紅荷花,植木為標以護之;浦種白荷花,筑土為堤以護之;“荷花世界,此為麗觀”。嘉道以后,江園荒蕪。
如今,湖上于江園舊址建筑熊園,在湖面遍種荷花“揚州紅”,可謂“藕花無數滿汀洲”。在夏日,乘小船小泊浦外,呼吸荷香,熱念頓消;而在秋日,觀殘荷又是一種意境。
不過,更多的人更愿意把荷浦熏風叫“鷺島”,因為每年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白鷺在島上“安居”。鷺鳥的到來,成為瘦西湖乃至揚城生態美的縮影。鷺島向北,又是一無名島,有春波橋溝通。島上,栽植有烏桕,是揚城紅得最好的烏桕葉。
小金山水旱盆景典范
出徐園,過小紅橋,就到了瘦西湖最大島嶼——小金山。小金山因形似鎮江金山,俗稱小金山。揚州著名書畫家李亞如撰聯: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因有小紅橋和玉版橋與對岸相連,幾乎讓人感覺不出“島”的感覺。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說,小金山原名長春嶺,嶺下有景“梅嶺春深”,也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當然,除了梅嶺春深,還有很多其他景點,其嶺上有風亭,山南有琴室,東有月觀,西有吹臺,北有釣魚臺。
韋金笙說,小金山是瘦西湖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小金山,瘦西湖在空間上就沒有一個制高點,這也是前人有意在這里安排一個大的島嶼,體現了揚州高明的造園手法。”據《揚州畫舫錄》載:“‘梅嶺春深’即長春嶺,在保障河中,由蜀岡中峰出脈者也。丁丑間(1757年),程氏加葺虛土,堅木三匝,上建關帝廟……程氏名志銓,字元恒,午橋之況,筑是嶺三年不成,費工二十萬,夜夢關帝示以度地之法,旬日而竣……”韋金笙說,瘦西湖所在區域古地理上是長江岸線,因此泥土都是沙土,黏性小,這也是小金山難以堆土成山的原因,只能通過打一圈木樁填一層土的辦法。“堆山造景,豐富了瘦西湖的山水景觀,增加了立體感。”
鳧莊形似野鴨浮水
五亭橋東南湖中,有一小島,因形似野鴨浮水而取名鳧莊。民國十年(1921年),這里曾是鄉人陳臣朔別墅;建國后,初為寺僧售茶;后交揚州市園林管理所修建開放。1951年新建莊西北偶茅亭;1961年又翻建茅亭為瓦亭,新建南側臨水水榭曲廊,使鳧莊更臻完善。鳧莊一度還是瘦西湖的游客餐飲服務中心,“1959年秋,開設飯店為游客供應飯菜,直至1975年10月蓮性寺島新建晴云軒飯店后,改設冷飲室。”
站在鳧莊的水榭,沐浴河風,還能遠眺小金山、釣魚臺。“別小看這水榭,它可是建國后新建湖上古典園林建筑最得意之作。”韋金笙評價說,“無論建筑位置、尺寸、內外精致都恰到處。”
蓮性寺因橋而名
蓮性寺島因蓮性寺而名,有蓮花橋(五亭橋)、藕香橋等通連,島上寺廟和白塔最為有名。
蓮性寺舊名法海寺,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巡時賜名“蓮性寺”。咸豐間,寺毀于兵火;光緒中初建山門,復建山閣五楹,并重建白塔。建國后,仍為寺僧管理。1950年,寺內曾設揚州市公安局瘦西湖派出所,管理瘦西湖治安,直至1958年撤除。1958年,在《揚州瘦西湖水庫規劃》下,與“水云勝概”同時拆遷白塔院墻北首,西側張氏、陸氏、楊氏農舍,并連同菜田于第二年春進行全面綠化。后來在蓮性寺島西北角遷建白塔廳三楹,使蓮性寺發生根本變化,為慶祝建國十周年舉行盛大游園活動創造條件。
柳影荷香瘦西湖最年輕
玲瓏花界對面,有一“菜刀”型小島。島也不大,上有荷塘,島岸栽植有垂柳;有小埂通往小島,在夏日可盡享“柳影荷香”。其實,島的名字就叫“柳影荷香”。“這個島是瘦西湖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島,只有20多年歷史。”韋金笙介紹,1987年籌建玲瓏花界時,當時這里是一塊水芹菜田,田間被分隔成一塊一塊的,“當時我是籌建辦公室主任,領導就跟我講,這塊水芹菜田太難看了,能不能規劃設計一下。”實地查看后,韋金笙決定保留了兩邊的田埂,去掉中間的橫隔,同時挖深成為一個池塘,然后在島上四圍栽植垂柳,中間栽植荷花,“考慮到有柳有荷,當時我就把這個島定名為‘柳影荷香’;但因為僅僅是一個自然景觀,到現在也沒有叫得響,因此還只能算作是一個暫定名。”
桃花島有名不過20年
金庸小說中的“桃花島”很出名,而在瘦西湖中,也有一個“桃花島”。過二十四橋一路向北,在“錦泉花嶼”景點對面,就是桃花島。“這個島,原本就存在,但原來只是一個無名島。”韋金笙說,“1992年,二十四橋景區建成后,需要向北發展,當時就在這個小島上栽種很多桃花。桃花盛開時,島上桃花映入水中,非常漂亮,因此當地農民和瘦西湖工作人員,都叫它桃花島,后來大家也就都這么叫了。”
水旱盆景之典范
瘦西湖中的島嶼,是造園藝人的杰作。“它讓湖面多了看點。”韋金笙說,“仔細研究這些島嶼在湖中的位置,或左或右,或在正中間,通盤來看,也是極具曲折之意,有典型的揚州園林味道。”韋明鏵說,水旱盆景有很多樣式,其中有一個樣式名島嶼式。“把瘦西湖和湖中島嶼放在一個更大環境中來考量,這種‘湖+汀洲’的格局,恰好如同一盆盆豪放版的島嶼式水旱盆景——四面環水,水中有島,島上有花草樹木、亭臺樓閣。”
在韋明鏵看來,所有的“水旱盆景”中,以小金山最為典型,“如果把整個瘦西湖看作一個大的水旱盆景的作品,小金山就是點睛之筆。”韋金笙說,關于瘦西湖中之島嶼,現今對它們存在意義的講述并不多,“其實,它們的存在也是揚州造園藝術的體現,是平原地區山水園林造園藝術的典范,值得向游客講述。”
轉自2013年11月10日《揚州晚報》第A12版:揚州地理,向家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