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解讀瘦西湖【二】

     高山仙人掌 2016-04-17

    解讀瘦西湖【二】
    (小金山、趣園、水云勝概)
     朱有偉

     

        【小金山】

        “小金山”原名“長春嶺”,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梅嶺春深”所在,在徐園之北,四面環水,為瘦西湖中一島。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筑成,建有湖心律寺、玉版橋、湖上草堂、觀音殿、六方亭、釣渚諸勝。當年,揚州士商為打通瘦西湖至蜀岡的水路,方便龍舟巡游,便在現今“蓮花橋”處開挖了蓮花埂新河,并用挖河所得的土石在湖中堆筑島嶼。“小金山”就是在那時由鹽商程志銓籌資二十萬兩白銀堆島置景而成。此景后來在咸豐年間毀于太平天國戰爭,又于光緒年間復建。

    解讀瘦西湖【二】

        “小金山”拱門南向,上嵌大篆體“小金山”石額,由揚州印壇名家桑愉所書。此門址原為清朝湖心律寺天王殿所在,于1977年拆除建門,同時將1951年建的木質紅橋改建成了仿古混凝土拱橋,木板橋面,紅漆橋欄,名為“小紅橋”。此處原本有玉版橋一座,清朝所建,可惜早已不存。門前有鹿形花街鋪地,兩側立有明代石獅一對。石獅原屬北來寺,于1961年移來。門內有庭院,南部靠墻處植湖石竹木、凌霄過墻,西墻開圓門、花窗,可見院外竹叢。北部為面南敞廳三楹,內懸“關帝殿”匾。院內有兩株樹齡近三百年的銀杏樹,樹干粗壯,枝葉繁茂。院正中安置船形鐘乳石盆(長262cm,寬88cm,最高處49cm),底座為太湖石。長盆橫臥,北高南低,中間低凹,如寬海,似長湖。海邊湖內山巒起伏,曲折綿延。四周漸漸高起,有懸崖、峭壁、深澗、連峰,盆邊如一條蜿蜒環接的山脊,而以北部嶺脊最為高峻,氣勢最為雄偉。石穴中植有蒲草和對節白蠟。雨天積水其中,則映峰巒倒影,可謂是天然的山水盆景。視其背面,則有鐘乳累累相結,重重疊疊。此石為北宋“花石綱”遺物,是1953年從東圈門“壺園”移來。

        “關帝殿”廊下有楹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據曹永森主編《古今揚州楹聯選注》載,此聯語應為晚清重臣翁同龢(hé)于同治十三年泊舟揚州時所撰,原本懸掛在湖心律寺僧舍(光緒年間重修,該寺改建為關帝廟,供奉關帝),后真跡遺失。現有楹聯為1987年由當代書法家尉天池重書。“關帝殿”內中堂懸掛關帝畫像和陳寅書寫楹聯“義感長春好指青山開畫境;威聞武圣真憑赤膽薄云天”。西墻懸掛“瓊花、芍藥、菊花、蠟梅”花卉四條幅。

        “關帝殿”東側為“琴室”,分前后兩進。一進臨湖,面南敞間三楹,柱上掛楹聯“一水回環楊柳外,畫船來往藕花天”,為丁祖汾撰,魏之禎書。室外有兩株樹齡過兩百年的檜(ɡuì)柏(即圓柏)。室內懸“琴室”匾,并附跋文。匾上篆字“琴室”由近代篆書名家譚大經書寫,魏碑跋文由清末民初書法家包契常題寫。跋文曰:“沈約《宋書·徐湛之傳略》云:‘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藥成行。’吳薗次考其遺址,即是此山。今補署斯額。雖非徐氏之舊,聊存四景之故實云爾。”此室北墻門外嵌有“琴室”石額一方。后一進敞廳緊靠“關帝殿”,中堂掛設色山水瘦西湖全景圖,兩旁墨書對聯“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由揚州書法家李亞如撰寫。東邊廊下開八角門,上嵌石額“靜觀”,為清朝書法大家鄧石如題。“靜觀”小院為曲尺形,甚是幽靜。院中因地制宜建有“木樨書屋”、“棋室”和“月觀”,有曲廊相連,暗合中國文化中的“琴棋書畫”四藝。

        “木樨書屋”,又稱小桂花廳,面南兩楹。書屋內部為古時書房樣式,三面開窗,設有清朝臥榻、書桌、博古架等古董家具,內懸“木樨書屋”匾,由園林專家陳從周題寫。書屋南為小院,院西墻嵌《重修長春嶺殿宇記》碑石,院中青磚卵石鋪地,院墻隨勢彎環,墻頭為折扇屏風狀,墻上開花窗,可見院外景色。依墻筑湖石花壇,栽四時花草,植百年桂花樹數株。院內曲廊折向東北連接“棋室”。

        “棋室”面東三楹,內懸“棊室”匾,由當代書法家尉天池題,外柱掛楹聯“青山載酒呼棋局,紫襦傳杯近笛床”,由康殷書。中堂掛松下對弈圖和王冬齡墨書對聯“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中堂條案上的“魚紋音石”掛件,乃舊物。廳堂兩側陳列有兩組清乾隆朝黃花梨嵌青花瓷板折屏,原為清朝宮廷用物。折屏分兩組共十二扇,屏框木料為黃花梨木制成,上嵌六十四塊青花瓷板。每扇屏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嵌長方形青花瓷板,紋飾為山水樓臺舟楫;下部嵌正方形青花瓷板,紋飾為博古圖;此外屏風項部、腰部、腳部皆嵌有扁長方形青花瓷板,紋飾為纏枝蓮。廳堂內另有兩張棋桌,桌面分別是金磚所刻的象棋盤和圍棋盤。金磚棋盤嵌在桌子中間,一側還有金磚銘文拓片,記錄金磚燒造的時間、地點,監管及造磚者的姓氏、戶籍等信息。這兩塊金磚為光緒年間蘇州府燒造,原本嵌在“棋室”墻壁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棋室”修繕時被發現,后被取下刻成棋盤嵌為桌面。“棋室”之東是“月觀”。

        “月觀”面東三楹,臨水而建,三面圍廊。朝東裝一堂槅扇門,正對開闊湖面,西墻開雕花明窗,南北兩山墻各辟一窗。堂內懸晚清書法名家陳重慶題書的“月觀”大匾,并附跋文:“每當斜陽西落,皓月東升,空水澄鮮,煙波澹蕩,徘徊新宇,追憶舊觀,亭沿爵位之思與老成凋謝之感,未嘗不悵觸懷抱,然而故巢無恙,缺月重圓,疊石圍屏,擅小有洞天之勝。推窗攬鏡,當廣寒宮闕之游,亦少為十里湖山潤色云爾! ”堂內立柱掛楹聯“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為清朝著名書畫家鄭板橋手書。“月觀”的陳設為當今揚州園林之最。明窗后壁,倚墻置紅木條案一套,條案上擺古董插屏、瓷瓶、盆景。前置海梅雕花方桌,兩旁放太師椅。稍前立柱上裝一堂透空雕花罩格,兩側一式雕花方桌,圍以團凳。貼墻置琴幾,陳設樹石盆景,沿南北兩壁,及其東面,放置紅木雕花幾座。堂內家具件件工藝精湛、雕刻精美,均與賞月有關,有蓮花、鴛鴦、荷葉、藕節、菱角,無不生動自然,為揚州木雕精品。

        “月觀”之南,湖灣處原有一座御碑亭,后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建成單檐方亭,名為“觀自在”,四面通透,黃色立柱,內設石桌石凳。

        出“月觀”,沿湖北行,可見一座垣門,門上嵌石額,題“梅嶺春深”四字,為清朝劉溎年手跡。門后為土石山嶺,遍植梅花松竹,有石徑蜿蜒而上。山頂有一座六角重檐亭,為清朝翰林程夢星所建。1953年重修時亭柱換成花崗巖石柱,并設坐欄。亭檐間懸“風亭”匾,是清朝名臣阮元手書。上檐亭角飛翹,懸掛風鈴,時有風來,鐵馬丁冬,清響可聽。亭柱掛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臺依舊,羨他煙水全收”,由民國陸軍上將王柏齡題,田原書。“風亭”為瘦西湖制高點,朱自清先生稱之為“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此處可南望城郭,北眺蜀岡,西顧五亭橋,東看四橋煙雨樓諸景。嶺西有山路迤邐而下,在山腰處,有石梁一道,石梁下為山澗,由黃石疊筑,山石嶙峋,以溝為壑。過石梁,便是“觀音殿”。“觀音殿”又稱“小南海”,殿宇三間,供奉漢白玉觀音像。殿前嵌石額“香海慈云”,本為“凈香園”舊物,由清朝尹繼善所題,取自金兆燕詩句“慈云一片海香中”。昔日香火盛時,煙云繚繞,宛如天上慈云。殿前有單檐六角亭,名為“寒竹風松亭”。亭柱楹聯“江秋逼山翠,日瘦抱松寒”,為清朝書畫名家鄭板橋撰,柳曾符書。亭下粉墻上嵌有石額“玉佛洞”,洞中原本供奉緬甸玉佛,文革時被毀,后洞口砌墻封堵。

        “玉佛洞”前有木樁盆景,名為“枯木逢春”。此景由唐朝銀杏枯木、枯枝和藤本凌霄組成,石欄圍成花池。1952年,揚州唐朝石塔附近的千年銀杏遭雷電劈打,劈斷的枯木和枯枝被移栽到了小金山,雖高大挺拔、木紋流暢,卻無生機。1956年,園藝師韋金笙在枯木邊種上凌霄,花藤攀木而上。每當春末夏初,花紅葉茂,一枯一榮,恰似枯木逢春。“枯木逢春”的西側還有一株枝葉廣袤的百年廣玉蘭。

        “湖上草堂”位于小金山西麓,“枯木逢春”南側,坐東朝西,敞廳三楹,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堂內正中懸“湖上艸堂”匾,由嘉慶年間揚州知府伊秉綬手書。堂下檐柱掛聯“蓮出綠波,桂生高嶺;桐間露落,柳下風來”,為揚州詩人秦子卿所書。堂前廣臺鋪青石,三面圍以白石矮欄,欄板上刻有博古圖紋,柱頭雕有石獅。欄外臨水處是碼頭,有畫舫來往停泊。堂前植有兩株樹齡過百年的紫薇,枝干遒勁、花色鮮艷,寓“紫薇(星)高照”。

        “綠蔭館”位于“湖上草堂”西北,面南臨湖而建,三面廊,南為槅扇,兩山各開方窗。“綠蔭館”內懸掛清朝陳重慶題書的“綠篠淪漣”匾,并附跋文云:“此處舊名綠蔭館,二分竹,三分水,致佳境也。取康樂詩句,改題此額。”因謝靈運《過始寧墅詩》中有句云“白云抱幽石,綠筱媚清漣”。綠篠,指翠綠的小竹;淪漣,謂水波起伏。館內立柱掛楹聯“仍從水竹開軒,免辜負十里春風、二分明月;偶向湖山放棹,為領略紅橋煙雨、白塔晴云。”由晚清文人徐兆裕撰,張欣之書。上聯中“十里春風”和“二分明月”自對,詞句分別源自唐杜牧《贈別》“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及唐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下聯的“紅橋煙雨”和“白塔晴云”自對,其名出于清代揚州二十四景名中的“虹(紅)橋攬勝”、“四橋煙雨”和“白塔晴云”。“綠蔭館”外檐下懸匾“綠蔭館”三字,為劉海粟所題。外柱掛陳重慶的集句聯:“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由劉海粟妻子夏伊喬書寫。館前平臺以石欄圍之,臺中有蒼松,松間置石方壺,上刻“小蓬壺”三字,并有篆文云:“借山疊石因成趣;種竹依花為有香”。這副對聯為橫向書寫,較為少見。

    解讀瘦西湖【二】

        “吹臺”位于湖心,三面臨水,建于“綠蔭館”以西長渚之端。相傳清朝乾隆帝南巡時曾在此處釣魚,故又稱“釣魚臺”。清朝《揚州畫舫錄》卷十三載:“嶺西一亭依麓,額曰‘釣渚’。聯云:‘浩歌向蘭渚,把釣待秋風’。亭下有水碼頭,碧蘚時滋,地衣盡濕,消無人跡,水容鮮妍。”“吹臺”為重檐四方亭,斗角黃墻,面東裝木刻縷空落地罩隔,臨湖三面皆開圓月門。亭內懸沙孟海題“吹臺”匾,亭檐下懸劉海粟題“釣魚臺”匾,罩隔邊掛啟功所書集句聯“浩歌向蘭渚,把釣待秋風”,分別是唐朝徐洪和杜甫的詩句。如立于吹臺之東偏北,透過圓門可以巧妙借景,西門看“蓮花橋”橫臥清波,南門望“白塔”高聳云霄,加上“吹臺”,則有“三星拱照”之稱。若站在吹臺之東偏南,透過吹臺圓門,則可見“蓮花橋”和“水云勝概”兩景。此臺以門借景,為中國古典園林“框景”藝術的經典之作。

        1953年秋,小金山進行全面整修時,在吹臺長渚中段,曾架設兩側雕有八龍頭的(石條)“八龍橋”通向北岸。1973年8月,拆除此橋,將石材用于新建鑒真紀念堂。同時在“風亭”之北,新建一座混凝土平橋。1988年8月拆除平橋,仿北京頤和園玉帶橋新建石拱橋,使用舊名稱“玉版橋”。

     

    ◎湖心律寺,位于瘦西湖徐園之北,系佛教律宗廟宇,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寺門朝南,山門殿三間,內供四大天王,又稱“天王殿”。天王殿后一座殿宇,面闊三間,殿內主供關羽,故稱“關帝殿”。殿前有兩棵古銀杏樹;殿東迎湖建三問房,名“琴室”,室前植兩棵古柏,南有一座御碑亭;室后有房五間,為僧舍。僧舍后面便是小金山,山上建有風亭。亭西半腰處建有一殿,殿闊三間,門前嵌砌“香海慈云”石額,因殿內主供觀音菩薩,故此殿名“觀音殿”。殿中還供有六尊白玉瑤臺女神雕像,系明代遺作。殿中院內有一棵高大的百年古柏。院西六角門外筑一六角亭。亭下有玉佛洞,洞內壁龕中供奉緬甸玉佛。寺中還有其他配房,后湖心律寺漸廢。清光緒年間重修,改稱“關帝廟”。文革時,玉佛洞中玉佛遭破壞,后被堵閉,天王殿處改建為通道。

    ◎北來寺,原名圓通寺,是揚州“二十四叢林”之一。寺址在揚州城便益門外街東北,古運河西岸。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僧人道紀募建。明正統十二年(1447),僧人如瑤化募在寺北建北來橋(即今高橋)。景泰三年(1453),因災寺毀。翌年,僧曇謐重建。成化十一年(1475),僧惠體拓地再修。清康熙皇帝南巡時,曾賜該寺名“慈云寺”。北來寺山門朝東,迎運河而開。門前一對石獅,寺周數里內有聞角、如意、毗盧、紫竹四個別院。清咸豐三年(1853),毀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僧人演輪募建廳事房,后經三十年募化營造,建成山門、后殿、齋堂、僧舍及亭榭等,到光緒十年(1884)始復舊觀。1953年,北來寺被拆除,改建為揚州糧食三庫。

    ◎花石綱,北宋徽宗時期專門運送奇花異石以貢帝王的運輸交通名稱。宋朝陸運﹑水運各項物資多編組為“綱”。如運馬稱“馬綱”,以五十匹為一綱;運米稱“米餉綱”,以一萬石為一綱;運花石稱“花石綱”,以十船為一綱。北宋崇寧四年(1105)起,為建設皇家園林“艮岳”,徽宗皇帝設置蘇州“應奉局”、杭州“造作局”,任命朱勔專事搜羅奇花異木,嶙峋美石,運往汴京(開封)。花石船隊所過之處,沿途百姓要供應錢谷和民役;有些地方甚至要拆橋鑿城讓船隊通過。《宋史》記載花石綱之役:“流毒州縣者達二十年”。以政和年間(1111~1117)最盛,官吏更是乘機敲詐勒索,給百姓造成極大災難,是方臘起義爆發的原因之一。

    ◎壺園,又稱“瓠園”(瓠hú,葫蘆),位于揚州東圈門歷史文化街區(東圈門22號),南北縱深長達百米。近代揚州人王振世《揚州覽勝錄》記道:“壺園,在運署東圈門外,先為鹺cuó(鹽)商某氏園。清同光間,江陰何廉舫太守罷官后,寓揚州,購為家園,頗擅林亭之勝。增筑精舍三楹,署曰‘悔馀庵’。園內舊有宋宣和花石綱石舫,長丈馀,如鵝卵石結成,形制奇古,稱為名品。”何廉舫,號悔馀,是曾國藩得意門生,以辭章聞名。據《甘泉縣續志》載:“太守為湘鄉曾文正公(即曾國藩)門下士,文正督兩江時,每按部揚州,必枉車騎,詩酒流連,往往竟日。”咸豐末年,何廉舫任江西吉安知府,因太平軍時失城而罷官,后得曾國藩、李鴻章資助,寄居揚州,以鹽業發家。據載,曾國藩很羨慕何蓮舫在揚州經商,還寫聯送他,曰:“千頃太湖,偶與陶朱同泛宅;二分明月,合隨何遜共移家。”聯中的“陶朱”是春秋時人范蠡,棄官經商成為巨富;“何遜”是南朝梁代詩人,傳說因愛梅花而欲居揚州。

    ◎“香海慈云”,清二十四景之一,舊屬江園,位于荷浦熏風之北。清朝趙之壁編《平山堂圖志》描述,江春的凈香園中原有一座海云龕,供奉觀音大士像,清帝南巡時來此,曾賞賜西域名香。當時“龕在水中,四面白蓮花圍繞,龕前跨水建坊,顏其桓曰‘香海慈云’”。又據《揚州畫舫錄》,在江園中,“春波橋跨園中夾河,橋西為‘荷蒲熏風’,橋東為‘香海慈云’”。據記載,當年“荷蒲熏風”牌坊立于河的東岸,那里有水蕩,通水而不行舟。蕩中建有圓形房屋,正對水門,左邊有板橋,通往來熏堂。來熏堂的上面建有小閣,就是海云龕,里面供奉的觀音,坐于蓮花座上。金棕亭有詩謂此“慈云一片香海中”。如今,小金山上的“香海慈云”只是沿襲舊名而已。

    ◎石塔寺,是揚州“二十四叢林”之一。晉時遺剎,舊為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改為慧照寺(又作惠照寺、惠昭寺、慧照教寺),又名高公寺。唐先天元年(712)改名安國寺;乾元中(758~760)再改名為木蘭院。開成三年(838),得古佛舍利,建石塔藏之,名為石塔寺,香火益盛。石塔原在西門外。宋紹定中(1228~1233),塔圮,僧以舊址重建。至嘉熙中(1237~1240)始移建于城內浮山觀之西,即今之所在地。宋寶祐中(1253~1258),賈似道重修之。明崇禎中(1628~1644),僧三昧重修寺及塔,并建九佛樓。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僧撫生又重修,并新建大悲閣、石戒壇。雍正七年(1729),知縣陸朝璣復古木蘭院舊額。咸豐三年(1853)寺毀于兵火,惟石塔與戒壇尚存。建國初年,寺內大部建筑拆除改建,唯將寺中楠木藏經樓移建至前院。石塔分上下兩層,共由20塊長方形石塊和11根石柱建成。底層與塔基平,石上刻有龍、風、犀、馬等動物。石塔五層,上有塔頂。每層六角,各層六面均精雕佛像。塔久經風雨,雕像已風化剝落,殘缺不全。文革中,所有佛像面部均被砸毀。1979年,拓建石塔路,石塔與塔東城隍廟內一株唐代銀杏樹在路中央,筑圍欄保護。石塔寺曾以王播飯后鐘故事聞名。王播為唐人,少孤貧,曾寄居木蘭院讀書,隨僧齋粥。僧厭苦之,一日故意食后敲鐘,王播聞聲趕到,才知諸僧早已吃過。后王播為淮南節度使,開府揚州,重訪惠昭寺,看到昔日題在寺壁上的詩已被人用碧紗罩上了,很有感慨,寫詩云:“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后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浩歌向蘭渚,化用唐朝徐洪詩《贈劉舍人古意》:女床閟靈鳥,文章世所希。巢君碧梧樹,舞君青瑣闈。或言鳳池樂,撫翼更西飛。鳳池環禁林,仙閣靄沉沉。璇題激流日,珠綴綿清陰。郁穆絲言重,熒煌臺座深。風張丹戺翮,月弄紫庭音。眾彩結不散,孤英跂莫尋。浩歌在西省,經傳恣潛心。

    ◎把釣待秋風,出自唐朝杜甫詩《送裴二虬尉永嘉》: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故人官就此,絕境與誰同。隱吏逢梅福,游山憶謝公。扁舟吾已僦, 把釣待秋風。

    ◆桑愉(1929~1979),字保松,又作寶松,江蘇揚州人。揚州當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揚州印壇代表人物,與羅叔子、孫龍父合稱為江蘇“印壇三宿”。高二適曾賦長歌贊之“金陵印人吾皆識,晚得揚州桑阿松,刀法超奇篆法古,羨君功深愈從容。”林散之也非常欣賞桑愉的才華,贈詩云:“搜取精靈夸上流,佩觿雅欲自封侯,深剜淺刻尋常事,贏得聲名兩字留。”據《桑寶松印譜》,桑愉治印逾千方,得其印者有趙樸初、沙孟海、陸儼少、程十發、周哲文、羅叔子、王冬齡等。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狀元,晚清重臣。先后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戊戌政變后,罷官歸鄉。卒后追謚文恭。其學通漢宋,文宗桐城,詩近江西,工詩,間作畫,書法遒勁,為同、光年間書法第一家。著有《瓶廬之詩文稿》、《翁文恭公日記》等。

    ◆譚大經(1882~1954),原名經,排行老大,遂名大經,字亦緯,又作一葦,江蘇揚州人。譚大經能詩,亦精通圍棋,為冶春后社成員。譚大經的篆書以長勢取姿,圓潤通暢,字形均衡、自然,而又飄逸舒展。凌紹祖在原載臺灣《揚州鄉訊》的《〈惜馀春軼事〉讀后記》中云:譚大經之篆書與卞綍昌之漢隸、王景琦之真楷、卞斌孫之大草堪稱“近代揚州書壇四絕”。

    ◆包契常(1877~1967),名曙,字玉持,別號蒙道人,江蘇鎮江人。清末民初書法名家,光緒貢生,曾任兩淮場運食商事所文牘,四體皆能,尤擅隸善碑。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避仁宗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少好篆刻,客居金陵大收藏家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京,以書法響譽書壇,后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三年幕僚。曾向包世臣授書三年,并示其書法要訣,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其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寫聯贊曰: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閑自宜清。歷代書家對其評價甚高:劉墉,“千數百年無此作矣。”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包世臣《藝舟雙楫》,神品第一。趙之謙,“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當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溫,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

    ◆陳從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別號梓室,自稱梓翁。浙江杭州人,中國著名古建筑園林藝術專家,同濟大學教授,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著有《說園》等。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自稱板橋居士,江蘇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他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是“揚州八怪”之一。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其中畫竹成就最高。他的詩清新脫俗,樸實潑辣,著有《板橋全集》。

    ◆劉溎年(1822~1891),字樹君,號蜀生,順天大城(今屬河北)人。清咸豐十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惠州知府、潮州知府、廣州知府。光緒年間,劉溎年罷官,后居揚州“約園”。著有《三十二蘭亭室詩存》、《約園詞》、《寄漁詞話》,另總編《惠州府志》。

    ◆程夢星(1678~1747),字伍喬,又字午橋,號汛江,又號茗柯、香溪、杏溪。安徽歙縣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選庶吉士。后以母喪歸,不復出。居揚州“策園”,與名流以詩酒相往還。著有《今有堂詩集》、《茗柯詞》,編有《平山堂小志》、《江都縣志》、《兩淮鹽法志》,另有《李義山詩集箋注》、《詞調備考》。

    ◆王柏齡(1889~1942),字茂如,江蘇江都縣(今揚州市)人,國民黨黨政軍元老,陸軍上將。光緒十五年,王柏齡出生于江都縣望族,少讀家塾,后求學于南京江蘇陸軍小學、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日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學生第十期畢業。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云南講武堂炮科科長,教育長。1924年1月實際主持籌劃創建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首任教育長,校軍參謀長,黃埔軍校教導師中將師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一師師長,第一軍副軍長,代軍長,北伐軍總預備隊指揮官。長江要塞司令,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授部主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王柏齡與蔣介石關系非同一般,一直是蔣介石的親信和摯友,兩人在保定軍校同期學習,后一同赴日留學,且同學炮科。抗戰時期他擔任蔣介石的軍事顧問,1942年8月病逝于成都。王柏齡的揚州故居在淮海路42號內,分東中西三路,現存中西兩路,分別為民居和“憩園”飯店。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長于江蘇揚州。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曾求學于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師范、江蘇省立第八中學、清華大學中文系,所著合編為《朱自清全集》。

    ◆尹繼善(1695~1771),章佳氏,字元長,號望山,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尹泰之子,清朝大臣。雍正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云南、川陜、兩江總督,文華殿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協理河務,參贊軍務。著有《尹文端公詩集》十卷,參修《江南通志》。

    ◆金兆燕(1719~1791),字鐘越,一字棕亭,別號蕪城外史、蘭皋生,安徽全椒人。乾隆朝著名詩人、戲曲家,工詩詞駢文,尤精元人院曲。他是吳敬梓表兄金矩之子,幼稱神童與張鵬翀齊名。乾隆初年,為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幕僚,任揚州府學教授,與吳敬梓交好,將《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進士,任國子監博士。著有《棕亭古文鈔》十卷,《駢體文鈔》八卷,《詩鈔》十八卷,《詞鈔》七卷,總名《國子先生集》。

    ◆伊秉綬(1754~1815),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州(今三明市寧化縣)人,故又稱“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舉人,五十四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后擢員外郎,受大學士朱珪與紀曉嵐賞識,拜紀為師,又拜劉墉為師學書法。嘉慶四年任惠州知府,因與兩廣總督吉慶有隙,被謫戍軍臺,昭雪后升為揚州知府,以“廉吏善政”著稱。嘉慶七年(1802),因父喪,伊秉綬去官奉棺回鄉,揚州萬民灑淚送別。后揚州人為仰慕其遺德,在“三賢祠”(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伊秉綬喜繪畫、治印、工書,尤精篆隸,質樸渾厚,氣勢雄強,與鄧石如并稱大家,著《留春草堂集》。

    ◆徐兆裕,生卒不詳,字理庵,方地山二舅。其精于考證,咸豐戰亂后,府學樂器全失,賴其援引古籍一一恢復。凡揚州義舉皆踴躍當先,為時人所贊。

    ◆劉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號海翁,江蘇常州人。現代杰出畫家、美術教育家,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1949年后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早年習油畫,蒼古沉雄,兼作國畫,線條有鋼筋鐵骨之力。后潛心于潑墨法,筆飛墨舞,氣魄過人。晚年運用潑彩法,色彩絢麗,氣格雄渾。歷任南京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上海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

    ◆徐洪(?~714),字彥伯,以字行,唐朝兗州瑕丘人。七歲能為文,河北道安撫大使薛元超推薦他,“對策高第”(成績優良)。調永壽尉,蒲州司兵參軍。時司戶韋暠善判(審定文書),司士李亙工書(書法),而彥伯屬辭(詞章),稱“河東三絕”。屢遷給事中,與張說、劉知幾、徐堅等人預修《三教珠英》。武后時,授予“宗正卿”,針對告密之風,寫《樞機論》,闡述“多言”之害,力主“慎言”。中宗李顯時,晉升為給事中、太常少卿;后出任州刺史,入京為“修文館學士”,后辭歸致仕。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圣”之稱,詩文以寫實著稱,被稱為“詩史”。因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因曾搭草堂居長安城外的少陵,也稱杜少陵、杜草堂。著有《杜工部集》。

     

        【趣園】

        “趣園”位于瘦西湖東岸,長春橋南側,與小金山隔湖相望,為清二十四景之一“四橋煙雨”所在。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原為徽州籍鹽商黃履暹的私園,故稱黃園。乾隆曾四次(1757、1765、1780、1785年)游臨該園賜詩,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御書賜名“趣園”,并題七言律詩一首:多有名園綠水濱,清游不事羽林紛。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開亦覺欣。得句便前無系戀,遇花且止足芳芬。問予喜處誠奚托,宜雨宜旸利種耘。

        舊時,“趣園”有一園二景。清朝學者趙之壁著《平山堂圖志》卷一載:“園分二景,曰‘四橋煙雨’、曰‘水云勝概’。四橋煙雨,在長春橋東。四橋者,右長春橋,左春波橋,其前則蓮花、玉版二橋也……‘水云勝概’一景,在長春橋西。”清人李斗在《揚州畫舫錄》卷十二載:“園自錦鏡閣起,至小南屏止,中界長春橋,遂分二段,橋東為‘四橋煙雨’,橋西為‘水云勝概’。 ……‘四橋煙雨’,園之總名也。四橋:虹橋、長春橋、春波橋、蓮花橋也。虹橋、長春、春波三橋,皆如常制。蓮花橋上建五亭,下支四翼,每翼三門,合正門為十五門。《(平山堂)圖志》謂四橋中有玉版,無虹橋。”《江南園林勝景》載:“虹橋、春波橋在其南,長春橋在其北,蓮花橋在其西,是為‘四橋煙雨’。”

        清朝光緒三年(1877),曾在“趣園”內重建“三賢祠”,祠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1960年秋,于舊址臨水新建“四橋煙雨”樓,樓高二層,面西三楹,四面廊。一樓檐下懸“四橋煙雨”匾,柱掛摘句聯(摘自乾隆御詩頷聯):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開亦覺欣。上聯“何曾日涉原成趣”,源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下聯“恰值云開亦覺欣”,乃“換位”思考。登樓極目遠眺,諸橋形態各異。向南看,有春波橋、大虹橋,向北看有長春橋,向西看有玉版橋、蓮花橋,諸橋近在咫尺,卻橋橋造型各異,風格趣味全然不同。若在細雨中登樓遠眺,諸橋同處雨霧之中,如蒙上一層輕紗,空朦變幻,各橋將被湖水分隔的景物相互銜接,又以不同的落點和構架將全湖景點自然劃分為各有千秋、風格不同的區間,形成了各具韻味、相映成趣的山水園林畫卷。故乾隆賜名“趣園”,每次游湖,均要登“四橋煙雨”樓憑窗遠望。2005年,結合現有地形復建了錦鏡閣、光霽堂,修葺了四橋煙雨樓、叢桂亭、澄碧樓等建筑,形成四橋秀色、水苑清音、綠楊澄碧等景點。如今,趣園內還保存著乾隆所題御碑“趣園”半塊。殘碑原為雙面碑,留存的“趣”“園”兩字恰好分刻兩面。

     

    ◆黃履暹,生卒不詳,字仲升,號星宇,徽州籍鹽商,是當時俗稱“四元寶”之一的“二元寶”。乾隆二十二年(1757)得乾隆賜予“奉宸苑卿銜”的虛銜嘉獎。

      

        【水云勝概】

        “水云勝概”原屬“趣園”。舊址在長春橋西,即今瘦西湖桂花廳及其以東一帶,與“四橋煙雨”相接。清朝黃履暹建, 后由陜西籍鹽商張霞重修。舊時,園門在長春橋西岸,內有吹香草塘、隋喜庵、坐觀垂釣、春水廊、勝概樓、小南屏諸勝。嘉慶后園景荒廢。

        今日的“水云勝概”位于瘦西湖北岸,從長春橋西至蓮花橋止。1958年,湖之北岸依坡修筑石平臺,圍以石欄,兩邊砌石階通往湖邊。1959年,從廣陵路263號“二分明月樓”內遷建桂花廳于平臺上,面南三楹,四面廊,外廊圍木欄。堂南為雕花窗槅扇門,內懸“水云勝概”匾,由原文化部文物局局長孫佚青題,兩旁掛楹聯:“桃花飛綠水,野竹上青霄”,為書法家徐潤芝書寫。此聯原本是清朝金兆燕集李白、杜甫詩句題于桃花塢蒸霞堂。桂花廳外廊柱上掛楹聯“林外鐘來知寺遠,柳邊人歇待船歸”。廳堂南北廣植桂花樹,廳東南有一片瓊花林,廳西建曲廊,與小南屏相連。桂花廳前湖水寬闊,沿堤花草滿地。登臺四望,天水無際,景物之勝,俱在眼前。

     

    二分明月樓,以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而得名。為清朝道光年間員氏始建,光緒年間為大鹽商(食商)賈頌平購得。園中有山林一區、長樓七間,樓上懸清朝錢詠書題"二分明月樓"匾。樓欄虛設,設美人靠;樓頂飛檐翹角,取勢空靈。園東有黃石假山,拾級登東閣全園有山有水,然水意涵蓄,達到了眼無神有的境界,是揚州私家園林"旱園水做"的典范之作。鹽商分場商(生產)、運商(運輸)、食商(將食鹽銷往鹽棧,供應居民及醬園等行業)。

    桃花飛綠水,出自唐朝李白詩《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野竹上青霄,出自唐朝杜甫詩《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其一: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谷口舊相得,濠梁同見招。平生為幽興,未惜馬蹄遙。

    林外鐘來知寺遠,據說是五代南唐詩人李中的詩句,但未能查到出處。李中,字有中,江西九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920~974年在世。仕南唐為淦陽宰。《碧云集》三卷,今編詩四卷。

    柳邊人歇待船歸,出自唐朝溫庭筠詩《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利州,唐代屬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廣元市,嘉陵江流經該縣西北,故稱南渡。

    溫庭筠(yún)(約812~866),晚唐詩人、詞人。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縣)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監(jiàn)助教。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濃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詞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被尊為“花間詞派”鼻祖。現存詞七十余首,著有《花間集》。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99| 欧美黑人又大又粗XXXXX| 军人妓女院BD高清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 亚洲精品免费一二三区| 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视频|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 免费日韩中文字幕高清电影| 3d无码纯肉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国产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成人午夜看黄在线尤物成人| 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 免费人成网站免费看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偷拍|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卡|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东京一本一道一二三区|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 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人人蜜桃麻豆 | 又粗又大又黄又硬又爽免费看| 人妻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橹狠狠爱欧美视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53| 亚洲人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无码免费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三上悠亚日韩精品二区| 性男女做视频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人妻中文字幕精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