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選擇另外一條道路! 明朝統一戰爭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全國,遣軍推翻元朝、消滅各地割據政權及元朝殘余勢力的一系列作戰。 元末,爆發了紅巾軍為主的農民起義。義軍首領朱元璋在江北紅巾軍掩護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后,統一江南后。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并舉,以奪取全國統治權。 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北取中原,進克大都(今北京);湯和為征南將軍,消滅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勢力;胡廷瑞為征南將軍,攻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璟等攻廣西。至正二十八年正月(1368年),在各路大軍接連獲勝之際,朱元璋于應天(今南京)即帝位,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建元洪武。 隨即進行了長達22年的統一戰爭 。1371年,明軍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藍玉進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本上完成了南方的統一。1387年,馮勝、傅友德、藍玉奉命進攻遼東元朝殘將納哈出,納哈出無路可走,只好投降,遼東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國已基本上光復 1戰爭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慶(今南京),爾后即吳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權以后,先后消滅了占領湖廣、江西等地的陳友諒、占據江浙一帶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為北上滅元創造了有利條件。對于北上作戰的戰略部署和進軍路線,朱元璋作了審慎的籌劃。他首先征求諸將的意見。平章常遇春提出長驅直入,直搗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張。朱元璋不同意這個輕敵冒進的方案。他根據當時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間的關系和各部內部的政治傾向、軍事實力,認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必然陷入被動之中。為此,他提出穩扎穩打,漸次推進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根據這一戰略構想,將整個戰略行動分為三個階段加以實施。第一階段,首先攻取山東,繼而轉攻河南,占據潼關;第二階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滅元朝;第三階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陜甘,完成北方之統一。北伐戰爭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戰略實施的。 2戰爭過程 攻取河南、山東 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人由淮入河,北伐中原。為減少北伐阻力,爭取人民擁護,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別告誡將士,師到之處,切勿殺掠。并向北方人民發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對漢族各階層人民產生了一定的號召力,所以北伐比較順利。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隊加強戒備,以防元軍襲擊。 洪武元年四月,朱元璋得知徐達、常遇春所率北伐軍已按既定撤屏蔽、剪羽翼、據戶檻之方略,平定山東、河南,占據潼關,孤立大都 。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絕,陷入了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五月,朱元璋親抵汴梁,聽取前線將領的軍事情況匯報,并討論了下一階段的戰略步驟。根據當時元廷已陷入孤立無援的軍事形勢,徐達提出由臨清(今屬山東)直搗大都的主張,朱元璋表示同意。遂決定由征虜右副將軍馮勝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守河南(今河南洛陽),鎮國將軍郭興等人鎮守潼關,徐達率大軍直取大都。 攻取河北 六月初,徐達令河南各軍向河陰(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結,各衛糧船由濟寧起航,保障后勤供應。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張興祖、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指揮高顯等率益都、徐州、濟寧之師集結于東昌,等待與河南諸軍會師北進。閏七月初二日,明軍出師汴梁(今河南開封),一路勢如破竹,連克衛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磁州(今河北磁縣)、邯鄲、廣平(今均屬河北)。十一日至臨清(今屬山東),遂令集結于東昌之師來會,且令參政傅友德開通陸路,都督副使顧時開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陸兩路并進。師至德州,會征虜副將軍常遇春、張興祖、高顯、毛驤、程華等師北進。 攻占大都 二十日下長蘆(今河北滄州)、青州(今河北青縣及天津靜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敗元軍于河西務(今天津市武清東北)。二十八日克通州(今北京通縣)。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遂于當日夜三鼓攜太子、后妃出健德門,由居庸關逃往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八月初二日,徐達等進師攻取元都,至齊化門,令將士填壕登城而入。徐達本人親自登上齊化門樓,殺死元朝監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和右丞相張康伯等人,并俘諸王子6人,封存府庫圖籍寶物以及故宮殿門,令兵守衛。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搶掠,居民各安其業。同時遣將巡邏古北諸處關口,又命指揮華云龍經理大都,新筑城垣。 攻取大都之役的勝利,從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使殘存在各地的元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為明太祖朱元璋最終統一中國,奪取了戰略上的絕對優勢。 山西與陜甘 攻取山西 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孫興祖、都督僉事華云龍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達、常遇春揮師西向,攻取山西。同時,命馮勝、偏將軍湯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應攻晉主力。經過近五個月的艱苦作戰,明軍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進而平定山西。這時盤據在陜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齊、張思道等l0余萬人。徐達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轉攻陜甘,以求徹底完成此次北伐戰略任務。自二月徐達派常遇春、馮勝渡河趨陜,至十二月明軍擊潰擴廓帖木兒反攻蘭州之軍,歷時10個月。明軍相繼攻克奉元路(明改為西安府,即今陜西西安)、鳳翔、蘭州、臨洮、慶陽等重鎮,基本上消滅了這一地區元軍之勢力。至此,朱元璋北伐滅元之戰宣告結束,基本上實現了戰前擬定的戰略計劃。 此時北元尚有軍隊數十萬,分據上都、秦隴、云南、遼東,四川亦尚有明升之夏政權。十二月,徐達分兵三路克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迫元將擴廓帖木兒敗逃甘肅,山西歸明。 統一西北 二年三月,明軍入陜西,克西安、鳳翔,迫元將李思齊率部10萬奔臨洮(今屬甘肅)。朱元璋致書招降,右副將軍馮勝往攻,李思齊出降。五月,徐達乘勝取平涼、延安。北元主力擴廓帖木兒部精銳,被殲于蘭州(今屬甘肅)東。六月,常遇春回師北平(今北京),進克上都,元順帝北逃應昌(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八月,徐達克慶陽,斬元將張良臣,占陜西。 是年,北元兵襲擾原州、涇州、大同等地,皆被明軍擊退。三年,元順帝病卒,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襲位,改元宣光。朱元璋以擴廓帖木兒屢擾西北,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為副將軍,分路出擊,先后克定西(今屬甘肅)、興和(今河北張北)、應昌等地,大敗擴廓所部,俘元郯王及平章以下將士8.6萬余人,元嗣君愛猷識理達臘北走。鄧愈率部自臨洮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安撫吐蕃,于是河州以西,朵甘、烏斯藏諸部歸附明朝。 五年正月,朱元璋集中步騎15萬命徐達等再次分路征北元。徐達率中路深入嶺北,遭北元兵突襲,死傷萬余(一說數萬),敗回;李文忠所率東路亦失利引還;唯馮勝、傅友德率西路獲勝,取甘州(今甘肅張掖)、蘭州,又擊敗北元兵于瓜州(今安西西南)、沙州(今敦煌西),控制甘肅。明太祖朱元璋遂暫停軍事進攻,開展政治攻勢,同時加強邊防,設衛所,修長城,屯田戍守。此后,北元兵雖屢擾邊,但遭明軍反擊,不敢深入,明朝基本控制了西北地區局勢。從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明先后六次攻北元。北元主被部屬殺死,部眾奔散,北元政權基本滅亡,明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東南沿海 在明朝立國前夕,湯和與副將軍廖永忠在滅方國珍勢力后,出奇兵克福州,旋于洪武元年正月破延平(今南平),執元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胡廷瑞克建寧(今建甌)、興化(今莆田),招降汀州(今長汀)及泉州以南州縣;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率部入閩,殲陳氏余黨金子隆等部,占福建。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為征南將軍,朱亮祖為副將軍,由福建海道入廣東,與先遣由湖南征廣西的楊璟及江西贛州衛指揮使陸仲亨部互為犄角,進軍兩廣。三月,楊璟克全州(今屬廣西)、武岡(今屬湖南)等地。 四月,廖永忠率部抵廣州,元廣東行省左丞何真勢窮出降。諸路明軍入廣西,戰至七月,相繼攻取未下州縣。 備注備注 浙江 盤踞溫州、臺州、慶元一帶的方國珍投降,明軍平定浙江。 福建 十一月三十日,東路胡廷瑞率師由江西度杉關,下光澤,連克邵武、建陽、建寧、汀州(今長汀)、寧化等地。征南將軍湯和、副將軍廖永忠所部先后攻克福州、延平(今南平)、漳州,福建平定。 廣東 洪武元年二月初二日,命平章廖永忠為征南將軍,參政朱亮祖為副將軍,率平閩之師由海道取廣東。二十一日,命贛州衛指揮使陸仲亨和胡通配合廖永忠等征廣東,由韶州直搗德慶,是為中路。三月十二日,東路軍自福州趨廣東,由潮州登陸,攻克東莞,進逼廣州,元江西分省右丞何真及元將盧左丞、張元帥各率所部投降,遂占據其城。中路軍連下英德、清遠、連江、連州、肇慶及德慶諸州縣,與東路軍會師于廣州,廣東得以于定。 廣西 三路明軍中,唯西路遭到元軍的頑強抵抗。洪武元年正月初五,楊璟所部進抵永州(今湖南零陵),久圍不下,延至四月,始攻克永州。繼而轉攻靖江(今廣西桂林)。同時,東路軍平定廣東后,繼續西進,形成東西兩路夾擊廣西之勢。先后攻克梧州、藤州、貴州、雷州、靖江等地,七月二十日攻克象州,廣西至此平定。 攻取四川 二年十月,朱元璋趁南征北伐勝利之際,遣使赴蜀招降割據的夏政權首領明升,遭拒絕后,決計用兵。 四年正月,朱元璋命湯和為征西將軍,周德興、廖永忠副之,率舟師溯長江而上;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顧時副之,率步騎從陜西南下,兩路明軍水陸并進攻夏。閏三月,湯和部進攻瞿塘(今四川奉節東)受挫。四月,傅友德部聲言出金牛道(川陜棧道),暗率5000精兵出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南),攻克夏軍防守薄弱的階州(今甘肅武都),開辟入川通道,六月克漢州;湯和克夔州(今奉節),抵重慶,明升勢窮出降,夏亡。七月,傅友德圍成都,夏丞相戴壽以城降。 統一云南 明建國后,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等,繼續占據云南。朱元璋先后遣使招降,均被梁王所殺。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決意用武力攻取,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左、右副將軍,率步騎30萬征云南。九月二十六,明軍進至湖廣(約今湖北、湖南)后,兵分兩路:一路由都督郭英領兵5萬,經永寧(今四川敘永)南下取烏撒(今貴州威寧);一路由傅友德率主力25萬,經辰州、沅州(今湖南沅陵、芷江),占普定(今貴州安順),直趨云南。梁王派司徒平章達里麻率兵10余萬,至云南東部門戶曲靖抗擊。 十二月十六,明軍乘大霧進抵曲靖東北之白石江。達里麻隔江相望,大為震驚。傅友德采納沐英出奇制勝的建議,佯作正面攻擊,另派兵一部從下游渡江,秘密迂回至元軍側后,在山谷間豎旗擊鼓,元軍頓時混亂。此時,沐英令勇士先行泅渡,主力乘勢過江,又出動騎兵搗其中堅,俘獲達里麻以下2萬人。傅友德占領曲靖后,分遣藍玉、沐英率軍進攻昆明,自率兵數萬北上,以策應郭英進攻烏撒。十二月二十二,梁王逃離昆明自殺。次日,明軍進抵板橋(今昆明東),元右丞觀音保出城投降,藍玉等整軍入城。與此同時,郭英率軍到達赤水河,元右丞實卜引軍抵抗。傅友德率兵來援,實卜聞訊倉皇南撤。傅友德軍進占烏撒后,實卜復率部爭奪。明軍依山為營,乘勢攻殺,大敗元軍,并克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直達畢節,附近州縣望風歸降。 十五年閏二月二十三,藍玉、沐英率部攻大理(今屬云南)。大理城西倚點蒼山,東臨洱海,南北有上、下兩關,地勢險要。首領段明之弟段世,聚眾扼守下關。藍玉等到達品甸,先派王弼部由洱水進攻上關,鉗制段世兵力;夜半,又遣胡海部出石門渡河,繞到點蒼山后,攀援而上,豎立旗幟。次日拂曉,明軍進抵下關,守軍驚亂。沐英身先士卒,策馬渡河,將士緊隨,殺進關內,與山上士兵兩面夾擊,攻占大理,俘獲段世。不久,明軍分兵攻取了云南全境。 此戰明軍正確分析判斷敵情和地形,避實擊虛,出其不意,較快地取得了勝利。十六年,大軍班師,留沐英鎮守云南。 統一東北 三年,北元帝愛猷識理達臘敗走漠北后,部將四逃。以太尉納哈出為首的一部遁入遼東,收殘兵20萬余,以金山(今吉林雙遼東北)為中心,設區置官,割據東北,拒絕朱元璋招降,還屢次出兵襲擾明邊,并脅迫高麗(今朝鮮、韓國)國王背明與之結盟。十三年,朱元璋命徐達、湯和、傅友德從海、陸入遼東,斷納哈出與高麗聯系。十八年,命馮勝、傅友德、藍玉率師會諸道兵至北平操練備征。乘納哈出勢孤,于二十年正月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副之,率軍20萬征遼東。五月,馮勝師抵遼河東,獲納哈出屯卒,知其大營虛實。六月,乘機越過金山,納哈出降,部眾聞敗潰散。馮勝旋遣官諭降,得其眾4萬余人。九月,朱元璋封納哈出海西侯。命藍玉為征虜大將軍,唐勝宗、郭英副之,率軍征漠北。二十一年,藍玉擊敗北元主脫古思帖木兒于捕魚兒海(今俄羅斯貝兒湖)。次年,脫古思被殺,余眾投降明朝。 邊疆地區 西藏地區 1368年,明朝建立,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即派人赴藏聯絡,對西藏各地僧俗首領加以安撫,承認他們的固有地位,但需要上交元朝封賜的舊印,由明朝重新任命并頒發新印。1372年,元朝最后的一位攝帝師(即代理帝師)喃加巴藏卜率先歸順明朝,明朝封他為熾盛佛寶國師,賜玉印一顆。喃加巴藏卜還先后向明朝舉薦了元朝在衛藏地區的舊官員100多名,明朝都分別授給他們各級官職。 之后,西藏地區的僧俗地方勢力,紛紛來到明朝首都南京,請求冊封,明朝一律授以新的官職。明朝沿襲元朝利用和扶持佛教的政策,但與元朝只推崇薩迦一派的作法不同,而采取“多封眾建。即對據有實力的佛教各派領袖人物都賜加封號。明朝共敕封過三大法王和五個王,史稱“明封八王”。 明朝雖采取普遍封賜的辦法,但名義上即委托帕竹一派行使西藏地方政權。薩迦派的權勢早在1354年,即被以絳曲堅贊為首的帕竹噶舉派所取代,絳曲堅贊被元朝封為大司徒,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權,他規定凡繼承大司徒職位的人,必須在澤當出家,并擔任澤當寺的座主。到了明朝,帕竹地方政權繼續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認,它的掌權人先后被封為灌頂國師和闡化王。從絳曲堅贊開始,帕竹地方政權在衛藏各要沖地點,興建了1 3個宗(縣),整頓了原有的4個宗,委派宗本管理各宗行政事務。這些宗本都是帕竹屬下的貴族,他們既是地方政權的官員,同時又受明朝的委托,被授于都指揮僉事的官職,成為中央政府屬下的官員。 帕竹政權在西藏地區實際只維持了近百年的統治。 哈密衛 明初,隨著明朝在關內統治地位的鞏固,其勢力逐漸向河西遙進。公元1372年5月,明征西將軍馮勝于永昌大敗元軍后,又攻克亦集乃(額濟納)路,甘肅遂告平定。這時,明軍放慢了向西域進攻的勢頭,“嘉峪關以西置不間。”這樣,嘉峪關以東,是明王朝的統治區,以西大部分地區,則是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據者,他們主要是察合臺汗后裔。夾在明王朝和割據者之間的哈密一帶則是肅王的轄地。肅王是元王朝的宗室,是“正統”的皇族,與新建的明王朝處于對立狀態。還在明朝軍隊抵達哈密以前,明朝就先后在哈密以東的酒泉地區和青海柴達木盆地周圍,建立赤斤、安定、曲先、阿端、罕東、罕東左以及先置后廢的沙州等7個衛所,從而為進軍哈密掃清了道路。 公元1380年4月,明太祖命都督淮英率兵西征哈密,攻到哈密城下,哈密王兀納失里獲悉,非常懼怕,遂遣使納貢。后來,哈密王依靠其所占據的交通要路,阻撓中亞諸地去明朝的使者、商人,妄圖借此壟斷貢利,控制明朝與西域各地的貿易往來。這自然使明統治者極為惱火。 公元1391年8月,明太祖令左軍都督僉事劉真、宋晟率兵征討。明軍從涼州出發,橫穿沙磧,乘夜直至啥密城下,包圍了哈密城。兀納失里不甘心束手被擒,拂曉時突然從城內驅馬300余匹出城,一時間城門洞開,奔馬狂突,明軍不知是計,爭相奪馬。兀納失里趁亂率家眷隨從突圍而去,一直逃到東天山深處躲藏起來。天明后,劉真、宋晟率軍入城,一年后,藏匿于大山的兀納失里不得不派出使臣向明太祖請罪,并進貢騾馬若干匹,此后,兩地關系愈益親密。哈密正式歸屬明朝。朱元璋冊封蒙古降王納失里鎮守哈密,設立哈密衛,這是明朝對西域地區行使主權的標志 。 公元1403年,明成祖即位,對哈密一改其父以往謹慎小心、閉關自守的作法,把哈密看成是中原與西域地區來往的咽喉,對哈密采取羈縻政策,哈密與中央政府的關系更為密切。 兀良哈地區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二十萬大軍繞道(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境內)包圍了納哈楚軍隊駐地。納哈楚被迫。上述蒙古諸部失去屏障,其駐地隨時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二十一年(1388),蒙古大汗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被明將藍玉的軍隊擊敗西走。這些重大的軍事失敗,使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處于的境地。他們只得歸附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置了朵顏、福余、泰寧三衛,合稱朵顏三衛,用以安置當地歸順明朝的蒙古族部眾。朵顏衛在屈裂兒河(指洮兒河南支流歸勒里河)上游和朵顏山一帶;泰寧衛在塔兒河(今洮兒河)流域,即元代泰寧路;福余衛在嫩江和福余河(今)流域。同時,明廷授封三衛首領以各級官職,進行和。封阿札施里為泰寧衛,塔賓帖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男答奚為福余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爾為朵顏衛指揮同知。明廷要求他們“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實錄·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做明朝的“屬夷”。 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余衛為烏齊葉特。這是因為朵顏、泰寧和福余三衛分別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部為主組成。后來,明朝也把朵顏衛稱為兀良哈衛。當初,三衛當中以泰寧衛最強大,其次福余衛,朵顏衛在后。后來,朵顏衛實力迅速壯大,躍居三衛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衛籠而統之地稱作朵顏三衛或,把朵顏、泰寧和福余三衛的駐地統稱為“兀良哈地區”。 北征蒙古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大明帝國為肅清蒙古殘余部隊而進行的大規模統一戰爭。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棄大都(今北京)北逃后,一直滯留在近塞地區,并多次舉兵南犯,以圖復辟,均被明軍擊敗。元朝殘余勢力雖由此日漸衰弱,但在北方近塞仍盤踞若干要地。明太祖朱元璋為徹底消滅元朝殘余勢力,統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遂遣軍北征。 明洪武三年正月初三日,命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都督馮勝為右副將軍,御史大夫鄧愈為左副副將軍,中山侯湯和為右副副將軍率軍往征沙漠。對于北征沙漠的戰略方針,朱元璋根據元主滯留塞外之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之哈爾和林),擴廓帖木兒駐兵定西(今屬甘肅),不斷南犯的情況,決定:“兵分為二路:一令大將軍自潼關出西安搗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一令左副將軍出居庸關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應援。況元主遠居沙漠,不意吾師之至,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舉而兩得者,此是也。”并命大同指揮金朝興、大同都督同知汪興祖(張興祖)等先期進攻山西、河北北部元軍,以吸引元軍注意力,策應主力作戰。諸將受命而行。 二月二十五日,金朝興攻克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興祖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縣)。二十九日,徐達率師進抵定西。四月八日,大敗元軍于沈兒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達分遣鄧愈招諭吐蕃,自率大軍南向攻克略陽(今屬陜西)、沔州(今陜西勉縣)、興元(今陜西漢中),二十三日,回軍西安。李文忠部出居庸關以后,于五月初,經野狐嶺連敗元太尉蠻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駱駝山,再敗元平章上都罕于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五月二十一日,進逼應昌(今內蒙古阿巴哈那爾旗轄境),大敗元軍,繳獲甚眾。李文忠在回師途中還攻克興州(今河北灤平),降其兵民3.69萬余人。至紅羅山(今遼寧錦州境內)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日,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等班師回朝。 明軍此次北征,兩路皆獲大勝,元朝在近塞的殘余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 南征安南 自明朝成立以來,安南陳氏政權已趨衰微,一直內亂不斷,早在公元1371年,安南國王陳日堅就被伯父陳叔明逼死,因懼怕明朝反對,陳叔明未敢纂位,乃立其弟陳瑞為國王,后陳瑞在入侵占城時敗死,弟陳煒繼立,此時陳朝政權已逐漸落入黎季犛的控制之中,他殺掉陳煒,改立陳日昆為王,公元1399年,他又把陳日昆殺掉,次年,滅陳朝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大虞,自己也改姓胡,名一元,與其子漢蒼共理朝政。 1406年1月,朱棣要陳天平“治任以行”,命使臣聶聰陪同,并命廣西總兵、征南將軍韓觀派左副將軍黃中、右副將軍呂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護送。朱棣賜陳天平綺羅紗衣各二襲、鈔一萬貫、告誡他要寬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胡漢蒼為順化郡公,以示安撫。 3月,陳天平進入安南境內,到達丘溫,胡漢蒼派陪臣黃晦卿等人前來迎接,還以牛酒犒勞護送的明軍,卑辭云:“屬有微疾,已約嘉林奉迓矣”。黃中等心存疑惑,派騎兵四出偵察,也未發現可疑之處,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軍過隘留、雞陵,進至芹站,周圍山道險峻加上大雨泥濘,隊伍已不成列。突然,雨霧之中,安南軍隊伏兵四出,鼓噪之聲,震動山谷,似有千軍萬馬,將明軍全部包圍,一名安南將領隔澗遙呼道:“遠夷不敢抗大國,犯王師,緣天平實疏遠小人,非陳氏親屬,而敢肆其巧偽,以惑圣聽,勞師旅,死有余責,今幸而殺之,以謝天子,吾王即當上表待罪,天兵遠臨,小國貧乏,不足以久淹從者”。 1407年年初,明軍攻破升龍后,向胡朝的首都清化繼續前進,胡氏皇子胡元澄領軍退守黃江(在今越南河南省的一段紅河),與胡季犛、胡漢蒼會合。明將沐晟則進駐木凡江(在今越南河西省,與黃江相接)預備出擊。農歷二月,沐晟沿江兩岸擊敗胡元澄軍,追擊至悶海口(在今越南南定省),因軍中爆發疾疫,明軍移師到咸子關立塞備戰。農歷三月,胡軍集合水步大軍七萬,號稱二十一萬,與明軍爆發咸子關之戰。結果胡軍潰敗,大批兵士溺斃於該處河流,無數船只及軍糧沉沒,胡氏父子敗逃,最終在農歷五月十一日(6月16日)在奇羅海口(在今越南河靜省奇英縣)被明軍俘獲,胡朝滅亡,領土被明朝占領。據當時的統計,越南土地人口物產資料為: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馬四百二十、牛三萬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 胡朝亡后,明成祖在農歷六月癸未朔(7月5日)下詔,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越南原本的陳氏王室著想,“期伐罪(指胡朝)以吊民,將興滅而繼絕”,并打算對“久染夷俗”的越人“設官兼治,教以中國禮法”,以達致“廣施一視之仁,永樂太平之治”。明廷又以陳朝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於是在越南設置交址都指揮使司、交址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將之直接管轄。 朱棣對胡氏父子十分寬容,只將他們二人及少數近臣關押,胡澄、胡芮等人皆獲赦免,然而朱棣的安撫卻沒有使安南平靜下來。1408年,張輔大軍剛剛班師,以簡定、鄧悉、阮帥等人為代表的安南地方勢力就起兵叛亂,攻擊盤灘、咸子關,控扼三江府之交通,慈廉、威蠻、上洪、大堂、應平、石室等地安南民眾紛紛響應,明朝駐軍鎮壓不力,致使叛亂不斷蔓延。簡定起兵后,自稱日南王,后為招攬人心,又立所謂陳氏后人陳季擴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陳季擴打著陳氏后人的招牌,得到安南人民支持。 安定朝鮮 高麗政權由于長期受蒙古人統治,其國王雖然蒙古化,但其國人和愛國大臣還是向往中國的先進文明。蒙古被明軍趕走后,高麗王還是追隨蒙古人,這激起廣大高麗人民和愛國大臣的憤怒。于是李成桂在人民和愛國大臣的擁護下,推翻了高麗政權,建立了新政權,向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請命,并請求新國的國名。皇帝賜其國名為“朝鮮”。從此,朝鮮是中國的“不征之國”。 3戰爭結果 朱元璋趁元末農民戰爭節節勝利之際,針對元朝勢力受到極大削弱,其他作戰對象各據一方、互不應援等情況,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恰當任用將帥,攻撫兼施,各個擊破,統一全國大部分地區,顯示了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駕馭戰爭的能力。 4歷史影響 明朝的統一,結束了元朝在中國近百年的統治,使全國大部分地區歸于明朝的統治之下,將蒙古勢力驅逐到長城以北。通過明太祖時期的統一戰爭,加強了明朝對全國的統治,以及明成祖時期進一步擴大了疆域,奠定了中華的版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