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為了目睹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宏偉水利工程,我觀賞樂山大佛之后,順著沿岷江的高速公路朝上游方向直奔都江堰。滾滾岷江之水,氣勢宏大,真難以想象“5.12”地震給這條江帶來多大的傷痛。

都江堰就建在岷江上。據記載,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在岷江上修建了這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的水利工程,它仍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由魚嘴分流堤、寶瓶口引流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
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 17米的楔形口子稱寶瓶口。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有一座古索橋,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
翻開世界水利史,還沒有一座水利工程樞紐像都江堰那樣古老且服務至今。
公元前250年左右,秦昭王任命李冰為蜀郡郡守,為李冰創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業績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礎。李冰是為了根治岷江而修建都江堰的。
岷江縱貫蜀郡,水量充沛,咆哮野性,當時水患非常嚴重,經常洪水泛濫成災,當地人民迫切要求治水。李冰到任后,傾聽民眾呼聲,耳聞目睹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況,立即著手治理岷江。
岷江發源于四川、甘肅交界部的岷山,那里高山挺拔,終日積雪成為岷江水量豐盈的來源之一,奔騰咆哮的岷江急流而下,流到川北灌縣附近,地勢受四川盆地影響突然平坦,岷江水道突然敞闊,水流舒緩起來,上游帶來的泥沙淤積起來,把河床淤塞了,水量充沛的岷江就放肆起來了。
到了灌縣城外,偏偏有一座玉壘山擋住了岷江,使江水不能暢流。岷江東岸因為水流不過去往往會發生旱災,而岷江西岸則由于水量過大,常常發生水災。當地人民早就盼望能把玉壘山鑿開,分流江水,既可分洪減災,又可引水灌溉造福鄉里。
為了弄清岷江水情,李冰邀請當地幾位治水能手,帶領他的兒子李二郎,跋山涉水,實地勘察。岷江兩岸人民的治水經驗豐富了李冰父子的智慧,在李冰領導下,治理岷江的偉大水利工程開始了。
玉壘山巖石堅固異常,當時鐵器又不是很多,百姓們發明了火燒法等一系列開鑿山石方法,經過很長時間苦干,終于鑿開玉壘山。山口寬約二十米,稱為寶瓶口。寶瓶口引水入灌縣,為了加大寶瓶口過水量,李冰父子又在距離寶瓶口前不遠的江心修筑一道分水堰,把岷江水在玉壘山前分成兩股,使其中一股流入寶瓶口。分水堰將岷江分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是岷江的本流,經過寶瓶口的江水叫內江,通向沱江。從此,岷江分流水量減輕,很少發生洪水泛濫的災害了。
為了清除淤泥沉積,李冰父子又總結出了“深淘灘,低作堰”的調節水流原則,使都江堰很好地發揮了分洪、溢洪、引水灌溉的作用。
都江堰工程位置選擇合理,規劃完美,布局講究,通過魚嘴分水、寶瓶口引水和飛沙堰溢洪,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水利工程,創造了世界水利技術史上罕見的奇跡。

滾滾岷江
都江堰
魚嘴分水壩


震后新建的岷江橋





岷江岸上地震裂痕

遠遠觀望
都江堰氣勢宏偉



岷江 都江堰上游

岷江老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