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我國古代第三個朝代。約始于公元前11世紀,終于公元前771年。有歷史文獻表明,在商朝時黎城就是黎侯國。“商紂為黎之蒐,東夷之”(《左傳.昭公四年》)說的就是商紂王為了逼迫各諸侯多進貢,在黎城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儀式,但東夷的首領未等會散就逃了回去,拒貢賦而叛商。西周建立以后黎城仍為黎侯國。但是多少年來因歷史文獻甚少,加之傳記之誤,黎侯古國的地域之爭一直沒有定論。黎城西周古墓群的發掘為黎侯古國找到了“身份證”,黎侯古國的地域之爭終于可以畫上句號了。 意外的發現 艱辛的保護 熱切的期盼 苦澀的發掘 省市考古專家通過認真勘探認定,這里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大型墓地群,并確認所盜古墓極具歷史、科學價值。
“黎城縣塔坡水庫古墓群開始發掘了”。這消息不徑而走,傳遍了城里城外,無論是鄉下百姓,還是機關干部都在關注著這件事,議論著這件事。那一段時間里,古墓發掘成了這個山區小縣的頭號新聞。 由于古墓群損毀嚴重,一個多月時間過去了,大型的1號墓還沒到底,但中型田字型的2號、3號墓已清理完畢,除十幾件玉器和陶器外,只有無法提取的6個車輪,青銅器幾乎沒有,大家很失望。張崇寧老師給大家鼓氣說,這兩個墓雖然空了,1號墓是我們的希望,努力吧。1號墓位于路邊,它是一個“甲字形”大墓,墓的規模與晉侯墓地的大型墓葬相同,墓室14個車輪,墓道口還陪葬有兩個童兒,在墓室的左邊只有一個被炸的盜洞。雖然被人盜過,但這么大的墓葬想必還是會給人驚喜的,這當然是大家的美好愿望。1號墓在按程序發掘。從2號、3號墓騰出的人手,又有選擇地開了3座小型墓,編號為4號、5號、6號,這三座未被盜過的墓只用了20多天時間就清理完畢。4號、5號墓出土較重要的文物有一鼎一戈,鼎殘一耳一足,青銅戈完整,并很鋒利。5號墓只有一件陶器。隨之,1號墓的面紗也慢慢地揭開,但張崇寧老師的臉也一天比一天陰沉下來。清理1號墓的結果表明這里大量的、很有價值的文物99%已被盜,剩下的只有幾片碎玉及車馬上的幾件銅飾件,讓人痛心不已。后來據群眾反映說,盜墓者在這里曾盜走過兩個鼎,上邊各有三四十個文字,但文字記載著什么,誰也說不清。 一周以后,張崇寧老師取樣后與搞古文字的高智老師一同回太原請教了張頜老先生。張頜是張崇寧老師的令尊,他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專家和古文字專家,曾任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已有80多歲高齡,曾引起中外考古界轟動的《侯馬盟書》就是他的研究成果,2006年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專題對他進行了報道。張頜老先生確認第一個字是 “黎”字。取到字樣的黎城縣文博館館長趙滿芳在這一周同樣忙于查找資料進行研究,也確認第一個是“黎”字,并打開了70年代當時82歲的古文字專家于省吾出版的《甲骨文字釋林》一書找到了那個字,并注釋是商周時北方國的地名,可能是“黎”的音轉字。 喜訊,特大的喜訊;收獲,特大的收獲。古黎國總算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證”,黎城縣才是真正的商周時期的黎侯古國。 此后又經過一個月的發掘,2006年7月2日下午3時整,在3名武警的護衛下,將7、8、9這三座墓葬所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全部暫存在縣文博館庫房。7月4日,張崇寧老師等人在館內清理文物時又意外地在一個鼎內發現了3行19個字的銘文。7月10日趙滿芳館長譯作為:“黎宰中考父作季始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用享”。隨后,大型甲字墓編為10號墓的發掘工作也有了結果,大量的青銅器全被盜空,只出土了幾件商代時期較珍貴玉器,不過在10多米長的墓道里清理出23匹陪葬的馬骸,姿態各異,非常壯觀,證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屬于侯爵級別。通過出土的文物分析,此墓年代要早于1-9號墓,有可能是西周早期。
2006年9月18日,發掘工作全部結束。 更深的思考 粗淺的建議 從黎城縣這次西周古墓搶救性發掘的過程不難看出,盜墓賊對文物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他們在史書上沒有記載,沒有民間傳說的條件下,勘探準、動作快,而且組織嚴密、作案手段科技含量高,往往在一夜之間便會將一座古墓內的文物劫掠一空,這在上黨地區近年來是少見的。據考古專家介紹,像這樣的情況,不僅在山西,就是在全國范圍內,也基本是一個“被盜-發掘-驚嘆”的被動挨打局面。 來源:黎城老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