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1世紀職場病理大典》定義,“職場蒙圈癥”是
思維短路引起的病毒性急性感染; 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新任務在執行階段非常順利,但是一旦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就地蒙圈,大腦萎縮、開始內耗;呆若木雞,思維奔逸卻不再行動。 在有難度、新任務或模糊情景,而且沒有明確緊迫的時間節點是其高發期; 本病具有自限性,咬牙等到項目結束或者結點逼近隨便選一個可自愈,但在重大項目上,容易引起焦慮、內耗、自我懷疑、大姨媽大姨夫等并發癥導致死亡。 這就是職場蒙圈癥,職場界的流感,你說你沒有得過,不是你騙人,就是你遲鈍。
比如說,頭兒決定做粉絲經濟,要你做個社群運營方案,你蒙圈了。 以前沒做過,找了一圈培訓,也沒專門教你做這個的啊。隨便寫一個,距離自己期待還差很遠,拿不出手;要問高手,總要自己有點兒想法吧,要不沒面子。而且明天晚上就要交,急急急急急急。 頭兒一問,要掩飾這份急,下意識回答:我在寫方案,或者,行我想好了給個整體思路給你。 回去繼續自己憋。 嗯…… 不如…… 其實我們可以…… 是不是完全想不動東西了?蒙圈了。
再比如晚上抓蛤蟆?你只要用燈光一照,蛤蟆就一動不動,等著被轉。大部分職場人一旦遇到不會做的事,就地蒙圈,不動不叫,等待指令。如果沒有指令,那就地等著,一直等到這事兒都捂出味來了,被人發現,羞愧至死。 這就是職場蒙圈癥。 這種蒙圈在各個領域里都有,昨天和一個玩兒技術潛水的人聊天——我興致勃勃的和他談了我海南潛水看到了珊瑚也小魚也收到一臉鄙視后閉嘴,理解了技術潛水和休閑潛水看著一樣其實完全不同簡直就是《我是歌手》和卡拉ok之云泥。 下潛到40米以下,你需要帶3個潛水表,3把潛水刀。潛水的時候,最痛苦的不是下潛,而是上升。因為空氣里含氮氣,在海底高壓下氮氣入血。而在上升太快,壓力降得快,這些血液里的氮氣直接解壓變成泡泡,檔哪兒哪兒就是血栓。30分鐘的下潛,往往需要1-2小時的上浮; 但是在水下,你對于自己的高度沒概念——想象《星際旅行》里面外太空,在那樣的尺度,你飛個100米都沒感覺。但如果在海里遇到了向上或者向下的暗流,按住你往上升,每秒速度達3米——就像《海底大冒險》的泥萌魚搭的洋流。 (原諒一個沒有深潛過的人給另一群沒有的人,只好講電影場景,繼續,一起YY吧) 你一個不注意被帶跑5秒,也就是上升了15米,你身體里的氮氣就能要你命。所以沒事要看潛水表,而且要帶3個,左手一個右手一個還有臂膀上一個。潛水刀也一樣,要3把。 為什么要3把呢? 我哥們說,不知道,深海就是一個完全不確定的環境,所以沒有什么規律,都是用命算出來的。 一個人帶著一把,掉了;然后帶2把,也沒回來。帶3把,好像都回來了。 潛水是個黑盒子,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尸體也不講話。 3把這個數,就是用命算出來的。
即使這么好的裝備,人在下面也有蒙圈癥。因為海底的高壓和氮氣成分。讓深海的人有一種喝醉的感覺。有一個考試就是在深海寫你自己名字,倒過來拼,反應都要長一倍。就好像你喝了1斤二鍋頭,然后上班去。
深海里蒙圈該怎么辦呢?有3個東西是最重要的——心理素質、持續的練習練習練習、好裝備。 第一要務是心理要馬上接受各種情況能夠切換到解決問題的狀態; 第二個依靠的是平時持續的,形成套路的練習,比如技術動作啊,換器材等等。總之,不能現想,要持續持續練習到下意識,自動化。 第三是好裝備。好是因為和技術匹配。
回到職場上來,你遇到的全新項目和困境,其實就是一次深潛——你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么,而且在各種干擾,項目進度的壓力下,你的判斷力等于喝了一瓶二鍋頭。深潛運動員的經驗正好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如何停止蒙圈,開始行動的三個建議! 1. 要切換狀態, 潛水員需要從潛水表意識到自己的深度變化,需要馬上做出反應橫切游出上升流;職場高手也需要盡快從“執行,趕進度”盡快切換到,自己進入“我可能自己想不明白這個問題”或者“靠自己想清楚效率太低”的狀態。你越是經歷模糊情景多,越是容易意識到需要切換狀態。你節省的時候就越快,內耗就越少。 2. 提出正確的問題,而不是憋答案。 既然自己沒有問題的答案,但是如何開始第一步呢? 就是提出正確的提問。因為如果你要分包思考,你先需要知道這個分包項目的核心指標是什么。比如說你的困惑是想不明白“如何做好一個社群的運營“,那么這個如何一般能被拆分成2個問題—— 想不明白有2種,信息不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信息太多,缺篩選標準。 如果是前者,你的問題應該是”作為一個初級選手,我這階段應該應該關注和知道的哪些內容,基本的流程和思考框架是什么?“ 如果信息太多,那么你的問題應該是:”什么是我這個階段,這個資源情況下的最重要的因素?“ 3. 開始分包思考——人事網書 a.先找人,誰會懂這個事兒?誰愿意給我聊這個事? 找人的時候別矯情,別丟你剛百度回來的術語;也不要抵抗,“其實我們的情況是這樣的”——初學者總覺得自己的問題是個很獨特問題,其實過來人覺得都是共性問題。 別矯情,別抵抗,被打臉別亂動,靜靜的看人家虐你,大大方方告訴人家,我不懂。一點兒概念都沒有。你給我說說看,該怎么辦? 一般這種電話要打3個,千萬不要在第一個就開始沖動, 別問我怎么知道的,還記得三把小刀嗎?就是那一個個項目的命換回來的。
b.然后帶著眾人給你的基礎框架,開始看同行,看項目,或者說,看別人怎么做的。然后挑出精華,模仿。抱著學習心態,千萬別先想著創新——其實你很多所謂的創新,不是真新,是別人想到了又在腦子里面過了一遍覺得不靠譜自己滅了,而你認為的新——等于說,你發明了方輪子,還準備申請專利。 那會不會涉嫌抄襲? 首先肯定要避開那些明顯是別人權益的東西,比如品牌啊、名稱啊、版權之類的。我有一次聽別的老師講課氣死了,他全部抄我課件不標注來源不說,估計這個家伙還沒做好功課,連是抄的誰的都不知道——最后擋著我面,繪聲繪色講了一個“我爸是個高工,那個年代”的我爹的故事。你大爺你爸也姓古?在湖南?也是工程師?也在我上學時候遇到了一個礦井里的技術問題? 無語。 其次別傻抄啊,取各家所長,選擇符合自己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抄太多幫人家打廣告了。人家找不到渠道給你付費。 最后,大部分時候你都想多了——你一初學者,不管抄誰都抄不到別人那個成熟的水平。等你差不多成熟了,人家又跑出去一大截,而這時你水平也高到不屑于抄了。。。
(找到對他來說這個事情很簡單的人!) 好,現在你找到了高手,看過了好項目。基本有了全局觀。接下來你可以做信息補充了。這就需要找“書”和“網”里面的PSPS(Problem-Skill—Problem—Sysytem)。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講過,不贅述了。 基本上,網上容易找到SKILL ,而書上容易找到system。兩者都能幫助你完成這個思考。
好,下面是關于遇到“我不會啊”被卡主的5個步驟。但是你要平時沒事就練習,遇到問題才能在壓力下有自動化行動。 1. 你提出了正確的問題,開始了分包目標 2. 高手給了框架、思路和方法論 3. 同行給出了案例、現實落地的樣子 4. 網絡給了很多小技巧和豐滿的信息 5. 經典數據會給更高一層級的系統
你這個思考分包計劃已經非常完善了,你需要整合成一個方案,最后表達出去。
關鍵是什么? 別蒙圈,馬上從執行切換到思考。 別憋著,馬上從自己想切換到分包。 別創造,馬上開始人事網書先走一圈,90%問題可解。 然后小步快跑,先做好第一步。
享受這種持續的不(cheng)適(zhang)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