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讓人不爽的地方】 一、毀臉 潛水真的很毀臉,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點: 1. 曬黑 這是最輕最不毀臉的一種了,如果每次去只是曬黑,我得多么的開心啊~~我本身皮膚就黑,太陽一曬那就更黑,特別吸紫外線,這個沒辦法,誰叫咱皮膚不好呢。一般潛水和沖浪都只是臉會很黑很黑,脖子和身上反而不怎么變色,因為身上有濕衣,所以不擔心,但臉就不是了,完全露在外面,海風吹、太陽曬、海水蟄的。你問為什么不用防曬霜?我以前用過,發現: a. 下水的時候如果臉上不小心有水,或者面鏡進水,防曬霜進去眼睛了會極其極其的辣眼睛,在水底摘面鏡揉眼睛不是什么難動作,難的是海水本身也很蟄眼睛,又辣又澀,真的好折磨。防曬霜進眼睛以后只能不停眨眼不停流眼淚,感覺流的眼淚都快淹掉一小塊面鏡了 b. 防曬霜會讓面鏡裙邊貼合臉部貼的不那么緊,面鏡很容易進水,就得不停面鏡排水。這個沒事,關鍵是萬一不小心又讓防曬霜進水,那就只能忍著靠著眼淚來沖洗防曬霜了。 2. 曬色斑、起紅疹子 皮膚白的姑娘基本都有擔心曬出來色斑的困擾,而且膚色不均勻。關于色斑我沒發言權,因為我等黑皮膚妞只是越曬越黑的透亮。但起紅疹子我很有發言權啊~~海水特別蟄臉,鹽分含量太高。每潛上來換衣服的時候我都能摸到耳朵里沙沙的顆粒。一開始以為是沙子,想著沙子怎么會進耳朵呢?仔細看才發現不是沙子,是海水干了以后的鹽的結晶。耳朵都如此,臉更加如此了。在潛水船上我會自己帶一瓶淡水,一上船就用淡水洗臉,盡量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但就這樣,只要潛水次數一多,10多潛左右,就會起小紅疹子,主要是在臉頰上,這塊皮膚比較干。我基本是每天潛水結束立馬敷保濕的紙膜,一般一瓶200ml的蘆薈保濕水我5天就能全都泡紙膜泡沒了,banana boat的蘆薈曬后修復啫喱每天都抹臉,盡量減少傷害。 3. 曬傷、缺水、掉皮 基本每次回來我的臉都會掉皮,去潛水前幾天我不會做任何去角質之類的皮膚護理,但會做各種補水、保濕,先給皮膚做好基本養護,潛水過程中也不去角質,我個人覺得角質層稍微厚一點,好歹不至于讓新生的比較嫩的皮膚曬傷,畢竟皮膚代謝周期28天,留點角質在可以保護一下臉。潛水假期到了后期或者回來以后,馬上就會掉皮,很疼,依舊是各種保濕紙膜+曬后修復的蘆薈膠+雅頓的8小時面霜伺候。掉皮掉的我都習慣了,每次太陽曬完都這德行,唉~~ 4. 皮膚變老 以上三點都不是我最害怕的,還都能忍,讓我最不能忍的就是變老很快。紫外線對皮膚最大的傷害不是皮膚變黑,不是曬傷掉皮,而是讓皮膚老化。這個有科學依據就不用多說,而且事實也如此,海邊漁民還有經常在大太陽底下勞作的農民和同年齡的在城市里很少見陽光的城里人比看上去真的蒼老很多。 以上,潛水很毀臉,女生,尤其是皮膚略敏感的姑娘們,選擇起來請謹慎。 二、變笨、記憶力下降 好在這兩個是暫時性的,因為在海底主要是靠背上的壓縮空氣呼吸,但因為水壓,會讓空氣里的氮氣壓縮溶解在血液里,身體會處在缺氧狀態。大腦運作主要靠氧氣,但缺氧啊,這時候自然會記憶力下降、反應遲緩等等。潛水之后不少人會寫潛水的dive log,有時候一潛上來以后覺得好累(這也是因為缺氧,所以人很容易疲乏),就懶得寫dive log,想著一天潛完以后再寫。我一般一天至少3潛,多的時候4潛,偶爾5潛,這樣很容易忘記這些生物是在哪一潛看見,那些生物都是在哪一潛看見,回憶起來真的很困難。好消息是等潛水假期結束回來以后,就又會回歸以往水平。但我不知道長期從事潛水相關工作會不會影響記憶力或者大腦運作什么的。 三、不利于keep fit 我比較喜歡健身,或者說主要是為了減肥,為了讓身體有線條,為了有維多利亞的秘密里模特那種健康又有肌肉的身材而奮斗。基本每天都是力量訓練+有氧運動。但如果去潛水,我根本沒有精力完成平時成為習慣的健身。因為潛水之后身體氮氣剩余太多,累,只想睡覺,體力不足。而潛水又太占用時間。水下40-45分鐘,水上休息1小時,然后再下水45分鐘,水上休息1小時。休息的這1小時里,我基本臉上敷個保濕面膜+摸點曬后修復啫喱,躺在躺椅上吃東西喝熱水。如果一天3潛,就意味著你有6個小時在從事和潛水相關的事,如果一天4潛,則是8小時。余下的時間體力恢復不過來。 除了沒有時間健身以外,也對力量練習好不容易弄出來的肌肉保持特別不利。身體沒足夠的力氣和能量來支持你做力量練習,去之前我好歹也有點馬甲線和四塊腹肌,雖然外面還裹著比較厚的脂肪,但好歹能看見肌肉在向我招手。我的潛水假期一般10天甚至更長,做健身的人都知道,10多天不刺激肌肉,意味著什么。但潛水的時候,身體處在缺氧狀態下運動,很容易損失肌肉。本來就10多天沒運動,沒練,然后又要損耗肌肉。我要是肌肉線條很明顯那還行,關鍵我不是啊,所以每次潛完回來看見肚子上又沒有馬甲線之類的好傷心~~ 另外也不有利于有氧運動減脂。潛水本身就不算是氧運動,因為身體是在缺氧狀態里,但又很耗費能量和體力,所以上來之后我們一般吃香蕉喝巧克力等高能量食品補充體力,額,我每次還超級愛吃油炸香蕉啊~~這些熱量超標的東西對用有氧運動減脂的人而言就是大忌啊大忌啊,你知道自己一口吃進去滿滿都是熱量,都是罪過,但你也知道為了要潛水,你必須得吃。所以每次我都很糾結啊~~ 不過,潛水也是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遲緩、耗費熱量相對老年人一般從事的運動而言算高的,就是老年人下水可以考慮用高氧。和我們一起潛的一個60多歲美國老爺爺(我很喜歡他另外提一下),他就是用高氧潛,差不多是32-36%的氧氣,可以讓他潛起來更自在,不那么累。 四、容易有各種身體不適,受點小傷啥的(不是減壓病、氣壓傷等等,那些在下面專門有提) 拿配重帶的時候不小心被鉛塊擠著手了。不是砸了,是幾塊鉛塊放一起擠著手了。順便說一句,上了潛水船把配重帶放在船艙最下面,別放在座位上,有浪一顛,配重下來了砸著腳了那就報廢這幾潛了。 穿好裝備以后弓腰穿腳蹼,特別費勁,有可能呼吸過猛,讓自己氣管疼,當然是好多天,多次這么折磨自己之后會出現。我后來就索性先把腳蹼從座位底下拿出來,放在手邊,這樣穿起來不用背著15公斤左右的裝備弓腰到座位下拿腳蹼。 各種不小心被珊瑚或者海里圍起來的那些繩子上的東西給弄到手上、不小心擦傷等等經常有發生。 啊,還有,潛水如果自帶裝備那么差不多一個人是15公斤左右,拿行李的時候有可能用力過猛讓手指某些毛細血管破了,起結節什么的,我這次就是,我們兩個人差不多40公斤行李,我可能提行李的時候手指別著勁了還是什么,左手手指最上面那個關節淤血,黑紫色,血管都看的清清楚楚,鼓出來一個包,后來自己慢慢消了。這個和潛水關系不那么大,但一般情況下很少兩個人提40公斤行李出去,身上還各自背著差不多10公斤。平時出去玩,差不多老公、老爸等男性角色都會提著那些很重的行李,而且大部分時候拖著走就行,但去潛水的話我和老公一人一個大箱子自己負責自己的裝備,還得背著其他行李,必須自己來,左手不是我常用手,力量有點小,要是右手提肯定沒問題,左手不容易吃勁。去潛水的姑娘們,請把自己當漢子,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搬行李、扛氣瓶都得會做也能做(比如去菲律賓的冷熱湖必須先背著全套裝備翻過一個小山頭,那時候大家都自己背自己裝備,沒人幫你),當然搬行李、扛氣瓶這些體力活輪不輪到你做是一碼事,自己能不能做是另一碼事,請具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和自己背自己裝備的體力。 以上,是我最近想起來的一些關于潛水那些讓人不太爽的事,全都集中在身體上面。至于潛點美不美,有沒有碰見豬一樣的潛友,潛店是不是比較注重安全,是不是比較負責這些要說起來太復雜,而且變量太大,基本都不受自己控制,所以就不再多提,只是說點自己能夠控制得了的潛水讓人不太爽的事。 --------------------------------------------學潛水前請買保險------------------------------------------------- 補充最近的事故:某個小伙伴在不了解潛水的情況下,第一次出國學ow,氣胸,心臟被擠壓去右邊了,但因為潛水所在地都比較偏僻,都是小醫院,碰見庸醫,耽誤了治療,已經在醫院快兩個月了還不能回國,因為肺還沒有養好,一個人在異國他鄉。去學潛水前,請一定好好了解潛水的危險。 我記得之前看一篇介紹潛水的文章說,潛水就是口袋里揣著一張100萬美元的支票出去玩。因為一旦發生危險,減壓病、氣壓傷等等(后面會說這些潛水相關的傷病),需要醫療轉運的話一次air ambulance就幾十萬,一次減壓倉治療就得上萬,其他相關后續治療還得砸錢。我寧可不買潛水裝備只是租潛店的裝備,也堅決不會省每次幾百塊的保險費用,誰知道下一個中招的會不會就是我呢。 強烈建議大家潛水前請購買保險。保險分成兩類,一類是潛水專業險,一類是可以保潛水的旅游險。 一、潛水專業險:DAN和Dive Assure DAN,這應該是全世界最出名的潛水保險,是非盈利機構,總部在澳大利亞,目的是通過采集各種潛水事故的數據讓潛水員們潛水更安全。實行會員制,交年費,適合每年潛n多次的老鳥,亞太地區有中文繁體網頁,咨詢什么的用中文完全沒問題,每年潛水展DAN必然有展臺,交年費每年最便宜的100多澳幣。大部分技術潛水員、商業潛水員以及休閑潛水的教練、DM,常年在外潛水的潛友可以考慮。理賠內容很細,各種潛水病幾乎全都涵蓋在內。一般如果是DAN的會員,會有一個DAN的牌牌,有你的個人信息,DAN的會員號什么的,請在潛水時掛在BCD的明顯位置,這樣方便救治。DAN在中國香港貌似但DAN的缺點就是不支持按次數購買的保險。 Dive Assure,也是比較專業的潛水險,彌補了DAN只能會員制的不足,它還能按照單次來購買,但一般是去菲律賓、美國等地潛水的國外游客可以購買,其他地區看具體條款。和DAN一樣,也提供各種潛水相關的醫療問題的免費回答與咨詢等等,也是專業做潛水相關疾病的團隊來支持。亮點是不僅僅提供潛水相關保險,還提供旅行險,在行程縮短和取消方面特別人性化,除了常見的自己和直系生病、天氣原因、罷工、當地暴亂等等原因取消行程以外,還包含了因為旅行同伴生病而不是直系親屬生病、工作原因無法去、要開庭無法去等等這些原因取消行程的賠償。確實很不錯。對潛水方面的賠償除了常見的各種疾病治療、轉運以外,還包括因為同船的人有意外導致這艘船無法做之后的潛水,因為天氣原因無法潛水等等引起的潛水損失的賠償,每天補償幾百美元,上限是1k美元左右,看買的項目不同來訂。優點是可以按照天或者按照半年,一年這樣來購買,但缺點是:價格略高,尤其是潛水和旅行合二為一以后,一個人兩周比較中間檔的項目保費是200多刀,還是略微貴一些。另外他們沒有中文網站,在線登記、購買、理賠等等所有事宜要求必須英文搞定,如果后期因為理賠等等有扯皮的情況,看他們的網站把各種能賠不能賠的都列的相當詳細,所以估計不會有什么扯皮,但如果萬一有的話,要求英語郵件把事件描述清楚且能成功把錢要回來,這個是否能夠做到需要考慮好。 二、承保潛水的旅游險 大部分保險是不保潛水、攀巖、沖浪、滑雪、騎馬、跳傘等等這種運動的,但少部分比較開化的保險公司發現潛水還算ok,滑雪也還算ok,所以也都給保。國內能夠買到的主要有:美亞(買的人很多,網上下單就ok,方便快捷),安聯(只保ow),和太陽。但我個人喜歡買太陽,比美亞貴一點,但保障比美亞全面,賠的錢比美亞多。以前對美亞有好感,但后來看了幾個事故帖,美亞全都拒賠了,既然如此,那我買你干嘛,所以買了太陽,但我不知道太陽理賠到底如何。另外保險不用重復買,一家公司賠錢了另一家就不會再賠了,所以買一份就可以了,以前我可傻了不知道,還都買兩份,怕保障不夠什么的,現在想來真是浪費錢啊,一副腳蹼都能回來了。 --------------------------------------------體驗潛水與水肺潛水--------------------------------------------- 潛水和考潛水證是兩個概念。沒有潛水證也可以潛水,但必須在教練的陪同下,最深不超過12米。大部分魚類、珊瑚,海里的美景都集中在15米以上的海域里,所以你不用潛太深。哪怕考潛水證ow,要求最深也不能18米,所以12米的體驗潛水已經足夠你看見很多很美麗的東西了。 (我就不放海底的照片了,一來網上很多地方都有,很容易搜到;二來不希望漂亮的照片煽乎一些本來不太適合潛水的人跑去考潛水證。如果只是體驗潛水隨意看一下那挺好,但考潛水證的話還請三思) 如果只是想看看海底美麗的景色,東南亞是比三亞更好更明智的選擇。東南亞水下生物物種豐富的多,因為人家海洋保護做的相當好,有海洋自然生態保護區,連釣魚都是違法的,東南亞不少漁民是到南海打漁,他們從來不在自己國家的海域打漁,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只是捕捉海洋生物,他們一天頂多賺1千塊,但如果是保護海洋,吸引潛水員來,那么一個潛水員就能帶來1萬塊的收入,而且會源源不斷,而不是像三亞一樣,一次性消費,海底被毀的沒有什么可看,珊瑚基本絕跡,只有游客被忽悠的下水。持證潛水員去三亞潛水簡直就如同一出笑話。 如果你只是體驗潛水,請確認幾件事: 1. 你沒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耳炎,肺部損傷,氣胸等等一系列疾病,以上這些疾病都不適合潛水。正規的潛店會在你下水前給你表格詢問你是否有類似病史,然后讓你簽字確認。 2. 潛水后24小時內絕對不能坐飛機、爬山等做一些海拔或者氣壓有明顯變化的活動。潛水用的是壓縮空氣,空氣里的氮氣在水壓下會溶解在你的血液里,形成小氣泡,類似可樂里的氣泡,通常24小時后會代謝完畢。但如果在氮氣還沒有代謝完的情況下坐飛機、爬山等等因為有了海拔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是重點),血液里的小氣泡會像被晃了的可樂一樣沖出來,我們俗稱:血液沸騰了。結果你懂的,會患減壓病也叫潛水病。癥狀諸如頭暈、胸悶、關節痛、流鼻血等等,這些都是減壓病的征兆。輕的減壓病還算好,休息一下吸純氧有助于緩解癥狀,但有些會讓你留下關節痛的后遺癥,不少沿海下水撈貝殼的漁民都有關節腫大、疼痛等等情況其實就是減壓病的惡果。但減壓病重一點的那就是要死人的節奏,比如做飛機這種,在《1000種死法》里有一集就是兩個人先去潛水之后去開飛機,死了。所以潛水后24小時不要從事任何使你的身體會經歷氣壓變化的活動,比如坐飛機,比如爬山等等。 3. 下水的整個過程中都請做耳壓平衡。國內不少賺錢景點不告訴你如何做耳壓平衡,導致很多人下不幾米就覺得耳朵疼而放棄,嚴重的還有耳膜撕裂的情況。愛護自己的身體,請做耳壓平衡。捏住鼻子,然后像擤鼻涕一樣擤一下鼻子就好,或者微微張開嘴動動你的下巴就好。就和坐飛機的時候耳朵難受了,你會做的動作一樣。這都是因為壓力導致的耳朵不舒服,所以用相同的動作讓耳朵通氣了就好了。 4. 面鏡不要太緊,不然眼睛容易被水壓弄出來氣壓傷。好多人第一次潛水的時候會害怕面鏡進水,體驗潛水的游客顯然不會面鏡排水這個對ow新手來說都有點難度的動作,所以有些教練會要求游客把面鏡勒的特別緊。但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水壓會越來越大,面鏡也會越拉越緊,面鏡內部壓力會把你的眼睛往外吸,對眼睛特別不好。經常有人因為面鏡過緊而變成兔子眼,有眼底出血的情況,這是潛水氣壓傷的一種,雖然休息幾天慢慢會好,但盡量還是減少這種不必要的傷害為好。我個人習慣是到了一定深度就松面鏡帶,平衡面鏡內部壓力。面鏡帶在左右兩側都有一個小的快卸扣,可以調整松緊,輕輕按住然后一拉就能出來一格,面鏡就會松掉一些。但估計第一次下水的游客不敢做這個動作,所以還是不推薦了。一般來說確保你下水的時候面鏡帶不是緊緊的勒在面部,而是有點松的扣在臉上就好,一般這種松緊程度到了水下就剛好了。 5. 用嘴吸氣,用嘴吐氣。嘴吐氣最重要,因為如果是用鼻子吐氣,你的面鏡很快會起霧,游客又不敢自己放水進來洗面鏡,所以只能霧蒙蒙的看,但那種好影響景色,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請想象你在吹蠟燭,用這種方式吐氣就可以避免用鼻子吐氣而導致面鏡起霧了。另外用鼻子吐氣還有可能會讓面鏡進水,如果進水了,有些人還習慣用鼻子吸氣,那么你就很可能吸入面鏡里的水,直接被嗆著。大部分這時候第一反應就是不潛了,于是想丟掉呼吸器,面鏡,撲騰著要出海面。這時候千萬別出來,有可能氣壓傷或者減壓病,都不是鬧著玩的損傷。我日記里只要是和潛水相關的內容,基本都有幾個這種潛水事故的案例,就不累述了。總之切記:用嘴呼吸。另外不用擔心如果自己嗆水了怎么辦,體驗潛水時有教練時刻保護你的安全,沒事的,但請一定要用嘴呼吸,面鏡起霧,嗆水都可以避免。 6. 請一定不要憋氣,千萬不要憋氣上升,會肺撕裂或者肺爆炸而死。這不是危言聳聽,每年潛水死的人還是挺多的,光是學潛水而死的人每年就差不多10個左右。因為下潛和上升的過程都會有水壓的變化,所以使肺部的空氣容量變化,水下10米的壓力是陸地的兩倍,如果憋氣,那么回到水面上,你肺里氣體多了兩倍,肺肯定會被撐破,所以會肺撕裂或者肺爆炸而死。當然由于氣體變化導致的肺損傷有三到四種不同的類型,傷重程度也不同,會不會直接上來就死了就看不同情況了,比較復雜,就不仔細展開了。(我喜歡研究潛水的各種死法,不是我變態,而是防患于未然,潛水出點錯不是重傷就是死人的,肯定得小心再小心,所以我標題是“如果不是真愛潛水,還是別考潛水證了”) 7. 最重要的:請別觸摸任何海下生物,也別做出拔珊瑚,撈海參這樣的舉動,謝謝。第一,海下很多生物有毒,大家都知道越是美麗的越是有毒,但水下還有不少動物的偽裝是你不仔細看就看不見的,比如石頭魚,劇毒,但特別不容易發現。第二,海洋生物很脆弱,比如姑娘們很喜歡的小丑魚尼莫,它們靠身上有中粘液在海葵中自由穿梭,但人類手指如果一旦摸了小丑魚,會破壞它們的粘液,但尼莫本人不知道,還鉆在海葵里,海葵是有毒的,會讓尼莫那一塊皮膚潰爛,導致尼莫死亡。這一切僅僅是因為你喜歡它,覺得它好萌,所以摸了它一下。第三,珊瑚生長速度極其的慢,一年才長1厘米甚至更少,現在大部分大珊瑚都長了幾千年,但你下水一掰,人家幾十年的都白長了,你一下我一下,幾千年的生命就這么沒了。而且加上現在全球變暖,海洋溫度升高,導致大量珊瑚死亡,珊瑚死了,小魚們就沒有家了,沒了小魚,我們到水下什么都看不見,除了沙子還是沙子。就那么一小截珊瑚對你來說沒什么,可能你還沒帶回家就把它扔了,或者回去了也不知道放去那里了,但對珊瑚而言那是人家幾十年才長成的,對小魚而言那是他們的家園。所以請不要掰走珊瑚。 人類潛水本來就是進入其他動物的家園,那是他們的家,我們是海洋的闖入者,那么就請安安靜靜的做一個旁觀者,除了氣泡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回憶什么都不要帶走。謝謝大家。 以上是給想要體驗一把潛水什么感覺的人的一些小tips。姑娘如果在大姨媽期間建議最好別潛水,畢竟就算是東南亞30度的水溫對姨媽來說還是有點涼。如果你非要潛水不可,請用內置式衛生棉條,而且那點血不會引來鯊魚。絕大部分鯊魚懼怕人類,潛水員呼出的氣泡早就把它們嚇跑了。就算是近距離接觸鯊魚也沒事,它們對經血不感冒,科學家做過實驗,而且不少女潛水員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已經用親身經歷證明帶姨媽下水沒問題,當然你別量大跑下去,血染的風采可沒人試過。 【第二部分】 如果你想要考潛水證(有了潛水證以后你可以不用教練帶著下水了)但是,你需要和同伴一起下水。潛水有一個buddy system,就是任何人不能獨自潛水,你必須和一個潛伴一起下水。 很多新潛水員經常會手舞足蹈和你分享潛水的樂趣,海底的美景,而且會鼓勵你也一起去考證潛水。我剛開始玩潛水的時候也是這樣,甚至還拉了好幾個好友去學潛水,大家一起約著出去潛。但后來我不再勸任何人去潛水,并且當聽見有熟悉的人說想要潛水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告訴他們潛水的潛在危險,而不再重點描述海下的美景。類似的情況不只發生在我一個人身上,很多老潛水員基本也差不多如此。在和潛水相關的不少網站上發帖秀美景秀經歷的大多是剛剛考了潛水證的新人們,老潛水員則只是在事故分析貼里才會出現。當你玩久了,自然會對生命多了一份敬畏,從而不敢再拉一些不那么了解潛水潛在危險的人進入這個圈子。 現在每當有人說我想要學潛水,想要考潛水證的時候,我都會問他們,你為什么要學潛水?如果只是為了看海里的美景,體驗潛水可以滿足你的愿望。如果是有了潛水證覺得是一種炫耀的資本,這個想法有點危險。 潛水可以算是一種高危運動,一般不出事沒事,一出事都是大事,死人的事時有聽說,玩潛水年頭久一點的人基本都有幾個在潛水中去世或者受比較嚴重潛水傷的朋友,這不是稀奇事。如果按照規則操作的話,潛水是安全的,但你如何學習潛水里的各種規則,如何看待這些規則,以及如何看待潛水,從根本上決定了你以后能夠潛多遠,潛多安全。 我希望看見這篇文章的人能夠在學潛水之前,除了了解水下世界的美麗外,也能了解潛水的危險。畢竟現在網上大部分和潛水相關的文章全都花大篇幅說潛水的好,卻很少有人提及潛水的危險。人們做決定前都經常在紙上寫下優點,缺點,學習潛水也一樣。我的這篇文章會講一些不那么討巧,但是卻無可避免的內容——潛水的危險 說潛水的危險是因為看見論壇上有太多考過了ow證的人,技術一塌糊涂。這樣的人繼續潛水,等于在自殺。比如:憋氣上升,肺爆炸了(我日記里有寫這個事故);學了ow了居然還不知道禁飛時間是24小時,幸好飛機滿座,他們只能坐第二天航班離開,直到他們到網上發帖抱怨,大家告訴他們有禁飛時間一說,他們這才知道自己撿回一條小命;不知道帶象拔下水,出水前也不知道用二級頭打起泡,看都不看頭上有沒有船經過,也不知道旋轉上升,直接就快速升水,腿被路過的潛水船螺旋槳打傷;不知道有5米3分鐘安全停留,從20多米深度直接升水,速度還很快,得了輕度減壓病。這些全都是真人真事,他們在學潛水前不了解潛水的各種危險,學習過程中不知道是教練沒有認真講,還是自己沒有認真聽,總之就是他們所做的全是違反各種安全規范的,都是要死人的節奏。 因此我們先說潛水最常見的死法:溺水、減壓病、氣壓傷、失溫、氣體中毒、因為海洋動物中毒(以上參考《潛水醫學》這本書,青島海洋大學出版)我就不展開了,具體事例其實很多,而且任何一個案例都可以分析很多內容出來,但畢竟這只是科普貼,而不是專業討論貼,所以簡單說一下而已。 想潛水的人可以去看看卡梅隆的奪命深淵,里面包含了我剛才說的大部分死法。文章寫完后“長鼻王雞蛋糕”在回復里提出了關于休閑潛水和極限潛水的問題,我覺得說的挺對。放在正文里說明一下。 這部電影里的潛水屬于商業潛水,比休閑潛水專業得多。區別就是商業潛水是靠潛水吃飯,休閑潛水(就是我文中提的)是靠潛水娛樂。不管是哪種潛水,死法最終都大同小異。我選這部電影做例子是因為:1.直觀,方便看 2. 不存在案例授權的問題。畢竟如果講休閑潛水的案例,就必須要征求當事人同意,除非是當事人死了。因此這里就借用這部主要講商業潛水的電影里各個潛水員的死法來說說潛水有可能碰見的危險。 1. 溺亡。一開始女潛水員被男主的父親推開,溺水。而且我相信任何一個持證潛水員都會很佩服男主父親肯把自己的呼吸器取下來和女潛水員共生呼吸,同時也對男主父親最后推開女潛水員的事表示贊同。因為任何人都會這樣做。女潛水員的命從她一開始堅持潛水17天沒有見太陽,等于是疲勞潛水開始就注定了是要死的節奏。誰都不能怪,只能怪她自己。 溺水身亡應該是潛水員最常見的死法,而且每年都有不少潛水員喪生,其中不乏潛水教練,導潛等人,畢竟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碰見下降流被帶去深海,連尸骨都找不到的情況并不少見;在洞潛里迷路,找不到出口,最后氣體用盡溺亡是最常聽見的洞潛事故。我有一個酷愛洞潛的朋友(洞潛死亡率更高,比開放水域潛水還要危險的多),他每次告訴我又要去洞潛的時候,我都會默默的祈禱他平安回來。他曾經從將近30米的海里被干衣腳朝上帶著到了水面,因為速度太快,潛水電腦表數值完全爆表,一度肺損傷,氣胸,醫生嚴厲禁止他潛水,但他養好以后居然又開始潛,那叫一個瘋狂。現在他又去潛了,這次他脊椎受傷,左手指麻木,幾乎沒有知覺,我只能希望他能活著回來。 2. 減壓病的例子是里面不停咳血,放棄了自己的裝備然后找地方選擇獨自死去的那個潛水員。他胸口心臟部位已經大面積紅紫色,這是減壓病造成氣栓的必然結果。伴隨而來的還有咳血、流鼻血、眩暈等等。總之也是一種痛苦的死法。 3. 氣壓傷在電影里沒有出現,但在潛水中很常見,比如之前說的因為憋氣上升而導致的肺撕裂或者肺爆而死。 4. 失溫在這部電影里就是那個拒絕穿潛水服的姑娘,她算是幸運的了,至少沒有因為失溫而死,但失溫也會造成潛水員判斷失誤或者動作遲緩出現事故,或者就直接凍死了。 5. 氣體中毒比較常見的是氮醉、氧中毒或者用錯氣體而死。 a. 氮醉基本到了一定深度每個人都會經歷,是因為氮氣在身體里積攢到了一定程度而對人體造成的一系列反應。有些人會手舞足蹈,行為失常,比如徐克《深海尋人》里女主就是因為氮醉而錯手用潛水刀割傷了自己男友的股動脈,導致男友死亡;還有些人會木木訥訥完全沒有反應。不管是那種,你的身體都不會受你的大腦控制,類似醉酒。道聽途說的是香港某大富豪的女兒女婿就是潛水時氮醉而死。當時是女婿氮醉,在一定深度沒了反應,女兒下潛去撈人,本來已經撈住人,并且把兩人固定住,但自己也氮醉,導致兩人雙雙死亡。 b. 氧中毒一般是高氧潛水的時候超過了PO2的深度極值導致氧中毒,癥狀比如面部神經抽搐,二級頭脫落之類。類似的例子也有,兩個人一起去潛水,拿錯了氣瓶,到了一定深度拿高氧氣瓶的人因為氧中毒而身亡。 c. 一氧化碳中毒也有,當年有個著名案例,一隊人去潛水,下水沒多久幾乎全軍覆沒。后來分析死因才發現是給氣瓶充氣的時候,因為壓縮機燃燒不充分,產生了一氧化碳,這些氣體被充進了氣瓶,因為一氧化碳無色無味,大家也沒想著會有這么坑爹的事,所以下去沒多久全都死了。這事出了以后,不少人特意買了氣體分析儀,就是為了防止自己氣瓶里有一氧化碳。 說這些事故不是要嚇唬誰,而是當決定要做一件事之前,至少得了解事物的兩面性,而不是只是被一些美麗的圖片煽乎去潛水,后來發現原來潛水還有這么多潛在危險,身體是自己的,毀了傷痛只有自己知道,命也是自己的,沒了就沒了。但美景是可以通過其他人的鏡頭,通過體驗潛水來體會的,而不是非要考這么一個證。 當你還是一個體驗潛水的游客時,教練會時刻盯著你,甚至拉著你潛水,一旦你有任何危險,他都會在你身邊,所以相當的安全。但如果你是持證潛水員,你只能自己照看自己,不會有教練在旁邊時時刻刻注意你的一舉一動,幫你排除各種危險。那時候沒人管你,雖然有潛伴制度,但如果碰見不靠譜的潛伴,你甚至還得擔心千萬不要被豬一樣的潛伴給謀殺了,比如被潛伴踢掉配重帶或者潛伴按你BCD的充氣閥,導致你快速上升得減壓病,這些全都是真實案例。 考了潛水證是自己對自己負責,是你熟練掌握潛水的安全規范,懷有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抱著有可能出危險的準備,去欣賞海底的美景。 有一些潛水員不愿意談潛水事故,不愿意說死亡事件,但從別人的潛水事故里吸取經驗,從而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是對自己認真負責的一種態度。所以我很反感有些人到處宣揚潛水安全,潛水美麗,潛水牛逼,潛水高端大氣上檔次,但卻絕對口不提潛水的諸多危險。如果你看完以上這些內容,還想要嘗試一下考潛水證,那么請做好讓錢包減肥的準備。 潛水算是一項比較燒錢的運動,說比較燒錢是因為和滑翔傘,高空跳傘表演這些比起來潛水價格還算是親民,但和跑步、游泳等運動比起來,潛水燒錢。 潛水花費分成三部分:學習潛水考證的錢+購買或者租賃潛水裝備的錢+潛水假期的錢 1. 學習潛水,考潛水證。潛水ow初級潛水員(下潛深度最多18米)和aow進階潛水員(下潛深度30米),這兩個證就足夠你潛遍全世界大部分潛點了。這兩個證加起來需要5到6天考完,花費5k人民幣左右。 2. 購買裝備。在水下你的所有生命都靠設備來維持,買屬于自己的設備基本是老潛水員的不二選擇。這些設備可以分成輕裝備和重裝備兩種。輕裝備差不多5k左右,重裝備一般一點的也差不多1w+,沒有上限。如果要水下攝影,買相機、防水殼、各種閃光燈那燒錢就海了去了,基本等于撕鈔票玩,一套下來10w也不算貴。關于裝備一般建議等學完ow以后再購買,在上ow課之前買個面鏡(300多左右)+一個咬嘴(100塊以內)就足以,其他裝備等學完以后如果還很喜歡潛水,那就再買。見過不少新人是學ow之前就把輕裝備(面鏡、咬嘴、濕衣、潛水靴、腳蹼、潛水電腦表)全都買全了,還有個別是把重裝都買了(BCD和reg全套),但學完發現潛水一點都不好玩,想看美景之間看紀錄片就好,那樣的話這些裝備等于全得出手,不太劃算。 3. 潛水假期。當潛水證考完,你就可以計劃潛水假期出去潛水了,東南亞潛水花費一般人民幣1k-1k5/天,其中菲律賓最便宜,一潛不含裝備200人民幣左右。如果去紅海或者牛逼的墨西哥洞潛什么的價格會更貴,那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燒錢包潛水假期我還沒有計劃過。 說到潛水假期就要再說一下考潛水證的必要性問題,一般人一年也就出去潛個一兩次,按照春節和國慶的7天或者9天大假來算,這9天并不是天天都能潛水。首先去東南亞也好,美國也好,基本飛行時間差不多就得一天,但不少美麗的潛點都在比較偏遠的小島,下了飛機往往要換路上交通,然后再換船才能過去,這一段的往返折騰就差不多1天,這樣9天里有2-3天在飛機上度過了,之前講過潛水之后24小時禁飛,又有一天廢了,等于9天里有至少3天不能潛水,你能在水里潛6天。潛水花費差不多1w,機票另算,租裝備的話還要另算。9天的大假一個人差不多1w5。一般PADI要求超過半年沒有潛水需要重新上復習課程。為了保證你的潛水技能沒有退步,一年出去一次還是比較危險。但如果所有大假都拿來潛水,那還去其他地方嗎?這是個問題。尤其是當你潛水中毒以后,一放假就恨不得鉆水里。東南亞的幾個潛水出名的國家我都去過,但你要問我景色如何,我基本答不上來,因為絕大部分時間我都泡在水里,不知道陸地上長什么樣。 當你潛水潛久了,自然還會想著要提高技術,不少人玩水下攝影了,不少人走專業路線當潛水教練了,還有一些人做技術潛水去探索洞穴了(需要考洞穴潛水的證書,且裝備和休閑潛水不同,要上長短喉,面鏡什么的也全都是黑邊,防反光。注意:洞穴潛水很危險,必須考證,必須熟練,潛水事故里很多都是洞潛的時候死的)。因為潛水證的種類很多,ow和aow只是類似英語四六級過了而已,雅思、托福、GRE、BEC什么的還在等著你,潛水也一樣,還有救援潛水員,DM之類的休閑潛水證和技術潛水的各種證書等著你拿。至于你要不要繼續考證,這個完全看個人,但每一個證書都意味著幾千塊甚至更貴的大洋,每一次的進步也都意味著買更多或者更貴的裝備。慢慢算下來,中毒的癮深了,你會發現自己有點錢全都花潛水里了。 如果你不是真愛潛水,還是別考潛水證了。一個不小心身體受傷或者要了小命實在得不償失,就算小心又小心,潛水燒錢更讓你欲罷不能,只能看著錢包快速減肥,無限惆悵,然后變成看見什么東西都會自動轉換成相關裝備,然后想:不買了,這么一個破玩意都夠我一副腳蹼了、都夠我換一個二級頭了、都夠我…… 當然潛水對我的改變就是我曾經游泳一般,頂多400m,還得休息好幾回。自從喜歡了潛水,每天1km不停歇是正常運動量,因為你會為了潛水而提升自己各種相關技能;以前我不那么喜歡健身,無所謂自己的肌肉含量,但為了減少配重,增加在水下的時間,做好中性浮力,我會減脂,同時也會注意做力量練習,注意身體線條和健康;以前不會關心潛水的種種傷病或者死亡事件,但我現在會主動搜集這些事件,找潛水醫學相關書籍,了解各種機體損傷,沒事干的時候自己還會設想如果我碰見xx情況該怎么辦。以前我并不覺得“自己做決定,自己對自己負責”這句話究竟有多大份量,現在只要有人說“我今天不想潛水”,我一定不會問他為什么,也不需要他給出任何合理解釋,只要他覺得不想做那就不想做。自己做了決定就自己負責,就好像奪命深淵里決定哪怕疲勞潛水也要潛,哪怕有失溫的風險也不肯穿潛水服一樣,既然自己做了決定,那最后死了,也只能怪自己,你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以前我不會那么關注保護海洋生物,看見石斑魚,看見海參第一反應都是“好吃”,想到鯊魚會害怕,但現在我不能接受把這些動物當是食物(人工養殖就是用來吃的除外),也明白鯊魚是膽小害羞的動物,會想要保護它們,并且參與各種海洋環保的活動中,呼吁大家保護海洋,不要觸摸海洋動物,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學會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和方式。這些都是我學潛水前從來沒有想到的變化,也是我愛上潛水的主要原因,潛水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潛水會中毒,嘗試前請謹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