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千年的沿革變遷,祭祖形成了一種傳統,歷代相承,歷經千年而不衰。據《光緒浦江縣志》記載:“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各大姓巨族,多建有大宗祠堂祀遠祖,祠堂是施行宗族倫常的法地。祖宗生辰忌日以及年節的祭拜,是凝聚宗族的經常性的有力方法。 舊時,浦江祭祖有家祭和族祭兩種。族祭是隆重的宗族活動,村里要演戲、娛樂,一片熱氣騰騰。浦江先民們重視祭祖,與村落宗族的構建有密切關系。為了紀念先輩,弘揚祖德,凝聚宗親,禱求祖靈庇佑,按姓氏村莊便建立了宗祠,俗稱祠堂。宗祠內安設神龕,神龕里擺放先人的“家神牌位”。這些被認為是封建遺物的東西,已在解放初土改及以后的破四舊被銷毀。原來的神龕約三四米高,寬一米半左右;祖先牌位約一市尺高,寬三市寸。牌位由兩塊木片合成,外涂黑漆或紅油漆,用金粉寫上已去世的祖先姓名。兩塊木片合攏處,寫祖先的出生與去世的時日,有的還寫上官職簡歷。始祖放在神龕最高層的中間,其余的依次逐層排放。宗族大、年代久與人口多的,一個神龕不夠用,就擴至三五個。祭祖時就把祭祀對象的牌位請出放于供桌上。 祭祖是宗族的重大活動,由鄉紳、長老、家長太公牽頭。祭祖的前一天,就需布置好祭堂。如在幾臺大供桌邊圍上華麗高雅的桌圍,原來節日裝飾宗祠用的橫披、對聯、祖先的遺像等,選合適的張掛。宰殺豬羊也需于前一天下午或晚上進行。 祭祖的當天清早,全豬全羊上架,五牲祭品、糖果饌盒、飯羹茶酒等各種祭品整齊置于供桌之上,前來參加祭祖的男姓子孫后代,衣冠整齊、彬彬有禮地前來參祭。屬于由支系或分支系派代表參祭的,都很講究禮儀,有秩序列隊進場,鄉紳、長老、家長太公或有官職的祭祖時排在最前面。祭祀開始之前要在祠堂前響“三門銃腳”。總司儀“通”唱禮,宣布祭禮開始,主祭“宗子”及各司事者就位。司儀唱起鼓、放鞭炮、奏樂,祠堂內的浦江亂彈配合上演是呈祥吉利的“踏八仙”等劇目。此時,鼓樂喧天,嗩吶高奏,鞭炮聲轟隆隆,震天撼地,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激動人心景象。接著由司儀唱“盥洗”(洗臉洗手),引祭者導引主祭盥洗畢復位,又根據司儀唱禮“上香”,引祭者再把主祭導引至供案前上香、酹酒降神(請出神主)、獻茶、獻毛血、獻寶帛(元寶紙錢—類)。 整個祭祀儀式,都是司儀先唱禮,然后由引祭者導引,主祭再按唱禮內容,完成相關祭祀禮儀。主祭在奉行各項祭拜禮儀時,都要跪下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參祭的所有人員則在聽讀祭文和“飲福受胙”(胙,祭祀時供的肉)儀式時跪下,至最后“辭神鞠躬拜”也要跟主祭一樣三叩首。 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后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節,還幾次鳴鑼擊鼓或弦樂伴奏,為祭禮增添熱烈氣氛。之后,主祭者三叩首,接著參祭者一齊跪下,聽禮生讀祭文、詁文。祭文是述主祭者名字,祭祀的時間、對象、原因、祭品的內容和虔誠之心的文字;詁文是代祖先訓示子孫的文字。另外,還要在祠堂內天井里設香案,祭告天地。以表虔誠之心意。 家祭一般規模不大,我縣舊時家祭祖先,《光緒浦江縣志》是這樣記載的:“除夕設祖先遺像于中堂,具香案、燈燭、酒肴,長幼禮拜畢。然綻放燎竹。自此每日蚤暮薦羞至初三、初五或至上元。然后具酒食禮拜、收像。自元旦至上元,日日有展墓者,或一家多至十余所,其祭但用香、紙錠、燭掛、銖錢,放爆竹,謂之“上墳”。清明則前后十日,皆有上墳,用果醴庶羞等。冬至祀事備舉通歲之祭,此為最大展墓,與清明同。(其)他如端午、中元、中秋、重九諸俗節及先人生辰忌日皆祭于家。其二月望、八月望、十月朔則祭于宗祠。自始祖以下皆得與享禮系,而費大。冬至既展墓,又各設遺像祭于廳事,合族以食領胙而歸,其費尤多。”家祭時,男女子孫媳婦都可來拜。窮苦人家,孤房獨戶者,微燈暗燭,也一樣跪拜。這就是舊志所說:“祭品豐約量其力,無有廢而不舉者。” 謁祖是臨時的大祭。雖也有大型小型之別,但全豬全羊不可少。因為這一臨時的謁祖,大都是較大喜事要向祖宗報告,感念祖宗恩德。成婚和添丁的謁祖,多屬小型;升官和登科的謁祖,多屬大型。廢科舉之后的民國時期,有些地方為沿習舊例,以高等小學畢業生例比“秀才”,為了名譽和實利,許多人也樂意得個例比的科名。華僑致富回鄉者,也常有謁祖并宴請宗親之舉,且演戲慶賀,稱為演順風戲。有的宗族與外姓外族糾紛,或打官司得勝,或械斗得勝,或誓與之絕交,或族中出現“不肖子孫”,均視為需要臨時進行謁祖的大事。此時,祠堂就是宗族的司令部,決策的議事廳,宗族大旗覆蓋著全族的小天空。 祭祖文化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化的,現在,人們喜歡采取文明的祭祀方式,例如獻花,放燈,寫懷念性的文章,系絲帶,以及最近二年十分流行的網絡祭祀來懷念自己的先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