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清昭陵

8月22日下午,我們游覽過清福陵,便驅車朝清昭陵前進。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孝瑞文皇后的陵寢(有趣的是西安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因位于沈陽城北,故俗稱“北陵”,現為沈陽市北陵公園。導航儀上搜索到一串與“北陵”相關的名稱,選擇“北陵西門”作為導航目的地。到了北陵西門入口,購票進入景區,與老伴朝景區里走了一段路,路邊看到一幅“景區導覽圖”,發現西門進
去是大片的樹林,離昭陵的陵區很遠。考慮一下,還是退出西門,回到車上將“北陵公園南門”作為導航目的地。
十來分鐘就到了北陵公園南門入口,那里才是昭陵主入口。門前一片開闊的廣場,路邊布置有鮮花噴泉,一字排開三座單檐歇山式門樓,紅墻黃瓦,飛檐重彩;
兩側琉璃袖壁,門前石獅拱衛,威武莊嚴,非同一般。門前立有一塊“世界文化遺產”標志碑。進門時,老伴出示北陵西門購的門票,并說,我們走錯了門。檢票人員提起電話與西門檢票口聯系,證實確是剛剛在西門購的門票,便沒讓我們再購票。
進入檢票口,見路邊有電瓶游覽車送客,每人5元,三四分鐘就到達皇太極廣場。下了車,從導覽圖上看,皇太極廣場在北陵公園正中偏南位置。有介紹說,北
陵公園總占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其中陵區保護面積48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38座(組),自南向北對稱分布在神道兩側。陵前公園區匯集了大部分功能景觀區,沿主干道兩側有荷花湖、兒童公園、水上樂園、皇太極廣場、芳秀園、友誼園、柳堤
等,其中占地3萬余畝的芳秀園堪稱國內園中精品。昭陵后面是茂密的松林和次生林區,現存古松2000余株,樹齡已接近400年,是國內保存面積最大的古松園林之一。
廣場正中立有一尊青銅雕塑,基座上刻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兩行金字。抬起頭來看,只見皇太極頭戴兜鍪,身穿鎧甲,肩掛披風,左手扶劍,昂首闊步,威武異常。據《清史稿》記載,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生
母為葉赫那拉氏孝慈高皇后。皇太極少年時風姿奇偉,聰明絕頂;面容紅潤,不畏寒冷;擅長騎射,英武過人;酷愛書籍,好學不倦;品性仁厚,心胸寬廣。努爾哈赤去世時并未確定汗位繼承人,長子褚英早逝,次子代善折服于皇太極的絕世才德,與各位貝勒一同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再三推辭,許久才同意。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庚午,皇太極在沈陽繼位,下詔改號天聰元年。當初,努爾哈赤為皇太極起名時并不在意。后來才知道,漢人稱呼儲君為“皇太子”,而蒙古人則稱儲君為“黃臺吉”,兩音相合正是“皇太極”。對于皇太極即后金汗位,人們都認為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皇太極繼位之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國。政治方面,改變了大金國諸貝勒共治的舊制,仿照明制,加強了皇權,并大量錄用明朝降官、降將為后金政權服務;經濟方面,改變了努爾哈赤晚年推行的奴隸制,下詔限制滿族貴族的特權,鼓勵漢人發展農業,緩和了社會矛盾;文化方面,以考試方式吸納漢族知識分子進后金政權,鼓勵滿族上層人士學習漢語,運用漢字,推廣儒家治國理念;軍事方面,采取伐大樹先截其枝桿的策略。首先統一了黑龍江和吉林東部女真各部落,保證內部的安定。隨后出兵蒙古,征服了稱雄一時的察哈爾林丹汗,統一了蒙古各部,鞏固了后金的側翼。兩次征討與明朝結盟的朝鮮,迫使朝鮮脫離明朝,與后金結盟。條件成熟之后,皇太極便開始對明朝用兵。他吸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失敗的教訓,不采取強攻,而用離間之計除掉袁崇煥這個勁敵。他派人在關押明朝太監的帳外竊竊私語,說袁崇煥已與皇太極達成了攻取北京的密約,并故意放跑這兩個太監,讓他們去把“機密”轉告崇禎皇帝。昏庸的崇禎皇帝果真把袁崇煥抓起來殺了,替皇太極除了一個心腹之患。
天聰九年八月,后金得一塊傳國玉璽。那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皇帝玉璽,流傳至元朝末年,元順帝北逃時,被帶到蒙古草原后遺失。過了二百多年,被一個牧羊人得到,進獻給察哈爾林丹汗。后來,多爾袞率軍征服蒙古時,得到了這塊玉璽,獻給了皇太極。天聰十年四月,后金各大貝勒和蒙古十六國四十九貝勒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撰寫勸進書,請求皇太極稱帝。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祭告天地,舉行登基大典,稱溫寬仁圣皇帝,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定年號為崇德。
這時的明朝雖已千瘡百孔,內外交困,但在山海關到錦州的防守實力仍不容小視。聰明的皇太極采取軟硬兩手:一是多次繞過山海關,從長城的喜峰口、得勝堡等處入關攻打明朝京畿地區,對北京構成威脅;二是向明朝提出議和,仿照當年宋遼“檀淵之盟”做法,要明朝承認大清的平等地位,并年年進貢,便可結束戰爭。而明朝君臣則堅持中原大國的正統理念,堅決不肯答應。清崇德五年,皇太極率兵包圍錦州城,企圖打破明軍的“寧錦防線”。次年,明朝任命洪承疇為主帥,率兵13萬解錦州之圍。雙方在松山附近展開決戰,結果明軍遭全軍覆滅,錦州被攻破,洪承疇降清。正當進軍順利之時,清崇德八年八月庚午,皇太極白天還處理政事,晚上突然去世,享年52歲,在位17年。九月壬子葬盛京昭陵。
皇太極廣場向北是一座石橋,名“神橋”。神橋兩側是寬闊的水面,河水碧波
蕩漾,兩岸樹蔭蔥郁,水面有輕舟蕩過,一派休閑景象。有介紹說,神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三孔石橋,長47米,寬12米,橋下是玉帶河。此橋建國后重新翻修過,橋面原來鋪設青磚,現改為青石板。神橋是明、清陵寢中常用的建筑,
既有裝飾作用,也利于陵寢排水。
走過神橋,道路中間圍著一排鐵欄桿,仔細看原來中間一條舊石板是當年的原物,四百多年保存至今顯得特別珍貴,故用鐵欄圍護。鐵護欄盡頭是一座石坊。有
介紹說,石坊建于清順治或康熙年間,為仿木架結構,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牌坊。坊體雕有各種花卉圖案,造型生動,形象逼真。石坊為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其作用是紀念死者,旌表功德,引導祭陵人進入祭祀狀態。石坊左右各有一幢建筑,東面為更衣亭,西面為宰牲亭,都與祭祀有關。
走過石坊便是昭陵正門,稱“正紅門”。昭陵正紅門與福陵相仿,只是門前保留了一片舊石板鋪筑的斜坡。正紅門前墻鑲著一塊石碑,上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清昭陵”。走進正紅門,里面是經過改造后的甬道,路中間仍保留了原來的“神道”“君道”“臣道”三條道的舊石板。甬道兩側是郁郁蔥蔥的樹林,靠道路的草地上對稱立有石人、石獸等皇陵必備之石刻。值得一提的是,二匹石馬卻有些
來頭。有介紹說,石馬為漢白玉雕鑿而成,大小與真馬相仿,昂首佇立,英姿勃發。此馬為仿皇太極生前喜愛的兩匹駿馬“大白”和“小白”雕成。二駿立功無數,曾救過主人性命,故立于陵前永遠陪伴墓主人。
甬道盡頭是“神功圣德碑亭”。該碑亭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檐
九脊歇山式,黃瓦紅墻,異常莊嚴。亭內立有巨型石碑,重達50多噸,碑額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個字,由清初著名文人高士奇撰擬,記載皇太極一生的文治武功。與福陵不同的是,碑亭北面左右兩側各立有一對華表石柱。有介紹說,華表柱又稱擎天柱、萬云柱,是清朝皇陵的裝飾性建筑,由柱底、云板、天盤、柱頂獸等部分組成。柱頂獸傳說為北方特有的動物,形
似犬,能吃人。因其昂首望天的姿勢,也稱“望天吼”。
繼續向北便是方城,方城入口稱“隆恩門”,建于城墻之上,三層重檐歇山樓閣,顯得異常雄偉。隆恩門上的石雕制品明顯比福陵的精致。走進方城,里面是青
石板鋪地,看來大部分是原物。城內的布置與福陵相仿,正面一幢隆恩殿,左右為東、西配殿。只是隆恩殿基座要比福陵高許多,基座及欄桿的石雕工藝更加精致,
不僅造型生動,還集浮雕、漏雕、透雕于一體,堪稱清代石刻精品。隆恩殿內供奉皇太極與皇后的神位,是歷代清帝從事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有介紹說,隆恩殿又稱享殿,清崇德八年(1643年)草創,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定名為隆恩
殿,康熙三十年改建,故石雕工藝水平有如此之高。
隆恩殿后面是明樓,隆恩殿與明樓之間立有一座石牌坊,以示地宮兆域。石坊內設有石祭桌,桌上放著石香爐等祭祀用具。明樓建于臺基之上,臺基下面有隧
道,與月牙城相通,整個格式與福陵相仿,只是建筑更加高敞,雕刻更加精致。月牙城后面是寶頂,寶頂上覆以黃沙,顯得尤其奪目。

至此,清初“關外三陵”均已一一游覽。總的來看,清初皇陵一代比一代修得好,從中也可看到一點大清王朝走向興盛的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