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石門:那些遺落在時光里的村落 原創(chuàng) 張伯書 自小生長在博山,那些連綿不斷的大山,植被茂密的山林,是我安放靈魂的家園。 外面的世界繁華喧囂,這里依舊是安靜的湖水,碧綠的山林,蔚藍(lán)的天空,悠閑的白云。 那些村鎮(zhèn),那些小屋,那座石橋,那盤老碾,依舊是幾十年前的模樣,靜靜的矗立在時間的光影里,從未改變。 從博山城,向西大約 沿著或急或緩的盤山公路,經(jīng)過一條條崎嶇蜿蜒的羊腸小道,盡處便是一個個幽靜的小村,村真的好小,只有幾十戶人家。而今在此居住的,大多是步履蹣跚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 古銅色的臉龐,零落殘缺的牙齒,干枯的手臂,淳樸的語言,緩緩地行走在鄉(xiāng)間的道路上。田陌間,或荷鋤,或耕作,布滿溝壑的臉上,始終是從容的表情,善意的微笑,走近,攀談,便覺的可親,可敬,可愛。 記得去年一個夏日的清晨,與女兒去石門鎮(zhèn)的黃連峪村,路遇一個從田間耕作回來的老人,相視一笑,老人便從柳條小藍(lán)里拿出一條頂花帶刺的黃瓜給女兒吃。“吃吧,這是剛從地里摘下來的!” 真的喜歡這樣的淳樸民風(fēng),這樣真誠的笑臉,甚至喜歡那綻放在臉上的皺紋,以及飄揚在晨風(fēng)里的亂亂的白發(fā)。 這是一片沒有被物欲污染的凈土,是一個沒有被一浪浪潮水沾污的地方。 這里的水,清澈見底,這里的山清明蒼翠,這里的人清貧古樸,這里的土地,厚重堅實。 我多么希望自己是生長在這里的一粒種子,靜靜的扎根在村莊的一隅,看花開,聽蟬鳴。累了,席地而坐,渴了,捧泉而飲,發(fā)間落滿樹葉,手上沾滿泥土。隨手薅一把嫩葉,燒柴,撒鹽便可食之如飴,隨意抬腳走進一家小院,推門入室,便可談天說地,把酒交心。 或許在許多地方,都還遺留著這樣的村落,原始古樸,貧瘠清苦。與飛速發(fā)展的文明不相適應(yīng),人們喜歡用“貧窮”“落后”等字眼來形容這里。 的確這里的光陰是緩慢的,那種不急不躁的步履似乎不符合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在繁華的喧囂里,在酒綠燈紅的醉夢里,這些落寞的鄉(xiāng)村被他的后代厭棄,他們似乎羞于談起家鄉(xiāng)。 操著流利的普通話,生怕露出那些粗直笨拙的鄉(xiāng)音,背負(fù)著一身的房債,在繁花似錦的城市一角,吞咽著委屈的淚水,掙扎著生活。 每至夜闌,卸下那些“某總”“某長”虛名,你是否渴望回到鄉(xiāng)村,回到那個彌漫著泥土芬芳的地方?重溫那些熟悉的名字,熱切的眼神,親切的話語,簡樸的菜香。 阡陌紅塵,雞犬相聞,春樹野花,炊煙繚繞。一聲呼喊,群山回應(yīng),一覺新夢,滿院晨輝。 我喜歡這些大山深處的村莊,安靜從容,寂寞寥落,緩緩的訴說著時代的變遷,淡然的矗立在永遠(yuǎn)不變的角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