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關帝廟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始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宋、明時曾擴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遇大火燒毀,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歷經數十年修繕,始恢復舊貌。
【1】結義園
關帝廟分前后兩大部分。南面部分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筑組成。每逢春暖花開之際,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陣陣花香襲人。
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
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
【2】端門
北面部分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出入主廟的第一道門為端門,即山門。端門前斑駁的照壁,可見其年代已久遠。照壁已傾斜,不是幾根斜撐,恐怕早已倒塌。
照壁對門側,嵌有蟠龍、人物、鞍馬、花卉等圖案的琉璃,生動精致,富麗華貴。
端門正在修繕,架起了腳手架和防護網,見不到真面目了,不過可見到端門兩側的獅子以及門前的檔眾。檔眾由三根交叉的鐵柱組成,凡來朝謁關帝的官員,文官落轎,武官下馬,必須步行。
【3】雉門
進入端門,首先見到的是雉門,是一座單檐歇山頂建筑。雉門是帝王進出的門,文武官員則要由兩側文經門和武緯門出入。
華麗的琉璃屋脊和各種屋脊獸。
門當與戶對。
建筑為斗拱木結構,雕梁畫棟,精美無比。
跨過雉門,注意到沒有?走下建筑臺基的兩側有企口,那是用來架戲臺的,每逢廟會演戲時,關閉大門,在這里架上木板,雉門的后半部分就成為可拆卸的戲臺了。
走下基臺回頭看,戲臺兩側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可以遐想當年演“關公戲”的盛況,如今門庭隔扇上,仍鐫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證今”等字樣。
【4】午門
過了雉門是午門,單檐廡殿頂建筑。四周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板,兩端鑲嵌五彩琉璃的松鶴和小鹿。
午門內,掛滿了各色匾額。
午門兩側有大量的浮雕及壁畫,有各類圖畫、人物多大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
【5】“山海鐘靈”木坊
午門后側有雕造華美的“山海鐘靈”木坊。
【6】御書樓
穿過木坊,眼前的這座二層三檐歇山頂建筑便是御書樓。
御書樓建筑造型精巧別致,八角藻井疊架而上,直至頂層。
御書樓內掛有多幅匾額,有一長方草書“絕綸逸群”橫匾,是清朝解州知府言如泅所書。
樓北有分列兩側的碑亭、鐘亭。碑亭內豎有清雍正年間碩果親王題詞的玉碑一通。鐘廳內懸有清代順治年間鑄造的銅鐘一口。
【7】崇寧殿
御書樓后面是正廟的主體建筑崇寧殿,是一座面闊7間的重檐歇山頂建筑,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精致,頗具帝王宮殿氣派。
殿前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塔上的人物造型精致、有趣。
大殿的門楣上方及前檐下,懸掛著十余方題匾。
“萬世人極”是清代咸豐皇帝的御書,“神勇”由乾隆皇帝欽定。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可惜不讓照相。關羽坐像上方“義炳乾坤”匾額為康熙手書。
大殿月臺寬敞,兩側有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屬明代所鑄,據說重達300斤。月臺上,還有碩大無比的磨刀石。
殿周回廊設有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雕刻技法和造型均屬上乘之作。
殿堂前有一腳印,傳說是關公留下的,比比看,真大!
【8】春秋樓
正廟后方是寢宮,習稱后院,院內翠柏、勁竹滿園,正前方參天古樹之間是廟內最高的建筑春秋樓。春秋樓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樓正面有“氣肅千秋”木坊,兩翼是刀樓和印樓。遠看木坊后古柏的形態,真的像一條龍!
【9】常平關帝廟
運城還有一處關帝廟在常平,常平關帝廟是關羽的家廟,又稱關帝祖祠,位于運城市西南20余公里的常平鄉常平村內。
關帝家廟占地近一萬三千四百平方米,所有建筑都坐北朝南,沿南北方向的中軸線有序分布。總體布局呈前朝后宮形制,各種建筑在端莊中見出古樸,于氣勢內蘊含秀逸。
廟前有牌坊三座,居中者為石結構,三門四柱,正前方置鐵獅一對,門額書“關王故里”四字。
另兩座牌坊分別位于東西兩側,為木結構,三門四柱廡殿頂,分別名為“靈鐘鹺海”與“秀毓條山”。“條山”是指廟前橫亙運城境內的中條山;“鹺海”是廟后自古聞名的運城鹽湖。
牌坊兩側配有鐘鼓二樓。
過了山門即是儀門,面寬3間,為清代重修建筑,儀門又多幅匾額,門楣書“神盈宇宙”四個大字。儀門前有一座磚塔,名為祖宅塔,為八邊形七級實心形制,塔身嵌有金大定十七年(1177)石碣,傳說是為紀念關羽父母而建。?
崇寧殿是廟內主體建筑,建于磚砌臺基之上,面闊五間,四周設回廊,重檐歇山頂建筑,綠琉璃瓦屋面。殿內木雕神龕裝飾富麗,內置關羽像,器宇軒昂,神情肅穆。龕內、外分置侍者像四尊,造型豐滿,神態逼真,謙卑恭謹。不能拍照。
圣祖殿在廟宇后端,建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建筑,灰色筒板瓦屋面,置于磚石構筑的臺基之上,殿前月臺寬敞,殿內供關羽始祖、曾祖、祖父和父及其三祖夫人像,為海內外其他武廟所未見。
家廟中印象最深的是樹。這里古木參天,蒼翠蓊郁,盤根錯節,扎枝縱橫,奇形異狀,幾乎每株古樹都有雋永神奇的傳說。
當地素有“前不栽桑,后不種柳”之俗,可在娘娘殿院內卻有一株古桑,乃明代所植,樹齡逾500余年。古桑乍看平常,實則別有特色,一般桑樹所結桑椹一年僅成熟一次,但是這株桑樹的桑椹卻于一年之內可五熟五落。其下部有五條樹根,碗口粗細,裸露于地表,外伸1米后才深入地面,猶如巨龍五利爪深扎泥土之中。與之對應的樹干上伸出五株粗枝,巧似有人工有意雕造,不但樹枝與樹根相互呼應,也與家廟供奉關羽之曾祖、祖父、父親、關羽本人、關羽子關平及關興五代暗合,號稱“五世同堂桑”。
崇寧殿前,左右兩側各有古柏一株,名“龍”、“虎”柏,是家廟中老百姓最崇敬的古樹。民間傳說,這兩棵樹就是青龍和白虎的化身,是為了保護殿內關老爺的的神靈。二柏主干內側距地面約1m處樹皮凸凹,形成龍身、虎首,自然天成,唯妙唯肖,令人稱奇。鄉里習俗以紅繩纏繞龍、虎柏身,然后裁龍柏、虎柏所纏紅繩一段為幼子做項圈,便是認其為“干爹”,可保佑子女健康成長,鴻福齊天。
廟內有顆裂柏,也叫鳳柏。它的樹形宛如一只拖著長尾的鳳凰,樹身又粗又直。傳說被一個財主看中了,他花重金要買了它為自己做棺材,然而剛鋸掉一枝柏枝,那鋸口便流出鮮紅的血來。隨著一聲巨響,樹身裂開一條大縫,財主一看,不能做棺材用了,只好收鋸回家。“裂柏”由此得名。
娘娘殿西北隅有一株古柏,樹身傾斜,直指10公里外的解州關廟,柏葉十分茂盛,與眾不同,呈云朵狀。每至嚴冬,大雪紛飛,廟內其它松柏枝上白雪皚皚,獨有這棵云柏上雪落即溶,無有覆壓,故亦稱“化雪柏”、“無雪柏”,這種現象真屬罕見。
更為稀奇的是,廟內古柏頂部的形態,像是鳳凰,這與前面提到解州關帝廟春秋樓的古柏龍形相對應,真是奇了!
關公家廟真可稱得上是“奇樹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