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老北京的禮兒多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滿族在旗的人家,特別有講究。之前我們講了老北京飯桌上用筷子的老規矩。今天給大家講講老北京餐桌上的其他規矩。
“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
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準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等等…… “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
“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
“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
老北京餐桌上的規矩,歸納起來大概有八條: 一、坐相兒 怎樣安位?
請客吃飯對座位的安排講究更多。安位,首先要確定主位。主位通常坐北朝南,不管方桌還是圓桌,正位都在正中。但是很多場合,桌子并不好分辨是朝北還是朝東,怎么來確定主位呢?以門為標志,正對著門的是主位。 主位確定后,再按“尚右”即“右為上”的老禮兒,依次安排座位兒。為什么以右為上呢?“尚右”的老規矩從商周時代就有了,即以右邊的位置為尊,室內以西為右,宴請尊貴的客人,要坐西面東。 二、一坐到底
拋開所謂的運勢說,從禮儀的角度說,在飯桌上亂挪位子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因為在原來的位子上已經占用了一套餐具,挪地之后,餐具很可能混淆不清,給他人造成困擾。即使原本這個位子是空的或者有人提前離席空出一個位子,也不能隨便坐到空出的位子上,因為您影響了同桌其他人的就餐氛圍,是對他人的不禮貌。在沒有客人的情況下,作為家長也要給孩子樹立這樣的規矩:吃飯就要老老實實在一個地把飯吃完,那種端著碗滿處跑的,擱到過去是要飯的。 三、不能一只手放桌下
四、吃相兒 不能吧唧嘴
另外,也不能在飯桌上大聊特聊,更不能大聲喧嘩打打鬧鬧。正所謂“茶余飯后”,為什么要說“飯后”呢?正是因為吃飯時是不準說話聊天的。 五、吃飯不能舔盤子碗兒
為什么要立這么一個規矩呢?一是舔盤子碗兒的樣子不雅觀,家里的貓和狗才會有這種習慣。二是按迷信的說法,晚輩舔盤子碗兒會讓家里人一輩子受窮,吃不上飯。過去要飯的叫花子才喜歡舔盤子碗兒。 六、話茬兒 添飯忌說“要飯”
其實是避諱諧音。丸子的“丸”和“完”同音,意思不吉利。“蛋”甚至還是罵人的話,如滾蛋、混蛋等。 到了今天,雞蛋在飯桌上已經不是大忌諱了。老北京在飯桌上說話還有一些其它老規矩,比如碗里的飯吃完了,不能直接說“我吃完了”或者“我吃沒了”,而要說“我吃好了”。如果還想再來一碗,不能說“我還要飯”或者“再要一碗飯”,而要說“麻煩您,再幫我添點兒飯”或者說“請幫我加點兒飯”。 類似的,在飯桌上去廁所要換個婉轉的說法,不要討論不吉利的事,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這里不再贅述。 七、被曲解的“先干為敬” “先干為敬”的勸酒方式是從傳統文化里延伸出來的。喝酒時,主人必須先于客人飲酒,是為“獻”。這種禮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主人飲過之后,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后,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后也舉起酒杯暢飲,是為“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干為敬”。現在人們在酒宴間也都是先行酒于賓為敬,為了勸客人飲酒,主人常自己先干一杯。 除了向客人表示誠意,先干為敬還有一個意思是“我先喝了,因為我并不知道您的酒量,所以您喝多少,自己看著辦,我并不強求”。現在這個老規矩已經被曲解,變成我向您敬酒,我先干為敬,您也必須干掉,否則就是對我的不敬。這樣做其實是不合規矩的,因為敬酒是表達敬意,而不是勸酒。非讓別人干掉,就是強人所難了。 八、碎碎(歲歲)平安
老北京的“禮兒”,不是宮廷禮儀,也不是官場上的逢場作戲。它來自于民間,是老百姓自覺自愿遵守規則,靠實際得來的民俗,是經過數百年的演變過程保留下來的精華和寶貴遺產。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兒實在是太多太多,今天只是略講一二。如今這些老北京的“禮兒”,還依然保留著。這也是一種文明的體現和繼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