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大白鯊one 2016-05-03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學而篇》

    【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還有剩余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后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溫良恭儉讓】——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敏于事慎于言】——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貧而樂道】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論語學而》:“《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告往知來】——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論語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為政篇

    【眾星拱北】——拱:環繞,拱衛;北:指北極星。天上眾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論語為政》:“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后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論語為政》:“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后為三十歲的代稱。《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歲的代稱。《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歲。《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歲的代稱。《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犬馬之養】——供養父母的謙辭。《論語為政》:“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君子不器】——君子不應該成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單一用途的人。《論語為政》:“君子不器。”

    【周而不比】——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系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學習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異端邪說】——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舉直措枉】——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奸邪。《論語為政》9:“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八佾篇》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杞宋無征】——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諸掌】——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告gù朔餼xì羊】——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只羊應付一下。后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愛禮存羊】——由于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樂而不淫】——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的情感有節制。《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成事不說】——說:解說。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說;后指事情已過,不要再解說。《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盡美盡善】——盡:極。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同“盡善盡美”。《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里仁篇》

    【里仁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造次顛沛】——流離失所,生活困頓。《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觀過知仁】——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論語里仁》:“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論語里仁》 :“朝聞道,夕死可矣。”

    【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論語里仁》:“士之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無適無莫】——適:厚;莫:薄。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論語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

    【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論語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見賢思齊】——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須要告知去處。《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高興,一方面又害怕。《論語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訥言敏行】——訥言:說話謹慎;敏:敏捷。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公冶長篇》

    【瑚璉之器】——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日:'賜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聞一知二】——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朽木不彫】【朽木難雕】【朽木不可雕】——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朽木糞土】【朽木糞墻】——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論語公冶長》:“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敏而好學】——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不恥下問】——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善與人交】——善于與別人交朋友。《論語公冶長》:“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后再去做。《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不念舊惡】——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安老懷少】——安:安頓;懷:關懷。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論語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計過自訟】——檢討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論語公冶長》:“已矣乎,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雍也篇》

    【行不貳過】——指犯過的錯誤不再犯。《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遷怒于人】——受甲的氣向乙發泄或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肥馬輕裘】【乘肥衣輕】——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生活奢侈豪華。《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周急繼乏】【周急濟貧】【周貧濟老】——周:接濟。繼:幫助。救濟幫助有急難和貧乏的人。《論語雍也》:“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犁生骍角】——指雜色牛生純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賢明的兒女。《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邢昺疏:“雜文曰犁。骍,純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棄也。諸,之也。仲弓父賤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稱謂仲弓,……言仲弓父雖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一簞一瓢】——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簞食瓢飲】——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陋巷簞瓢】——陋:簡陋,窄小;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簞吃飯,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極為窮苦。《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不改其樂】——不改變自有的快樂。指處于困苦的境況仍然很快樂。《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不堪其憂】——憂:愁苦。不能忍受那樣的愁苦。《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行不由徑】——徑:小路,引伸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論語雍也》:“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祝鮀之佞】——祝鮀,春秋衛人,能言善辯,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為佞人的典型。《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文質彬彬】——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諷刺話。《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先難后獲】——難:艱難,勞苦;獲:收獲。先付出勞動然后再取得收獲。比喻不坐享其成。《論語雍也》:“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樂山樂水】——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從井救人】——從:跟從。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行為。現多比喻冒險救人。《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博文約禮】——博: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博施濟眾】——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論語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立人達人】——立:建樹,成就;達:發達,顯貴。舊指幫助人建立功業,提高地位。 《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述而篇》

    【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信而好古】——信:相信;好:愛好。相信并愛好古代的東西。《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愛素好古】——指愛好樸質,不趨時尚。《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學而不厭】——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誨人不倦】——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不憤不啟】——憤:心里想弄明白而還不明白。啟:啟發。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悱不發】——悱:心里想說而說不出來。發:啟發。指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反三】——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舉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隅三反】——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用行舍藏】——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后在元劇中比喻不顧一切。。《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源自《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源自《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死而無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度堅決。《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臨事而懼】——臨:遭遇,碰到;懼:戒懼。遇事謹慎戒懼。《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執鞭隨蹬】——手里拿著馬鞭,跟在馬鐙旁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在左右。《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實現。《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飲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著。枕著彎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無憂無慮。《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樂在其中】——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富貴浮云】——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于我就象浮云那樣輕飄。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樂以忘憂】——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老年即將來臨。形容人專心工作,心懷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生而知之】——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怪力亂神】——指關于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擇善而從】——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泰伯篇》

    【戰戰兢兢】——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論語泰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源自《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如臨深淵】——臨:靠近;淵:深水坑。如同處于深淵邊緣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極為謹慎。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論語泰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源自《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履:踐、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樣。比喻行事極為謹慎,存有戒心。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論語泰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源自《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犯而不校】——犯:觸犯;校:計較。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論語泰伯》:“以能問與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六尺之孤】——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個子未長高;孤:死去父親的小孩。指沒有成年的孤兒。也形容某人可以托付撫養自己兒女的重任。《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托孤寄命】——指受遺命托付輔助幼君;或君主居喪時,受命攝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篤信好學】——篤信:忠實地信仰。指對道德和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心,勤學好問。《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巍巍蕩蕩】——形容道德崇高,恩澤博大。語出《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朱熹集注:“巍巍,高大之貌;蕩蕩,廣遠之稱也。”

    【卑宮菲食】——指宮室簡陋,飲食菲薄。舊時用以稱美朝廷自奉節儉的功德。《論語泰伯》:“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子罕篇》

    【斯文掃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掃地: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論語子罕》9:“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類鈔三十四》:“巡檢作巡撫,一步登天;監生作監臨,斯文掃地。”

    【空空如也】——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論語子罕》9:“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仰之彌高】——愈仰望愈覺得其崇高。表示極其敬仰之意。《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誘人。”

    【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于;誘:引導。指善于引導別人進行學習。《論語子罕》:“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欲罷不能】——欲:想;罷:停,歇。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論語子罕》:“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韞櫝而藏】——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來。比喻懷才待用或懷才隱退。《論語子罕》:“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待賈而沽】【待價而沽】——沽:賣。等有好價錢才賣。比喻誰給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論語子罕》:“沽賈之哉!沽賈之哉!我待賈價者也。”

    【善賈而沽】——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論語子罕》:“沽賈之哉!沽賈之哉!我待賈價者也。”

    【衒zuì玉自售】——比喻自夸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奩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沽之哉,不衒賣之辭。”

    【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不舍晝夜】——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為山止簣】——比喻功敗垂成。《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苗而不秀】——苗:指莊稼出苗;秀:莊稼吐穗開花。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秀而不實】——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只學到一點皮毛,實際并無成就。《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后生可畏】——后生:年輕人,后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知過必改】——認識到自己錯了就一定要改。《論語子罕》:“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不忮不求】——忮:嫉妒;求:貪求。指不妒忌,不貪得無厭。《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源自《詩經邶風雄雉》:“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松柏后凋】——寒冬臘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艱險的環境中奮斗到最后。。《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歲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艱難中能保持節操的人。《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歲寒知松柏】——寒冬臘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勇者不懼】——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鄉黨篇》

    【侃侃而談】——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侃侃訚訚yín】——形容和悅而從容不迫地談話。《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鞠躬屏氣】——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一副恭謹畏葸的樣子。《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斂容屏氣】——斂容:收起笑容,態度變得嚴肅。屏氣:閉住氣不敢出聲。比喻有所畏懼而恭敬謹慎,不敢稍微放肆。《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屏氣凝神】——屏氣:抑制呼吸;凝神: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違心一致。《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莊子達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屏聲斂息】——形容靜悄悄不出聲息。《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細做。《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適可而止】——適可:恰好可以。到適當的程度就停下來,不要過頭。《論語鄉黨》:“不撒姜末,不多食。”宋朱熹注:“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先進篇》

    【三復白圭】——指慎于言行。《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三復斯言】——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復朗讀并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朱熹注:“《詩經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一日三復此言。”

    【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一仍舊貫】——一:都,全;仍:因襲,依照;貫:習慣的辦法。執照老規矩辦事,沒有絲毫改變。《論語先進》:“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達到很高的水平。《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鳴鼓而攻】【鳴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理屈詞窮】——屈:短,虧;窮:盡。由于理虧而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一日之長】年齡大或資格老的自謙說法。《論語先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有勇知方】——有勇氣且知道義。《論語先進》:“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義方。”

    【春風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兒童在沂水洗個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指放情自然,曠達高尚的生活樂趣。《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沂水弦歌】——指知時處世,逍遙游樂。《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沂水舞雩yú】——指知時處世,逍遙游樂。《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顏淵篇》

    【克己復禮】——克: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并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于心的事。《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之嘆】——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指萬事皆由天命注定。《論語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恭而有禮】——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四海之內皆兄弟】——普天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浸潤之譖】——比喻暗中誹謗別人的壞話。《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足食足兵】——食:糧食;兵:武器。糧食充足,武備修整。《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必不得已】——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無可奈何的意思。《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片言折獄】——片言:極少的幾句話;折獄:判決訴訟案件。原意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判決訟事。后指能用幾句話就斷定雙方爭論的是非。《論語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風行草偃】——風吹過的時候,草就倒伏。舊時比喻用仁德感化,人們自然心悅誠服。《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風過草倒一般。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察言觀色】——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一朝之忿】——朝:早晨;忿:氣忿。一時的氣忿。《論語顏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以文會友】——指通過文章來結交朋友。《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子路篇》

    【名正言順】【名不正言不順】——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手足無措】【無所措手足】——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魯衛之政】——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魯是周朝周公的封國,衛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國,兩國的政治情況也像兄弟一樣差不多。《論語子路》:“魯衛之政,兄弟也。”

    【勝殘去殺】——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一言喪邦】——指一句話可以亡國。《論語子路》:“一言而喪邦,有諸?”

    【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悅近來遠】——使近者悅服,遠者來歸。《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邇安遠至】——謂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歡樂,遠地之民則聞風而附。指政治清明。。《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欲速不達】【欲速則不達】——速:快;達:達到。指過于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父為子隱】——父親為兒子隱藏劣跡。《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子為父隱】——兒子為父親隱瞞劣跡。《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兩升。形容人的氣量狹小,見識短淺。《論語子路》:“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斗筲之器】——筲: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喻氣量狹窄的人。《論語子路》:“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茍同。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剛毅木訥】——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憲問篇》

    【危言危行】——危:正直。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沒齒無怨】——比喻永無怨言。《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見危授命】——授命:獻出生命。在危急關頭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譎而不正】——譎:欺詐。詭詐而不正派。《論語憲問》:“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一匡天下】——匡: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披發左衽rèn】——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匹夫匹婦】——平民男女。泛指平民。《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知之也。”

    【匹夫溝瀆】——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節。《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知之也。”

    【匹夫小諒】——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節小信。《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知之也。”

    【文子同升】——指家臣奴仆與主人同居官職。《論語憲問》:“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大言不慚】——說大話,不感到難為情。《論語憲問》:“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宋朱熹注:“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踐其言,其不難哉!”

    【思不出位】——思:考慮;位:職位。考慮事情不超過自己的職權范圍。比喻規矩老實,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闖勁。《論語憲問》:“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說別人好處,而事實上卻正道著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別人,卻正指摘了自己。《論語憲問》:“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以德報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對待自己怨恨的人。《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德】——德:恩惠。用恩惠報答恩惠。《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循序漸進】——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下學上達】——指學習人情事理,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深厲淺揭】——厲:連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淺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沒有用,只得連衣服下水。比喻處理問題要因地制宜。《論語憲問》:“深則厲,淺則揭。”源自《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

    【老而不死】——本是孫子罵舊友原壤年老無德可稱述的話,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會國家或拖累后輩。《論語憲問》:“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衛靈公篇》

    【在陳之厄】——指饑貧等困境。《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君子固窮】——君子:有教養、有德行的人;固窮:安守貧窮。指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無為而治】——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參前倚衡】——意指言行要講究忠信篤敬,站著就仿佛看見“忠信篤敬”四字展現于眼前,乘車就好象看見這幾個字在車轅的橫木上。泛指一舉一動,一切場合。《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志士仁人】——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求生害仁】——指因謀求活命而有傷仁德。《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殺身成仁】——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成仁取義】【取義成仁】——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好行小慧】——好:喜歡;行:施行;惠:仁慈。指喜歡給人小恩小惠。《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群而不黨】——群:合群。與眾合群,不結私黨。《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以言舉人】——根據言論來舉薦人才。《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以人廢言】【因人廢言】——以:因為;廢:廢棄。因為說話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錯誤就不采納他所說的正確的意見。《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不以人廢言】——廢:廢棄。不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納他的正確意見。《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直道而行】——比喻辦事公正。《論語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眾好眾惡】——眾人喜愛或眾人厭惡。《論語衛靈公》:“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當仁不讓】——原指以仁為師,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敬事后食】——指凡事應當先盡力去做,待有功績后才能享受俸祿。語出《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道不相謀】——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相為謀】——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季氏篇》

    【陳力就列】——陳力:貢獻才力;就:擔任;列:官職、職位。能貢獻才力,擔任相應的官職。《論語季氏》:“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持危扶顛】——扶持危困的局面。《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開柙出虎】——柙:關猛獸的木籠。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后多比喻放縱壞人。《論語季氏》:“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玉毀櫝中】——比喻因主管人員失職而造成重大損失。《論語季氏》:“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龜玉毀櫝】——龜甲和寶玉在匣中被毀壞。比喻輔佐之臣失職而使國運毀敗。。《論語季氏》:“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既來之,則安之】——既:已經;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分崩離析】——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大動干戈】——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禍起蕭墻】——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指禍亂發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事在蕭墻】——謂禍亂出自內部。事,變故;蕭墻,宮室內當門的小墻。《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直諒多聞】——直:正直;諒:信實;多聞:學識淵博。為人正直信實,學識廣博。《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

    【在色之戒】——指色欲方面的戒忌。《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血氣方剛】——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困而不學】——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隱居求志】——隱居不仕,以實現自己的志愿。《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求志達道】——指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過庭之訓】——用以指父親的教誨。《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詩禮之訓】——子女遵承父親的教誨。《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陽貨篇》

    【懷寶迷邦】——懷寶:具有才德;迷邦:讓國家迷亂。舊指有才德而不出來為國家效力。《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歲不我與】——年歲是不等人的。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時不我與】——我與:“與我”的倒裝;與:等待。時間不會等待我們的。嗟嘆時機錯過,追悔不及。。《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割雞焉用牛刀】——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磨而不磷】——磨了以后不變薄,染了以后不變黑。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涅而不緇】——涅:礦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緇: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不磷不緇】——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改變。《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污。”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磨了以后不變薄,染了以后不變黑。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色厲內荏】 ——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硬,內心虛弱。《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穿窬之盜】——穿:指穿壁;窬:通“逾”,從墻上爬過去。從墻上爬過去。指鉆洞和爬墻的盜賊。《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匏páo瓜空懸】——孔子比喻自己無法像匏瓜那樣系懸著而不讓人食用,應該出仕為官,有所作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卻不為世所用。《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道聽涂說】——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患得患失】——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無所不至】——至:到。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壞事都做絕了。《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惡紫奪朱】——紫:古人認為紫是雜色;奪:亂;朱:大紅色,古人認為紅是正色。原指厭惡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勝正,以異端充正理。《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以紫亂朱】【以紫為朱】——比喻將奸佞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君子。《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免懷之歲】——指三歲。《論語陽貨》:“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

    【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干什么正經事。《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無所用心】——沒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動腦筋,什么事情都不關心。《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博弈猶賢】——后指不要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居下訕上】——指屬員背地里譏笑上級。語出《論語陽貨》:“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微子篇》

    【枉道事人】——枉:違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國君。后泛指不擇手段取悅于人。《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父母之邦】——指祖國。《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季孟之間】——這里指春秋時魯國三家大貴族中勢力最大的季氏和勢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兩者之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論語微子》:“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

    【來者可追】——可追:可以補救。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不敢問津】——問津:詢問渡口,問路。指高貴的、深奧的事物不敢過問或嘗試。《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唐宋子問《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谷。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降志辱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與世俗同流合污。《論語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論語微子》:“我則異于是,是無可無不可。”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子張篇》

    【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論語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文過飾非】——文、飾:掩飾;過、非:錯誤。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即溫聽厲】——后以之稱面受尊者的教誨。《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小德出入】——小德:小節;出入:偏離標準。指不必嚴格要求的一些小節。《論語子張》:“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有始有終】——有開頭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論語子張》:“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有始有卒】——指做事能貫徹始終,堅持到底。《論語子張》:“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學而優則仕】——優:有余力,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后提拔當官。《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惡居下流】——惡:討厭,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為卑下的地位。憎恨處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現也指不甘居下游。《論語子張》:“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文武之道】——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論語子張》:“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

    【學無常師】——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指凡有點學問、長處的人都是老師。《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賜墻及肩】——比喻才學淺陋。《論語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門墻桃李】——門墻:指師長之門;桃李:比喻后進者或學生。稱他人的學生。《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

    【生榮死哀】——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贊譽受人崇敬的死者。《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從《論語》中走出的成語,全在這里,你數都數不過來!

    《堯曰篇》

    【興滅繼絕】【存亡繼絕】【繼絕存亡】——使滅絕的重新振興起來,延續下去。《論語堯曰》: “興滅國,繼絕世。”源出《尚書》。

    【惠而不費】——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源出《尚書》。

    【望而生畏】——畏:恐懼,害怕。看見了就害怕。《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不教而殺】【不教而誅】——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无遮挡真人祼交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69天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JAPANESE国产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免费入口| 国产欧美丝袜在线二区|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精品人妻av区乱码|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色AV专区无码影音先锋| 亚洲av男人电影天堂热app|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亚洲av成人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99热精品毛片全部国产无缓冲|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色狠狠色婷婷丁香五月|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成人拍拍拍无遮挡免费视频| 日产一二三四乱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5|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 西西人体44WWW高清大胆| 麻豆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AV老司机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69天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 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