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公布了其為世界貿易中心交通樞紐的設計方案:一個低曼哈頓地區的永久性設施,緊挨著坐落于曾經的世貿雙塔東側。現在,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這個巨大的工程迎來了其首批的通勤者。這個預算據報道是接近40億美金項目,替換了原來的在2001年9月11號被破壞的捷運軌道系統。這個建筑連接著紐約城市地鐵和新富爾頓大街交通樞紐。室內也有通向布魯克菲爾德廣場(一個臨近的零售和辦公綜合體)和世貿中心1,2,3,4號塔的人行系統。
這個由鋼肋和玻璃組成的建筑的中心空間是一個“眼睛”——一個獨立的橢圓形結構,這個結構讓人想起一只剛從孩子手中釋放的鳥的形象。鋼肋向外延伸在廣場的南部和北部上方形成了兩個檐篷。椽子從兩個350英尺長的拱中伸出,在這兩個栱之間有有可調節的天窗,透進了一線紐約的天空。這個西昌的天窗只在特定的日子開啟,包括每年的911紀念日。這個空間使得自然光線得以充滿這個交通樞紐,直到位于街道以下60英尺深的捷運站臺。 從教堂和格林威治大街有通向建筑內部的通道,入口樓梯平臺懸挑在換乘大廳的上方。自動扶梯,電梯,樓梯解決了上層和下層零售大堂之間的交通。下面的平臺位于街道平面以下約34英尺(10米)的位置,距離可控天窗的尖部約160英尺(49米)的垂直距離。這個巨大的無柱橢圓空間有350英尺長,差不多是一個足球場的長度。 地鐵西邊,低層大堂以下8英尺(2.4米)的地方,是捷運大廳,這里包含了票務,旅客服務和一些其他的捷運系統的服務設施。與換乘大廳和“眼睛”部分的設計相似,這一區域的是由一系列的鋼肋平行布置,形成波浪起伏的天花板。這個沒有柱子的空間提升了方便舒適定位和安全感。同時,地板上的開口在平臺和捷運大廳天花板之間產生了空間上的聯系。 自從2015年開始鐵路系統就在使用這個樞紐,但是仍然有很多部分沒有對人們開放。計劃于2016年末全面開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