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第二章 臟腑學說

     天行健1966 2016-05-04

     

    第二章  臟腑學說

     

        第一節   

     

       一、心

     

    [形態結構]

     

        中醫學對心臟的形態、位置早有描述,如“心為牡臟,其色赤”,“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心之外體圓滑,內空如囊……中有直肌隔之,故有左房、右房之稱。左右半截,又有橫肉間之,故有上房下室之號。……中有門戶,自能開合”。其記載與現代人體解剖學基本一致。具體說,心臟是一個運動的器官,色赤紅,形似未開荷花倒置的圓錐體,位于兩肺之間,氣管交叉之下,膈肌之上。心臟內部被房中隔、室中隔及左右房室口而分為四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左房室口有二尖瓣;右房室口有三尖瓣。當心室收縮時,阻止血液逆流入房。在肺動脈口和主動脈口,分別有三個半月瓣組成的肺動脈瓣和主動脈瓣,在心室舒張時關閉以阻止血液逆流入室。

     

    [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脈,其華在面中醫的“心”,稱之為心系,實指西醫的循環系統。如“心之系與五臟之系相連,輸其氣血”。它包括心臟、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等整個密閉的循環系統。“心主血脈”,指血液在心臟收縮的推動下,經動脈及其分支分布全身,借毛細血管聯系五臟六腑,再由靜脈回流心臟,如此周而復始。心臟是心系的中心動力器官,起唧筒和抽水機的作用。心氣(指心臟收縮功能)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循環不息。心氣旺盛(心功能正常)、心血充足則脈搏充盈有力,面色紅潤光澤。心氣不足,如心力衰竭、虛脫、休克、心肌梗塞時,由于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出現脈搏細沉、微弱,面色蒼白無華。當血脈運行不暢、血液瘀滯如嚴重休克、心衰、心律失常(頻繁早搏、房顫、房室傳導阻滯)則出現面色青紫、脈象結代或弦澀。

     

        (二)心主虛里虛里脈實指心臟本身跳動,在左乳下心尖搏動處觀察。心尖搏動是西醫心臟望診的重要內容,中醫也極為重視,除望診外還包括觸診。如正常人,“虛里脈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急”(意即搏動范圍不大,搏動60100次/分,節律一致)。在休克、心肌炎時,則“虛里脈動微不顯,宗氣內虛”(即心肌收縮力下降、搏動微弱)。若“動而應衣(隔衣可見)或節律紊亂(如各種心律失常)為宗氣外泄之象。動而彈手,洪大搏指(相當西醫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重癥貧血、甲亢等脈壓差大時)屬危重癥候,虛里脈絕(心跳停止)宗氣絕也,必死。”

     

        (三)心主神明神明,即神志意識(知覺、情感、思維、意志)等精神活動,屬西醫大腦功能。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一刻也離不開血液的需要,只要心血充足,濡養腦髓才能有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這完全符合現代醫學理論:腦細胞對缺氧極為敏感,大腦血氧供應不足(不論屬于哪種類型缺氧)均將導致腦的功能和代謝改變,甚至出現形態結構發生異常。輕度腦供氧不足(中醫所指心血不足)即可出現心悸、失眠、多夢、健忘、思維遲純、精神萎靡等類似神經衰弱的癥候。若心血衰少或運行阻滯(如心源性腦缺血發作、嚴重休克、心衰、栓塞、血栓形成、一氧化碳中毒等)可出現健忘、不省人事、昏迷等癥狀。

     

        (四)心開竅于舌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外候。心的病癥往往可從舌的活動、顏色上反映出來。如血虛(各種原因貧血)時舌質淡白;血熱(各種熱性病)時舌質紅絳;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赤或舌體糜爛;血瘀內阻(如心力衰竭、出血性疾病)時則舌質紫暗或出現瘀點瘀斑;熱人心包或痰迷心竅(如腦血栓形成、中暑)則舌犟、語言不暢等。

     

        (五)心主汗汗在現代醫學中是調節體溫的組織,受下丘腦和植物神經控制。中醫的“汗乃心之液”乃隱語,指汗與精神緊張和血管擴張相一致,完全符合現代科學理論。人體皮膚有250萬個汗腺,受交感神經支配,當血液及皮膚溫度升高、精神高度緊張時,會反射地作用于下丘腦中樞,引起汗腺分泌增強,汗液蒸發,散熱增加。出汗過多會引起血容量減少,這就足中醫的“血汗同源”。血虛津虧的病人不能用汗法。出汗過多的病人,也不宜用耗血藥物,這是中醫臨床的治療原則之一。

     

        二、肝

     

    [形態結構]

     

        肝是人體最大的實質性器官,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體內物質的代謝、解毒、分泌膽汁的重要臟器。中醫學對肝的形態、位置早有記載。<類經圖翼》說:“肝者……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并胃、著脊之節九椎。”《難經集注》日:“肝者,據大葉言之,則是兩葉也,若以小葉言之,則多葉矣。”其描述與解剖學記載基本一致。說明肝位于膈下,借鐮狀韌帶分成大的肝右葉和小的肝左葉。整個肝臟由約50萬個肝小葉所組成。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右脅)部。

     

    [生理功能]

     

        (一)肝藏血現代醫學的肝不藏血,而脾是貯血器官,整個靜脈系統也是一個大的儲血池(尤其是腹腔內靜脈),在正常情況下占全身血容量的50%70%。肝臟的血液供應3/4來自門靜脈,1/4來自肝動脈。門靜脈由腸系膜上、下靜脈和脾靜脈所組成。這些靜脈均分布有腎上腺素能α,β受體,當交感神經興奮(較劇烈活動或運動)時,脾和腸系膜靜脈收縮,血液經肝流至全身。當處于休息或睡眠時,這些血管擴張而貯血,故《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行諸經,人靜則血歸肝臟,肝主血海也。”從上述解剖關系推論“肝藏血”符合現代醫學邏輯。同時也包括了神經、體液對血液調節的功能。

     

        (二)肝主疏泄根據西醫對肝臟功能的研究,結合中醫學對肝的論述,疏泄包括:

     

        1.舒暢情志:情志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知覺、運動等屬于腦的功能,中醫學認為與肝有關。從肝性腦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來認識這一論述,說明古代醫學家對嚴重肝病時會出現情緒、行為、知覺等障礙已有極深刻的認識。嚴重肝細胞損害,對腸道吸收或體內產生毒物的解毒能力下降、毒物進入體循環并作用于神經系統會出現欣快、急燥、抑郁、沉默、智力減退、動作不靈等性格改變,還產生語無倫次、衣冠不整、無原因哭鬧、吵叫甚至震顫、昏睡、昏迷等行為、神志異常。肝臟解毒功能失常中醫稱“疏泄失常”、“肝氣郁結”、“氣機不調”。

     

        2.疏通氣血和水道:身體各種激素的生成與滅活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之中,激素的過多或不足可引起體內物質代謝的紊亂。多種激素的滅活,主要在肝臟內進行:如雌性激素、雄性激素、醛固酮、糖皮質激素、抗利尿激素等。當患肝臟疾病時,由于肝臟對激素滅活能力降低或其他因素可使某些激素在體內堆積。如雌性激素在體內過多時,女性可引起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閉經、痛經、經前期緊張征、更年期綜合征;男性引起乳房發育、睪丸萎縮以及肝掌、蜘蛛痣,中醫學認為系“氣滯血瘀”。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在體內堆積,引起水、鈉潴留,出現腹水、水腫、小便少,中醫認為系“氣滯水停”。所以《血證論》說:“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元代醫家朱丹溪說:“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即此道理。

     

        3.分泌膽汁協助消化:膽汁由肝細胞生成經肝管總膽管而流至十二指腸(或經膽囊管貯于膽囊)。膽汁成分復雜,其中的膽鹽既可使腸道脂肪乳化,又能激活胰脂肪酶,促使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ADEK)消化和吸收。膽汁又是肝臟排泄某些藥物或毒物的通道之一,肝臟病變或膽道炎癥、阻塞都會出現一系列消化道癥狀,甚至黃疸,中醫稱“橫逆犯脾及胃”。

     

        (三)肝開竅于目  《靈樞·脈度篇》說:“肝氣通于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精辟地說明肝與視網膜錐細胞和桿細胞的感光色素有關。現代醫學證明視網膜上各種感光色素均由維生素A醛和視蛋白結合而成。維生素A屬脂溶性維生素,其吸收與膽汁的膽鹽有關,肝臟又是維生素A的代謝和貯存器官。同時,又是蛋白質合成的主要場所,肝合成蛋白質減少,必然影響視黃醇轉運蛋白和視蛋白合成,肝的上述功能減退都將出現維生素A的缺乏癥狀,如暗適應時間延長、夜盲癥,全身上皮組織角質變性:干眼癥,角膜穿孔,指甲多紋,易折裂,毛發干枯。

     

        (四)肝主筋,其華在爪筋是肌健、關節韌帶的俗稱,肝主筋與肝為“物質代謝中樞”有關,現代醫學已證實無論是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或是體內貯存的其他物質,均通過肝臟加工合成,產生各種生理上的重要物質,并及時供給身體各部分需要,這些物質即中醫之“肝血”。因之“肝血”的盛衰必然反映于肌腱、韌帶、指甲的狀態:肝血足,則筋強力壯,爪甲堅韌;肝血虛,則筋弱無力,爪甲薄枯易脆。

     

        三、脾

     

    [形態結構]

     

        《難經正義·四十二難》說:“脾居胃旁,形長方而扁軟。……位在左脅下,與胃脂膜相連。……胰,附脾之物,形長方,橫貼胃后。”《全體新論疏證》中說:此物(指胰)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在吾國醫籍,誠無其名。蓋古人以其與脾臟聯屬,因而統之以脾”。上述文獻說明,中醫學的“脾”是現代醫學脾和胰的合稱,而其生理、病理又遠非脾、胰所能概括。

     

        現代醫學的脾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由淋巴組織、大量血竇和各種血細胞所組成。新鮮脾切片,可見許多白色小點稱自髓,是由淋巴細胞密集而成。其余紅色部分稱紅髓,由脾竇和脾索構成。脾的功能有:①脾竇是個血庫,可貯存和調節血量;②脾的淋巴組織具有造血功能,可產生淋巴細胞,參與人體免疫機能;⑧脾的網狀細胞和竇內皮細胞具有吞噬功能(能吞噬血中異物、細菌、衰老紅細胞)和過濾血液的作用。②和⑧中醫精辟地概括為“脾之為衛”、“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胰是人體重要的消化腺,又是內分泌腺。外分泌部占大部分,由腺泡和排泄管組成,所分泌的胰液含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酶,具有分解醣、蛋白質、脂肪的消化功能。內分泌部為散在腺泡之間的細胞團索,叫胰島,有兩種細胞:甲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進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乙細胞最多,分泌胰島素,有促進糖原合成、降低血糖的作用。

     

    [生理功能]

     

        (一)脾主運化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的過程稱為消化。消化后營養物質透過管壁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稱吸收。脾主運化含意有二:①概念上指上述消化、吸收的全過程。吸收的營養物質被稱之為“水谷精微”,是人類從事勞動、維持體溫的能量來源,并為生長、發育、生殖提供新建和重建的原料,以及生成“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所以中醫學認為“脾為后天之本”和“氣血生化之源”。②運化水濕,參與水的轉運和排泄:水和無機鹽可直接經腸壁吸收進入血循環供組織細胞利用,多余的部分經腎排出。水和電解質的攝入和排出受神經一內分泌的調節,這一調節相當復雜,時時處于變化之中,而又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動態平衡,中醫學歸于“脾主運化”功能。因之,水、電解質平衡紊亂所致的浮腫,胸、腹水,痰飲,泄瀉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腸道和血管平滑肌受水谷精微的濡養,其管壁張力和收縮狀態受副交感神經的調節、控制。副交感神經功能偏亢,則腸管分泌增加,蠕動增強引起腸鳴、腹痛、腹瀉。內臟血管平滑肌擴張,使回心血量減少,則出現頭暈、目眩、血壓下降。副交感神經功能偏低時,則腸管張力低下,分泌液減少,腸蠕動減弱,臨床出現納差、腹脹、內臟下垂、脫肛。上述種種表現,中醫統稱“脾失健運”。

     

        (二)脾主肌肉、開竅于口、其榮在唇<素問集注·五臟生成篇》注解說:“脾乃倉稟(米倉之意)之官,主運化水谷之精,生養肌肉;脾開竅于口,故榮在唇。”脾的運化功能強健,輸送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輕勁有力、知饑欲食、口唇紅潤光澤;反之,則肌肉消瘦乏力、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唇色淡白或萎黃不澤。

     

        (三)脾主統血統,是統攝、控制之意。現代醫學理解如下:①脾在胚胎期是主要造血器官,在胚胎4個月后骨髓才取而代之,但脾終身保持造淋巴細胞的功能。出生后,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又可恢復造血功能。②脾是衰老紅細胞和血小板的主要破壞場所。脾的功能正常是維持紅細胞、血小板正常值的重要環節。血小板是保持血管內皮完整性、促進止血和凝血作用的重要血液成分。當脾功能亢進或淋巴細胞產生抗血小板抗體(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時,血小板數量、質量減少,臨床上則出現皮膚、粘膜瘀斑、鼻衄、齦血、月經過多等血溢脈外癥候,中醫稱為“脾失統攝功能。”③睥竇是個血庫,可貯存和調節全身血量,中醫稱為“脾裹血”《醫林繩墨》說:“脾裹血,若脾無所裹,則肝無所藏,心無所主。”說明“肝藏血”以“脾裹血”為先決條件。

     

        四、肺

     

    [形態結構]

     

        《靈樞·九針篇>說:“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醫學入門·肺臟賦》說:“形似人肩,又如磬(古樂器)。”“肺系有二:一系上通喉嚨……一系自心入肺兩大葉間。”《類經圖翼》說:“肺葉白瑩……虛如蜂窩,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其位置、形態、結構的描述與西醫的肺基本一致。具體說:肺左右各一,位于縱膈兩側,呈圓錐形。其動、靜脈構成的肺循環和喉、氣管、支氣管樹所構成的上、下呼吸道合稱為“肺系”。肺由以億計的肺泡所組成,其狀如“蜂窩”,幾個肺泡共同組成的肺泡囊是個盲端,肺泡表面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是氣體交換的重要場所。

     

    [生理功能]

     

        (一)肺主氣,司呼吸肺主氣包括兩層含意:①主呼吸之氣,指的是現代醫學的外呼吸。它包括肺通氣(肺內與外界大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和肺換氣(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吸進的大氣中的氧氣,中醫稱為“清氣”;呼出的二氧化碳稱為“濁氣”。故<類經圖翼》說:“肺者生氣之源……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②主一身之氣,指現代醫學的氣體在血液中運輸,中醫稱“通過心脈而布散全身”及內呼吸(血液與組織之間的氣體交換)供給組織細胞以氧,并及時排出二氧化碳。各種營養物質在細胞內分解代謝供給能量和原料,必須經過完全的氧化,中醫學將這二種能量物質稱為“宗氣”。宗氣能“溫潤肌腠皮膚,溫煦四肢百骸”,自然是理所當然的科學概括。不足時,少氣息微、語音低微、身倦乏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肺主肅降,通調水道  肅降,即清肅下降的意思。肺居胸中,位于上焦,其氣以清肅下降為順。現代醫學理解是指呼吸道的通暢,只有通暢、清氣才能抵達肺泡,進行清濁交換。肺失清肅,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呼出,即可出現胸悶、咳嗽、喘息等肺氣上逆表現。所謂“水道”系指肺循環(血液一一腔靜脈一一右心房一一右心室一一肺動脈一一肺毛細血管一一肺靜脈…一左心房)而言,其通暢是整個循環系統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的一個重要環節。中醫認為是由“肺氣輔心以行血脈”的結果,故有“肺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的說法。慢性支氣管炎時,支氣管粘膜腺體增生、肥大、分泌增多,臨床出現多痰(中醫稱痰飲)、少尿是肺失肅降的表現。日久出現阻塞性肺氣腫、肺泡毛細血管床被拉長變細甚至閉塞,“水道”發生不通暢,肺循環阻力增加,右心室負荷加重,一旦出現右心衰竭時,臨床上出現咳喘、心悸、不能平臥、胸悶、脅脹(肝瘀血)、少尿(腎瘀血)及浮腫等水液停蓄的病證。

     

        (三)肺主聲音,開竅于鼻喉是呼吸的通道和發音的器官,喉腔側壁粘膜形成一對聲帶皺襞,其間裂隙稱聲門。聲門大小,根據呼吸的需要:吸氣時張大,呼氣時微閉。發音時聲帶向中線移動,當聲門閉合、氣流自肺部呼出時沖擊聲帶引起震動就發出聲音。肺氣充足,則聲音洪亮;肺氣虛,呼吸功能減弱,則聲音低微,少氣懶言。若風寒襲肺,肺氣壅塞,則聲音嘶啞。鼻是嗅覺器官,也是呼吸道的門戶。鼻腔上部粘膜有嗅神經分布,可引起嗅覺。鼻的通氣和嗅覺功能,中醫認為主要依靠于肺氣的作用,《靈樞·度脈篇》說:“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鼻為肺竅,鼻常常是邪氣侵犯肺臟的通道。如外邪襲肺,肺氣不宣,則常見鼻塞、流涕、嗅覺不靈等癥狀。

     

        (四)主宣發,外合皮毛宣發即布散的意思,所謂肺主宣發,主要是指通過肺的宣發使衛氣和津液輸布全身,以溫潤肌腠皮膚的作用。《素問·痹論》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衛氣的分布,不受脈管的約束,運行于經脈之外,具有保護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潤澤皮毛、溫煦臟腑、遍及全身的功能。是為何物?!根據現代醫學的理解系指存在于組織間隙的組織液,它是細胞生活的內環境。細胞與血液之間進行的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組織液。血液在通過毛細血管時,血漿中除血細胞和高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水分和溶解其中的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無機鹽都能透過脈管壁,而進入組織間隙形成組織液,在靜脈端,組織液又透過管壁回流進血管。通過組織液,細胞可以不斷地獲得能量和營養物質。血中嗜中性粒細胞可以從血管內皮細胞間隙游出,吞噬外來微生物和壞死組織分解物。中醫學認為:組織液的形成和白細胞的游出是由“肺氣宣發”的結果。衛氣司汗孔的開合,所以肺衛氣虛可出現皮毛憔悴、自汗、易感冒等病證。

     

        五、腎

     

    [泌尿生殖系、腎上腺]

     

        中醫學對“腎”的機能,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腎主水”的理論,認識到腎與體內水電解質代謝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中醫學的腎,并不只是現代解剖學所描述的腎,而是概括了一系列有關生理功能的總稱,包括了現代醫學的生殖、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等各方面。因此,在論述形態結構時,有必要概述有關部分的形態結構,以加深對中醫腎生理功能的理解。

     

        (一)腎臟的形態結構《類經圖翼>說:“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①,外有黃脂包裹。”上述腎的位置和形態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記載基本一致。具體地講:腎形似豇豆,左右各一,分別位于腹膜后脊柱兩旁。左腎略高于右腎。腎有三層被膜包裹:腎纖維膜、腎脂肪囊和腎筋膜。上述“外有黃脂包裹”即腎脂肪囊,有腎上腺包裹其中,所以中醫的腎,包括了腎上腺的組織。腎的內緣中央凹陷而成腎門為血管、神經出入處。腎實質可分為腎皮質和髓質,由腎小體、腎小管和血管等構成,為泌尿和排尿的結構,腎小管最后開口于腎乳頭,將尿排入腎盂內。輸尿管為肌性管道,上接腎盂,沿腹后壁腹膜后方下降與膀胱相連。膀胱為一肌性囊,前壁貼恥骨聯合,其頂和后壁被腹膜遮蓋。男性的后方與精囊輸精管、直腸等接觸。女性則與陰道、子宮頸鄰接,下方男性鄰接前列腺,女性接尿生殖膈。膀胱的兩個側角為輸尿管口,前下方為尿道內口。男性尿道長約1520cm,女性尿道長35cm

     

        (二)生殖器的形態結構①男性生殖器:由睪丸、輸精管道、附屬腺和外生殖器組成。睪丸是產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器官,卵圓形,左右各一,位于陰囊內。青春期開始,精曲小管上皮產生精子,間質細胞分泌雄性激素,促進男性第二性征的發育。附睪、輸精管、射精管組成輸精管道,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為附屬腺體。精子生成后,暫存于附睪內,射精時才排出體外。②女性生殖器:由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和外生殖器所組成。卵巢呈現扁卵圓形,比拇指頭稍大,成雙,位于子宮兩側、盆腔側壁的凹窩中,是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器官。在子宮兩角有一對彎曲的長管,長約1012cm,為輸卵管,外側端靠近卵巢,呈現漏斗狀擴大,稱輸卵管傘,內側開口于子宮腔。子宮呈倒置的梨形,分底、體、頸三部,子宮壁肌層肥厚,并交織排列,在妊娠期肌細胞變粗變長,即使子宮腔擴大幾十倍,壁厚仍達0. 5cm。分娩時呈陣發性收縮,為胎兒娩出的主要力量。陰道為一肌性管道,上端包圍子宮頸陰道部,下連外陰。

     

        (三)腎上腺的形態結構  腎上腺位于腎的上端,左右各一個,共同包于腎筋膜內的脂肪囊中,分內外兩層:外層為腎上腺皮質,無神經支配;內層為腎上腺髓質,由內臟大神經的交感神經節前纖維支配。兩層結構與功能完全不同:1.腎上腺皮質結構分三層:①球狀帶,分泌鹽皮質激素如醛固酮,它能促進腎小管、集合管水、鈉重吸收。分泌過多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分泌減少產生脫水、高鉀低鈉血癥。②束狀帶,分泌糖皮質激素,如氫化考的松,它能促進肝糖原異生,增加肝糖原儲備和抑制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能促進蛋白質分解,若過量可引起生長緩慢、消瘦、皮膚變薄和淋巴細胞減少,也能促進脂肪分解及水、鈉重吸收。⑧網狀帶分泌性激素,主要是雄激素,也有少量雌激素。2.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兩種激素,其生理機能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加強,皮膚、內臟小動脈收縮,內臟平滑肌松弛,立毛肌收縮,汗腺分泌增加,脂肪和糖分解增加。

     

    [下丘腦一垂體一靶腺軸、植物神經]

     

        中醫學無內分泌腺及植物神經系統的描述,但醫學界用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對中醫“腎”本質的研究發現,中醫的“腎”囊括了內分泌及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此處簡介其形態結構、功能,無疑會加深對中醫學“腎”生理功能的理解。

     

        (一)內分泌腺  內分泌系統是人體機能調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分散于全身不同部位的內分泌腺所組成。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有腦垂體、甲狀旁腺、甲狀腺、腎上腺、胰島和性腺等。有些器官并未列入內分泌器官范疇,但也能產生激素,如腎臟能產生腎素、紅細胞生成素,胃腸粘膜能產生胃泌素、促胰液素,很多器官可產生前列腺素。內分泌腺分泌的活性物質稱為激素,由腺細胞直接釋放進入血液,對機體的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起調節作用。

     

       1.腦垂體:體積小,形如豌豆,重約0.5g,懸于丘腦下部,位于顱底蝶鞍內,是最重要的內分泌腺。結構上分前葉和后葉:①前葉又稱腺垂體,其中嗜酸性細胞能分泌促生長激素和促乳激素。促生長激素能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骨骼生長,促進生長、發育;促乳激素促進女性乳腺發育。嗜堿性細胞能分泌促性腺激素,能刺激卵巢中卵泡發育和睪丸精子的生成;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和性激素的功能;促甲狀腺激素是維持甲狀腺正常功能的重要激素;黑色素細胞刺激素促進皮膚合成黑色索。②后葉又稱神經垂體,其內貯藏:抗利尿激素,能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重吸收,減少排尿量;血管加壓素,能使小動脈收縮而升高血壓;催產素,能刺激妊娠子宮肌內收縮,促進分娩后泌乳。

     

        2.甲狀腺:如馬蹄形,位于頸下部氣管兩側,分泌甲狀腺素,可促進細胞的氧化過程,促進全身物質代謝,調節機體的生長。

     

        3.甲狀旁腺:扁圓形,高梁米粒大小,位于甲狀腺側葉后面,分泌甲狀旁腺激素,能使血鈣升高,血磷降低。

     

        4.性腺:男性分泌睪丸素,能促進男性性器官的生長和發育、第二性征出現、精子生成和蛋白質的合成。女性卵巢分泌兩種激素:①雌激素,能促進女性器官發育、成熟及第二性征的出現。②孕激素能保證受精卵著床和正常妊娠的進行,促進乳腺發育。

     

        5.腎上腺皮質和髓質激素、胰島激素已在前面有關內容中介紹。

     

        (二)植物神經系統植物神經是整個神經系統的一部分,主要管理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各器官的活動,司新陳代謝的機能,保證機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因其機能不受意識支配,所以又稱自主神經系統。它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內臟各臟器大多數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神經支配。有些器官如腎上腺髓質、汗腺、豎毛肌、皮膚和肌肉的血管,只受交感神經支配。植物神經與軀體神經不同,即從中樞發出的神經纖維并不直接到達效應器官,必須先進入一個神經節交換一次神經元,由節內神經元再發出纖維到達效應器官,由中樞到神經節的纖維稱節前纖維;由神經節到效應器的纖維叫節后纖維。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短,節后纖維長;而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長,節后纖維短。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對一個內臟器官所表現的作用是對立的:如交感神經興奮可表現為瞳孔散大,心率加快,皮膚和內臟血管收縮,冠狀動脈擴張,脾臟收縮縮小,血壓升高,血糖濃度升高,消化道蠕動分泌減弱,括約肌收縮,支氣管平滑肌舒張,呼吸加深,加快,汗腺分泌增加,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副交感神經興奮的作用表現為瞳孔縮小,心率減慢,血管舒張,胃腸蠕動增強,腺體分泌增多,括約肌松弛,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胰島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生理作用既對立,又在大腦皮層的控制下統一協調,相反相成,從而保證了內臟和整個機體的正常活動。

     

    [腎藏精]

     

        (一)腎藏精,主發育與生殖  中醫學的“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藏之于腎。腎精的來源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稟承于父母。<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精。”這個“精”,用現代醫學來解釋,究竟指什么?指塑造人體一切細胞和各種組織結構的基本物質——蛋白質?還是指攜帶有父母遺傳特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或一個受了精的卵泡?看來都包括,但這還遠遠不夠。從諸多中醫文獻來認識,先天之精,即腎陽,又稱元陽、真陽、真火,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對臟腑、經絡、身形起溫煦、生化作用。故<三十六難》說:“腎兩者,非皆腎,其左為腎,右者為命門。”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石室秘錄》說:“胃得命門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能轉輸,肺得命門而治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腎得命門而作強。”《醫部全錄》注釋說:“命門為配成之官。……男以此藏精,女以此系胞胎。”這些論述說明,先天之精具有促進機體物質代謝過程,調節機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以及管理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各器官的功能,即現代醫學的性腺、整個內分泌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后天之精來源于飲食,由脾胃化生,即“水谷精微”,現代醫學指已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構成人體組織、維持機能活動的營養物質。中醫學又稱為腎陰、元陰、真陰、真水,是人體陰液的根本,對各臟腑、經絡、身形起濡潤、滋養的作用。腎中的陰陽猶如水火一樣寄于腎,在人體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先天之精為后天之精的攝取準備了物質基礎,后天之精又不斷供養先天之精,使之不斷地得到補充,但又相互制約,維持著腎的陰陽動態平衡。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則出現腎的陰陽失調。如腎陰虛少,不足制陽時,就會出現陰虛火旺的病癥,表現為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崩漏或閉經、健忘、少寐,男子精少遺精。若腎陽虛衰,溫煦和生化功能不足,則出現精神疲憊,面色胱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陽萎、早泄或宮冷不孕。

     

        腎精能化氣,腎精所化之氣稱腎氣。腎氣是由腎陽蒸化腎陰而產生。蓋腎陰、腎陽都以腎所藏之精為物質基礎,所以腎的精氣包含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腎的精氣盛衰關系到生殖和生長發育的能力。腎精充足,則腎氣旺盛,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正常,精力充沛,體力強壯。反之.腎精虧耗,則精氣漸衰,生長發育不良,或形體衰老,精神萎靡,性機能和生殖能力減退。臨床上表現為腎虛而又無上述腎陽虛的寒象、腎陰虛的熱象者,為“腎氣虛”,也稱“腎精虧損”,可以開始是腎陰虛或腎陽虛,發展到一定程度傷及腎陽或腎陰,為腎陰陽兩虛,表現為小兒發育遲緩,筋骨痿軟;成人則神疲,發脫齒松,腰膝酸軟無力和某些不孕癥。

     

    [腎主水、腎主納氣]

     

        (二)腎主水腎臟是人體的重要排泄器官。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終末產物、多余的水和進入體內的異物,主要通過腎臟排出。腎臟在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保證細胞內環境相對穩定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故《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中醫學認為體內水液平衡的調節,主要靠腎的氣化作用。用現代醫學知識理解“氣化”的含意是:①推動血漿從腎小球濾過的力量,據科學的推算,每晝夜從兩側腎臟腎小球濾過的血漿總量為180L,稱為原尿。②原尿流經腎小管、集合管時,99%的水和對身體有營養價值的物質被選擇性重吸收:如葡萄糖、氨基酸、鉀全部重吸收,鈉、氯大部分重吸收,對身體無用或有害的物質,如尿素、尿酸只有少量重吸收,肌酐完全不吸收,這就是中醫文獻的“藏精排濁”。每日尿量僅12L,其成分與血漿有很大差別。⑧腎小管細胞排泄一些外來有機物(如酚紅、青霉素)并分泌氫氨換回原尿中的鈉,以保存體內堿儲備,調節和維持身體酸堿平衡。氣化正常則開合有度。這個“開關”是垂體后葉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和腎上腺皮質分泌的醛固酮。抗利尿激素主要促進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當人體缺水(血漿滲透壓升高)和血容量減少時,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水分保留于體內,尿量減少;相反則分泌減少,排尿增多。醛固酮主要是促進腎小管保“鈉”排“鉀”。鈉重吸收增加,氯和水回吸收也增加。若醛固酮分泌減少,會使鈉和水大量丟失,而鉀在體內潴留;若醛固酮分泌過多,則造成水、鈉在體內潴留,而引起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癥。

     

        (三)腎主納氣西醫的腎與呼吸無關,只是在腎功衰時可出現深而快的Kussmaul氏呼吸。而中醫的腎,隱含植物神經的結構與功能,主要分布于內臟,包括肺的運動和感覺神經。在肺根的前后方,由迷走神經的支氣管支與交感干的25節組成肺叢,支配支氣管和肺血管的舒縮,以及粘膜腺體分泌和參入肺牽張反射,因此“腎主納氣”就不難理解。

     

        正常情況下,呼吸系統能夠適應不同程度的體力活動要求和內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其活動水平,這種適應機能是在神經體液調節下通過改變呼吸運動和肺部血液循環的強度來實現的。成年人在安靜時每分鐘肺通氣量為6L,而在強體力活動時可達100L。通氣量增多是通過呼吸運動加深、加快和支氣管、肺泡相應擴張來實現的。與此同時,肺部毛細血管也相應開放、擴張,血流速度加快。安靜時,肺部毛細血管只有1/151110是開放的,而在進行強體力活動時,可以全部開放,增加血氧飽和度。這是腎主納氣的含意之一。

     

        呼吸運動直接受延髓呼吸中樞控制,它包括吸氣中樞(支配吸氣的肌肉,引起吸氣活動)和呼氣中樞(興奮時,引起主動性呼氣)兩者彼此拮抗,相互抑制,從而產生節律性呼吸運動。但這種呼吸比較原始,不能根據機體活動需要改變通氣量,在橋腦上端還有呼吸調節中樞和長吸中樞,能根據機體活動需要調節其通氣量,同時也受大腦皮層高級中樞活動調節。在支氣管和細支氣管的平滑肌內分布有肺牽張感受器,當肺內氣量達一定容積時,感受器興奮,沖動沿迷走神經傳入呼吸中樞,抑制吸氣中樞,使吸氣向呼氣轉化,防止吸氣過度。當將實驗動物迷走神經切斷后,動物的吸氣時間延長,呼吸深且慢。這是腎主納氣的含意之二。當慢支肺氣腫時,肺牽張感受器處于持續興奮狀態,引起神經張力增高,故患者呼吸處于淺快狀態,肺通氣量減少,動則氣喘,中醫認為是“腎陽虛”,腎不納氣。

     

    [主骨、腎生髓、開竅于二陰]

     

        (四)腎主骨生髓骨骼是結構復雜、功能多樣的一種組織。它對人體起支架作用,使身體成形。它保護重要的器官,還可支撐重量、參子運動。它還是一個造血器官。紅骨髓能產生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胎兒和幼兒骨髓腔全是紅骨髓,隨著年齡的增長,長骨干內紅骨髓逐漸被脂肪所代替。《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說:“冬氣在骨髓中,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骼通于五臟。”張介賓在《類經》中說:“此津液之為精髓也,……以填補于骨腔之中……為精為血。”說明古代醫學家早已認識骨骼的造血功能。《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腎藏骨髓之氣也。”《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腎主骨”,《靈樞·海論》說:“髓者骨之充也。”說明腎藏精生髓,骨髓滋養骨骼。

     

        骨骼是一個活的結構,也在不斷地修復生長。它由細胞間質和骨細胞所組成,細胞間質2/3是礦物質(主要是磷酸鈣,是鈣的倉庫,當血液需要鈣時,骨骼就供應),1/3為有彈性的、含膠原纖維的凝膠狀物質。骨的表面有一層骨膜。血管和神經經骨膜進入骨胳內,骨膜對骨骼具有保護、營養和形成新骨的能力。中醫學認為腎髓充足,骨骼得養,則小兒骨胳生長發育正常,成人骨骼堅固有力。若腎精虛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營養骨骼,便出現骨骼變形(如佝僂病前囟遲閉,“羅圈腿”),主要原因是食物中缺乏鈣、磷和維生素D不足。若腎為邪氣所傷以致腎精不足,骨髓空虛,便會出現腰膝酸弱,甚至腳痿不能行動。此處的“邪氣”系泛指骨髓炎、骨結核、骨腫瘤,以及糖尿病的骨質疏松和經產婦的軟骨病等。

     

        從現代醫學觀點來闡述腎生骨、生髓,合乎情理:腎包含內分泌,其中生長激素、甲狀腺素、雄激素均有促進骨骼生長、發育的作用:腎小球旁細胞能分泌促紅細胞生成因子。該因子能促使肝、脾所產生的紅細胞生成素原變成紅細胞生成素,刺激骨髓中的紅細胞分化成熟。

     

        中醫認為:“齒為骨之余”,“發為血之余”,牙齒有賴于腎精的充養,而毛發則由血來潤養。精與血是互為資生的,精足則血旺,血旺則毛發光澤,精足則牙齒堅硬,老年腎氣虛衰,故毛發變白、牙齒松動脫落。

     

        髓有脊髓和骨髓之分,因皆藏于骨腔之中,古時統稱為髓,認為脊髓也由腎之精氣所生化和補充。

     

        (五)腎開竅于耳及二陰腎在上開竅于耳,在下開竅于二陰。《靈樞·脈度》說:“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認為耳為腎之官,腎氣足則聽覺聰敏,腎氣衰則耳鳴、耳聾。用現代醫學知識理論無法將腎與聽力相聯系。

     

        所謂二陰,指前陰外生殖器和后陰肛門。前陰具排尿和生殖作用。中醫將尿量過多而成的下消癥(如糖尿病、尿崩癥)視為陰虛陽盛造成腎的“開多闔少”,而將少尿、浮腫的腎性水腫視為陽虛陰盛所致腎的“闔多開少”。由于腎藏精,主人的生殖、生長發育、衰老。臨床上所遇到的性功能障礙,男性精液稀少、陽萎、早泄、遺精和女性無月經、原發性不孕癥者均可以補腎治療。后陰表現于大便排泄,主要取決于大腸的蠕動、分泌與吸收功能。在正常情況下,大便的性狀、次數和量受飲食和植物神經調控,中醫“腎”既然囊括植物神經系統,因之胃腸功能紊亂所致的“五更泄”認為是腎虛引起,也包括食積、酒積、肝火等病因所致。腎陰虛可見大便秘結。

     

        六、心包與命門

     

    [簡介]

     

        (一)心包是心的外膜,意同西醫的心包臟層和壁層,臟壁層之間的空隙為心包腔,內含少量漿液,可潤滑兩層以減少摩擦。但中醫學的心包,又是心的外圍組織器官,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道路,又稱心包絡。它是心的外衛,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同時能代心受邪,遠遠超出了西醫心包的功能。《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邪不能容,容則傷心……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此處的心,指的是腦,明確為精神之所舍。因此,心包絡是否暗含現代醫學的硬腦膜、蛛網膜、軟腦膜?不敢妄斷。但從現代醫學理論來推測,可能性并非沒有。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很多物質,如青霉素、膽鹽、H+HC03-、某些非脂性溶性物質及病原體,不易透入腦組織,似為“邪不能容。”就腦炎與腦膜炎發病比率來看,后者明顯多于前者,是否隱譬“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

     

        (二)命門  含生命之門的意思,是先天之氣蘊藏所在、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命門之火體現腎陽的功能,包括腎上腺皮質功能。《難經·三十六難》說:“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提出含生殖功能。命門有兩個說法:①指右腎。《難經·三十六難》說:“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②指兩腎,具體體現于兩腎之間的動氣,《醫部全錄》注釋說:“腎之兩雖有左腎右命門之分,其氣相通,實指腎而已。”認為命門的功能包括腎陰、腎陽兩個方面。

     

    [生理功能]

     

        (一)心包的生理功能①它是心的外衛,具有保護心臟(包括現代醫學的腦)的作用,有如心、腦的屏障,能遮蔽濁氣,防御邪氣對心腦的侵襲。臨床上心包受邪的病癥與心主血脈的有些病癥相一致。②代心受邪,各種病因所致急性熱性病時出現的高熱不退,煩燥不安,神昏譫語,或昏憒不醒等表現,中醫學均列入“熱入心包”診斷范疇,實則是囊括了西醫急性高熱的各種疾病及腦膜和腦病變的表現。

     

        (二)命門的生理功能①是生命本元之火,即腎陽,寓于腎陰之中,是性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醫學全錄》具體指出:“命門為配成之官……男以此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說明命門包括了西醫的性器官,與生殖有關。②溫養臟腑經脈,促進生長、發育。《景岳全書·命門余義》說:“命門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說明命門之火能溫養五臟六腑,對人的生長、發育、衰老有密切關系,臟腑有命門火的溫養,才能發揮正常功能,尤其是脾、腎需要命門火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能。《石門秘錄·論命門》說:“胃得命門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而能轉輸,肺得命門而治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腎得命門而作強。”按現代醫學理論來理解,命門包括了腦垂體一腎上腺軸、腦垂體與其他內分泌腺軸,對人體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重要機能起調節作用,并和體內的植物神經系統的機能活動相互調節、相互制約,共同組成體內神經體液調節系統。

     

        第二節   

     

        一、膽

     

    [形態結構]

     

        膽為六腑之一。因不與外界直接相通,不同于其他五臟,故又有“奇恒之腑”之稱。膽附于肝,與肝相連,位于脅下。《難經·四十二難》說:“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二兩二銖,盛精汁三合。”《難經正義·四十二難》說:“膽囊式如梨,附于肝右之小方葉中,貯精汁……人食后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內,以融化食物。”上述論述與現代解剖學一致。膽囊位肝下面的膽囊窩內,呈梨形,分底、體、頸三部。膽囊頸較細,內有螺旋瓣與膽囊管相連,該處易被膽石等阻塞,可引起膽囊炎或膽囊積液。膽的主要功能是貯藏膽汁。膽汁由肝細胞生成,經肝管注入膽囊管而貯存于膽囊,當消化時由膽囊排出至十二指腸,與胰液、小腸液配合,對小腸內的食糜進行消化。成人膽汁每日生成量約800lOOOml,呈金黃色,在膽囊內濃縮成4060ml,色澤變深。《脈經》說:“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精辟地說明了膽汁的生成和膽囊的濃縮功能。

     

    [生理功能]

     

        (一)膽主貯藏與疏泄膽汁膽汁由肝細胞所分泌,經小葉間膽管、肝管、膽總管而流入十二指腸,或經膽囊管貯藏于膽囊。膽汁成分復雜,除水和無機鹽外,還有膽鹽、膽固醇、卵磷酯、膽色素等。膽鹽可激活胰脂肪酶,使脂肪分解加速。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都有乳化脂肪使其變為微滴而分散于水溶液中,有利于胰脂肪酶分解并促進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進食、食物對胃和小腸的刺激均可通過神經反射使肝分泌膽汁增加和膽囊輕度收縮,尤其是小腸內有脂肪、蛋白質分解產物和胃酸等,可引起膽囊強烈收縮而排空膽汁。若肝膽疏泄膽汁失常,多因肝內、肝外膽道阻塞,則出現黃疸、口苦、納差、厭油膩、吐苦水、胸脅疼痛、腹脹、腹瀉、脂肪痢等癥狀。

     

        (二)膽氣與情志活動有關  中醫學的膽與人的思維和情緒有關。《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決斷出于思維,是人的大腦功能活動。思維不是在頭腦中憑空產生的。思維的內容和源泉來源于客觀現實。思維的結果一一決斷是否正確,需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等一系列思維過程才能實現,還要受實踐的檢驗。思維的最重要部位在額葉,額葉也是人腦最晚形成、最為復雜的部分,與人的各種心理活動有密切的關系,除與人的智力(包括最簡單的思維、直觀思維、復雜的抽象推理思維)相關外,還與人的運動(如面部表情、體態表情、言語表情)和情緒(如喜、怒、哀、樂、悲、恐、驚等主觀體驗)相關。《類經》注釋說:“膽附于肝,相為表里,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靈樞·四時氣篇》說:“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慵慵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認為膽氣虛怯者,會出現心悸、駭怕,、驚恐、嘆長氣等情志癥狀。《中藏經》也說:“邪氣客于膽,則夢斗訟,”“膽實則熱,精神不守,膽熱多睡,膽冷則無眠。”將覺醒狀態(多睡和失眠)這個屬于腦干網狀結構對大腦皮層活動的校正與調節也劃分到膽的生理功能上,并常從膽來治療,其機理目前尚難于理解和解釋。

     

        二、胃

     

    [形態結構]

     

        胃為六腑之一,其形態結構與現代解剖學相同。《難經正義·四十二難》說:“胃形紆曲如袋,容水三升許,橫居膈下;上連食管,下屬小腸……胃之左為脾,右為肝;胰附于胃后。”《類經圖翼》說:“胃之上口,名日賁門……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即幽門。”胃大部分位于左上腹,上經賁門連接食道,下經幽門連續于十二指腸。上緣稱胃小彎,下緣為胃大彎,在胃小彎距幽門56cm處有一凹陷,叫角切跡,臨床上以此分胃為三部分:①胃底,在賁門的左側,高于賁門水平的部分;②胃體在胃底和胃竇之間,上述兩部占全胃的4/5;③胃竇,位于角切跡與幽門之間。中醫將胃腔稱為胃脘,其中賁門部為上脘,胃體為中脘,胃竇部為下脘。胃的血液供應來源于腹腔動脈,靜脈血流入門靜脈。胃屬植物神經控制;交感神經來自腹腔神經節的分支,作用是抑制胃的蠕動和分泌;副交感神經來自左、右迷走神經,主管胃的分泌和運動。胃壁從內向外,可分四層:①粘膜層,有不規則皺襞構成胃小區。粘膜層有三種分泌腺:a賁門腺,分布于賁門周圍,主要分泌粘液.b胃底胃體腺,分布于胃底、胃體部,是胃的主要消化腺,由壁細胞、主細胞和粘液細胞所組成,分別分泌鹽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其功能見圖解;c幽門腺,分布于胃竇部,由粘液細胞和G細胞組成,G細胞分泌胃泌素進入血液循環后可刺激壁細胞分泌胃酸。②粘膜下層,較厚,潰瘍大出血即此層血管受到侵蝕所致。③肌層。④漿膜層。

     

    [生理功能]

     

        (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指胃有暫時容納和消化食物的功能。《血證論》說:“胃者,侖廩之官,主納水谷。”《難經·三十一難》說:“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成年人的胃一般可容納12L食物。食物進入胃內后,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部分被初步分解為朊和胨。胃酸能殺滅隨食物進入胃的細菌,可促進小腸的胰液、腸液和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和有助于鐵、鈣的吸收。胃對飲食的受納、消化功能主要靠胃氣的作用。《靈樞·五味篇》說:“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當胃有病時會出現胃脘痛、食欲減退、食量減少、惡心嘔吐等癥狀。《中藏經》說:“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也。”指出了胃氣對人體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

     

        (二)胃氣主降食物經過胃的機械和化學消化后,通過胃氣的通降,胃內容即以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逐次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食物由胃排入小腸的過程,中醫稱降濁,西醫稱排空,其排空速度以流質最快.半流質次之,固體最慢。排空速度也與食物性質有關:以糖類排空最快,蛋白質次之,脂肪最慢。正常人進食混合性食物需46小時才能完全排空。若胃失和降,則會出現胃脘脹滿、疼痛、便秘等癥。若胃氣上逆則見暖氣、呃逆、惡心、嘔吐等癥。所以臨床上治療胃病常用和胃降逆之法。

     

        (三)喜潤惡燥  胃屬陽,胃的陽氣與胃陰(胃分泌的液質)互相為用,共同維持胃的受納化谷功能。若胃陰虧虛、津液不足或陽明燥熱之證耗傷胃中陰液,則出現煩渴、咽干、舌紅少苔、饑不欲食、大便干結等癥。故《臨癥指南醫案·脾胃》說:“知饑少納,胃陰傷也”。若胃陽虛則寒,降納失職,出現飲食不化、胃脘脹痛、嘔吐清液等癥。

     

        三、小   

     

    [形態結構]

     

        小腸界于胃和大腸之間。《難經·四十四難》說:“太倉(即胃)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靈樞·腸胃篇》說:“小腸后附脊左環,回周疊積……長三丈二尺”。說明小腸被腸系膜固定于脊柱左環,即從第二腰椎左側斜行至右骶髂關節之間,故活動性較大。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上起于幽門,下接于盲腸,全長約57m,充滿在結腸圍成的方框內。從上到下,可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三部:①十二指腸呈“C“定型,可分為十二指腸上部(又稱球部)、降部和下部三部。球部腸壁較薄,粘膜平坦光滑,與胃酸接觸密切,是潰瘍好發部位;降部的后內壁上有十二指腸乳頭,其頂部有圓形小孔,為膽總管和胰腺大管的共同開口,膽汁和胰液由此輸入小腸之中。十二指腸與空腸交界處有一蔡氏(Treitz)韌帶固定于膈角上,手術時可作為分界標志。②空腸位于腹腔的左上部,管腔較大,壁厚,血供豐富。外觀呈粉紅色,占系膜小腸的2/5。③回腸位于腹腔的右下部,管腔小,壁薄,顏色較淡,占系膜小腸的3/5。但空腸、回腸無明顯的分界標志。

     

        小腸壁由內向外可分四層:①粘膜層,有很多環形皺襞,粘膜表面布滿細小的絨毛。絨毛和皺襞使腸與食糜接觸面積增大了30倍,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粘膜上皮向下凹陷形成小腸腺,分泌消化酶和粘液,幫助食物的消化并起潤滑作用。小腸絨毛內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乳糜管和平滑肌纖維,后者舒縮可使絨毛發生伸縮運動,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與運送。②粘膜下層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⑧肌層由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構成。④外膜為漿膜。

     

    [生理功能]

     

        (一)小腸主受盛、化物<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指出小腸接受和容納由胃傳入的食物后,受到膽汁、胰液、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和小腸的分節運動及蠕動,促進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了小腸內容物與腸粘膜的接觸機會,最后,基本上都變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經絨毛的毛細血管、乳糜管而吸收。食物通過小腸后絕大部分消化產物被吸收,只留下未經消化的食物殘渣推入大腸。若小腸發生病變,既影響食物的接受、容納,又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則會出現納差、腹脹、腹痛、便溏、消瘦等證。

     

        (二)小腸主泌清別濁<醫學入門·小腸腑賦》說:“小腸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其膀胱,廣腸,泌別其清濁,宜通。”其意思說,小腸承受胃腐熟的飲食,經其消化而使其精華(“清”的部分)吸收后,通過脾的運化功能.運轉到全身各部。“濁”的部分(消化后的糟粕),下注大腸或滲入膀胱,變成大、小便排出。若小腸病變不能分清別濁,則會出現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水谷不分、腹部疼痛等證。

     

        四、大   

     

    [形態結構]

     

       大腸是消化管的末段。<難經·四十二難》說:“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難經·四十四難》謂:“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文中“闌門”指結腸瓣處,“魄門”指肛門。這些關于大腸起止、重量、長度的描述,與現代解剖學的記載基本一致。大腸在右髂窩內起至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于空、回腸周圍,末端止于肛門。全長1. 51. 8m。大腸解剖形態有三個特點:①有三條寬約lcm由腸壁加厚的縱肌所構成的結腸帶。②由于結腸帶短于腸管長度,使腸管呈袋狀膨出,兩個結腸袋間的粘膜向內突出形成結腸半月襞,此處環形肌較發達。③結腸表面沿結腸帶散在許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叫腸脂垂。以上特點是區別大腸與小腸的標志。

     

        在大小腸交界處(闌門),結腸粘膜形成上、下兩個唇狀皺襞,叫結腸瓣。該瓣具有阻止結腸內容物逆流回腸的作用,同時該處環形肌顯著增厚,起括約肌作用,控制小腸內食糜不致過快地進入大腸,有利于食糜在小腸內得到充分地消化吸收。

     

        闌門下方的結腸盲端叫盲腸,其下端后內側壁伸出一形似蚯蚓的管狀器官,即闌尾。闌門上方的結腸,根據其行走方向和位置,分別稱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    大腸壁由內向外分為粘膜、粘膜下層、肌層及外膜四層:①粘膜上有結腸半月襞,無絨毛,固有膜內腸腺發達,能分泌大量粘液,起保護粘膜、潤滑腸管的作用。一般無消化作用。②粘膜下層為疏松結締組織。③肌層由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組成。④外膜為漿膜或纖維膜。

     

        直腸在盆底以上部分腸腔膨大,稱直腸壺腹。該處可見23個半月狀的橫襞,作乙狀結腸鏡檢時,較易受到損傷。盆膈以下長約34cm縮窄部分,稱肛管。該處粘膜形成610條縱行皺襞,稱直腸柱,各柱下端之間借半月形皺襞相連,構成開口向上的淺凹陷,叫直腸竇。竇內常存積糞屑,易誘發感染。直腸竇與直腸柱下端連成鋸齒狀的線,叫齒線。該線為粘膜與皮膚移行部,線上為柱狀上皮,受植物神經分布,無痛覺,形成的痔為內痔。線下為復層扁平上皮,受脊神經支配,有痛覺,形成的痔為外痔。

     

    [生理功能]

     

        (一)大腸主傳導糟粕<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說明大腸是接納小腸食物殘渣、負擔傳導的器官。所謂“變化出焉”,是指食物殘渣在腸內繼續吸收水分,同時經過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變成大便。若大便傳導失常,則可見:①腸結(急性腸梗阻).出現嘔、痛、脹、閉四大主證。②大腸濕熱,出現發熱、泄瀉、痢疾、腹痛等證。③大腸津虧,出現便秘不通、腹脹痛等證。①腸虛滑脫,出現溏瀉、腹痛以及便后脫肛等。

     

        (二)糞便暫時貯存和排便  大腸的運動少而緩慢,蠕動也較弱,這有利于糞便暫時貯存和水分的吸收。還有一種蠕動強、推進快的蠕動,叫集團運動,它從橫結腸中段開始,把糞便迅速推送到降結腸、乙狀結腸,當糞便擴張直腸時,引起排便反射,若條件允許則出現排便。

     

        五、膀   

     

    [形態結構]

     

        膀胱又名“尿泡”、“凈府”、“水府”、“玉海”、“脬”,是一個肌性囊狀貯尿器官。<難經·四十二難》記載:“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說明膀胱位于下腹部,是儲存和排放尿液的器官。成人的平均容積約350500ml。《類經圖翼》說:“膀胱當十九椎,居于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正常成人膀胱非充盈狀態時,位于盆腔,相當于骶、尾骨前方。男子膀胱后方是精囊與直腸;女子膀胱則位于宮胞與直腸之前。膀胱下口,處于膀胱底部的膀胱三角前下方的尿道內口。《醫學入門·膀胱腑賦》說:“膀胱上口闊二寸……無出竅也。”膀胱上口有二個,即左、右輸尿管口。所說“上口闊二寸,”可能是指左、右上口之間距離而言。所謂“無出竅也”可能是一種謬誤。

     

        膀胱壁結構分三層:①粘膜層由移行上皮和固有膜構成。粘膜形成很多皺襞,在膀胱充盈時皺襞消失,這種結構使膀胱富于伸縮性。在膀胱底部,有一三角區,稱膀胱三角。該區粘膜無論空虛或充盈狀態均無皺襞,此三角區是腫瘤或結核的好發部位,也是作膀胱鏡檢時內部定位的標志。②肌層較厚,由內縱、中環和外縱三層構成,排尿時收縮,故稱逼尿肌。在尿道內口處肌肉交叉環繞構成膀胱內括約肌。③外膜,大部分為纖維膜,只在膀胱頂附近有漿膜覆蓋。

     

    [生理功能]

     

        (一)膀胱主藏津液<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中藏經》說:“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與腎相表里,號水曹椽,名玉海也。”指出膀胱有貯藏津液的功能。此處“津液”是指體液及代謝產物,而非指飲食精微,通過胃、脾、肺、三焦等臟腑的作用生化的營養物質。所以《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溺者,尿液也。氣者,可能指尿中含有的容質。清代醫家張志聰注:“氣者,……,化生太陽之氣”也。膀胱是貯尿器官,當膀胱與腎的氣化功能減弱時,則出現津液代謝障礙,見下腹作脹、小便不利、水腫等癥。

     

    (二)膀胱主排泄尿液排尿是一個復雜的反射過程。腎臟不斷地生成尿液,而膀胱排尿是間歇性的。當膀胱內尿貯量達400ml左右時,膀胱內壓升高而刺激了膀胱壓力感受器,通過盆神經傳入腰骶髓排尿初級中樞并上傳大腦皮層產生尿意,再由大腦皮層向下發出指令,引起盆神經興奮,使膀胱壁收縮,內括約肌松弛而促成排尿。這一復雜反射的全過程,中醫以“三焦氣化”而概括之。《類證治裁·小便不通》說:“是知膀胱主藏溺,必待三焦氣化.乃能出水也。”《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此處三焦泛指水液通行的通道,意思是說膀胱貯藏的尿液,通過三焦氣化作用,才能經尿道排出體外。若膀胱氣虛時,可出現遺溺;如膀胱濕熱時,則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尿液混濁、血尿或尿路結石等癥。

     

        六、三   

     

    [形態結構]

     

        三焦,中醫六腑之一,是人體最大的腑,是上、中、下三焦的統稱。《類經》說三焦是“藏府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藏,一腔之大府也。”因位臟腑之外故有外腑、孤臟之稱。《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上焦出于胃上口,開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冒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難經·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述論述,大體將人體軀干所轄的臟腑,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從咽喉至胸膈屬上焦;脘腹屬中焦;少腹及二陰屬下焦。其功能為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現代醫學無“三焦”名,引起諸多學者的研究探討,以“胸腹腔說“令人信服,其說要點為:人體胸腹腔即中醫學的三焦,系“一腔之大府”,位“軀體之內”,“包羅諸藏”、“藏府之外”的間隙。通過橫膈膜將胸腹腔劃分為胸腔和腹腔。通過腹膜將腹腔劃分為腹膜內腔和腹膜后腔。胸腔相當于上焦,上界為口咽,下界為橫膈,內包羅心、肺、心包三個臟腑外,尚包括出入心臟的大血管、氣管、支氣管、神經和胸導管等“血、氣、水谷之道。”腹膜內腔為中焦,上界為橫膈,下界為下腹膜,內包羅脾、胃、肝膽、小腸等五個臟腑。腹膜后腔為下焦,上界為下腹膜和橫膈的后部,下界由提肛肌、尾骨構成,包羅的組織有腎、腎上腺、膀胱、大腸等臟腑外,尚有輸尿管、腹主動脈、下腔靜脈、腹腔神經叢及腰交感干等“水道”、“血道”、“氣道”。肝臟按解剖位置位于腹膜內腔,但其生理、病理與腎密切相關,古有“肝腎同源”之說,故肝、腎同屬下焦。[生理功能]

     

        (一)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人體氣化作用  中醫學認為,腎生化的元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必須經三焦的通道,敷布全身,以激發、溫煦、推動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所以《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所謂“元氣”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神經一一體液調節系統(詳見生理學有關內容)。

     

        (二)三焦是運行水液的通道  中醫學認為:脾運化水濕,肺通調水道,腎主管水液代謝,膀胱藏津液,濁者成尿排出,清者由腎陽蒸騰化氣上升,運化和濡養全身,均需借三焦為道路,包括通行水谷的食道、胃腸道和水液代謝的輸尿管、尿道及動靜脈系統。

     

        (三)三焦的分段功能元氣通過三焦運行全身,在上、中、下三焦,經過不同的臟腑發生不同的氣化作用。上焦主宣發敷布,即通過心臟的舒縮、肺部的氣體交換,將飲食物的水谷精微和肺部的精氣布散全身,以溫養臟腑、經絡、身形,通調腠理。《靈樞·營衛生會篇》形容為“上焦如霧”,按現代醫學理解,即肺吸入的清氣(氧氣)與脾胃腐熟運化的營氣充分地如“霧”樣地混合、滲透。中焦主腐熟水谷,是指脾胃的消化飲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使營養物質生化為營血。《靈樞·營衛生會篇》將這一功能形容為“中焦如漚”。漚,形容水谷腐熟為乳糜狀的精微,有利于吸收。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分別清濁,滲入膀胱,排泄尿糞,其氣主下行。所以《醫學入門·三焦腑賦》說:“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秘塞,故日下焦如瀆。”“瀆”是渠道,水道的意思。

     

        第三節  奇恒之腑

     

        一、腦

     

    [簡介]

     

        腦,為奇恒之腑之一,又名神臟、髓海、腦筋、頭髓等,指顱腔中的髓質,下通脊髓。《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明確指出腦的范圍是上至頂蓋,下至風府穴(相當于枕骨大孔與第一頸椎之間凹陷處,其深部為小腦延髓池)。說明中醫學的腦與現代解剖學的腦相同。

     

        腦可分為腦干、小腦、大腦兩半球三部分:①腦干自下而上又分為延髓、腦橋、中腦和間腦。延髓在枕骨大孔處與脊髓相連,內有重要的呼吸、心血管等中樞。腦橋位于延髓與中腦之間,其兩側有橋臂以連接小腦。在腦橋、延髓和小腦之間的腔隙即第四腦室。中腦介于腦橋與間腦之間,中腦背面有四個小丘:一對上丘是視覺反射中樞;一對下丘為聽覺反射中樞。間腦被兩側大腦半球掩蓋,可分為丘腦、丘腦下部,間腦的室腔為第三腦室。整個腦干含有第Ⅲ~xii對顱腦神經核及腦干網狀結構。②小腦,位于顱后窩,在延髓及腦橋的背側,小腦的功能是穩定身體重心,維持軀干平衡及保證肢體共濟運動。⑧大腦由兩側大腦半球、基底節和側腦室所組成,兩半球由胼胝體相溝通。大腦半球表面凸凹不平,隆起部稱回,凹陷部稱溝。最顯著的溝是大腦外側裂和中央溝,由這些裂、溝將大腦分為額、頂、顳、枕四葉。半球的表層為大腦皮層,由大量的神經細胞分層排列,細胞之間有廣泛的突觸聯系,皮層是具有對外界輸入信息進行加工、儲存、分析、綜合及產生調節、控制心理活動的重要部位,也是構成意識、思維和語言、文字書寫的物質基礎。

     

    [生理功能]

     

        中醫學對腦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的認只,如明代李時珍首次提出“腦為元神之府”,說明了腦與精神活動有關。《醫林改錯>進一步發揮說:“靈機記性在腦者……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于腦;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入腦;鼻通于腦,所聞香臭歸于腦。”把智力、記憶、視、聽、嗅等感官功能,統歸于腦。但在中醫臟腑學說中,把感覺、動作、思維等精神活動分別歸于五臟。如心藏神(指精神狀態).肝藏魂(指聽,視等知覺),肺藏魄(指運動,即所謂魄力),脾藏意(指思維意識),腎藏志(指意志)。這是長期實踐基礎上的總結,因而在辨證和治法中常與臟腑相聯系。如“痰迷心竅”、熱人心包、“肝氣郁結”、“腎精不足”等證都有現代醫學“腦”功能或器質病變的表現。在治療上也采用“清心開竅”、“養心安神”、“疏肝理氣”、“填精補髓”等,包括了“腦”病癥的治療。

     

        1.大腦皮層各部位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分工,構成了不同的中樞,如額葉的中央前回為對側軀體運動中樞;額中回后部為書寫和眼球協調中樞;左側額下回后部是運動性語言中樞;額前區與人的記憶、判斷、抽象思維及情感有關;頂葉的中央后回,接受對側軀體感覺;緣上回和角回將視、聽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合;頂葉還與人的定時、定位、定向功能有關;顳葉的顳上回、顳橫回為聽覺性言語中樞;枕葉的楔葉、舌葉為視覺中樞;大腦半球內側面的扣帶回、海馬回為內臟活動調節中樞;海馬回鉤為嗅覺中樞。

     

        2.腦干中的丘腦,是全身淺、深感覺傳導中繼站。丘腦下部為植物神經系統高級中樞;腦干和間腦中的網狀結構的上行激活系統可促進大腦皮層興奮、保持清醒,抑制其沖動傳導則引起睡眠。

     

        3.小腦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肢體共濟運動的協調,維持軀干平衡和重心穩定。

     

        二、髓

     

    [簡介]

     

        髓為奇恒之腑之一,指現代醫學的脊髓和骨髓。因皆藏于骨腔之中,中醫學統稱為髓,直到《全體新論疏證>才將其區分為:“脊中之髓,本是腦之一系,下行以分布神經于肢體百骸者,原與脛臂骨中之髓,絕非同類。”中醫認為髓由腎的精氣與水谷精微所化生,有充養骨胳、補益腦髓的作用。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骨者髓之府”,《素問·逆調論》說:“腎不生則髓不能滿”。

     

        (一)脊髓位于椎管內,呈扁圓柱形,長4045cm,上端平枕骨大孔與延髓連續。下端尖細稱脊髓圓錐,止于第一腰椎下緣。有兩處較膨大:①頸膨大(頸~胸.)。②腰膨大(胸12~腰5),內含多量與上、下肢神經有關的神經元。脊髓表面前、后正中處各有一條縱溝,分別稱為前正中裂和后上中溝。脊髓全長分31個節段(8個頸節、12胸節、5個腰節、5個骶節、1個尾節),發出31對脊神經。每對脊神經含有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胸1~腰。對脊神經還含交感神經纖維,骶24節含有副交感神經纖維。因此,每對脊神經分段管理身體一定部位的皮膚、肌肉、內臟的感覺和運動。脊髓橫斷面觀:正中有一中央管,管周圍可見呈蝶形的灰質,是神經元胞體聚集的地方。前端兩翼膨大稱前角,含運動神經元,發出軸突組成脊神經前根,主要支配骨骼肌,蝶形后端稱后角,為聯絡神經元,接受后根傳入感覺信息。胸1~腰3節段前后角之間有側角,是交感神經元聚集處,其軸突經前根出脊管后組成交感神經。脊髓骶24節無側角,但含副交感神經元,發出軸突經前根出脊管后組成盆內臟神經。脊髓灰質周圍為白質,是上、下神經束的通道。

     

        (二)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充填于骨松質內。有紅骨髓和黃骨髓之分。紅骨髓為造血器官,能生成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在胎兒和幼兒期全為紅骨髓,隨年齡增長,長管骨干腔紅骨髓為脂肪所代替,成為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長骨的骨骺、短骨和扁骨終生為紅骨髓。

     

    [生理功能] 

     

        (一)脊髓的生理功能①傳導功能:人從內外環境接受的信息,都通過脊神經的感覺纖維傳入經上行纖維傳入到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經過高級神經中樞的整合,加工,形成感覺、知覺和表象,然后經下行纖維傳遞到脊髓前角,通過傳出神經引起相應的軀體和內臟活動。脊髓是上、下行神經纖維的中繼站,一旦脊髓橫斷性受損,立即出觀受損以下軀干的運動、感覺喪失,相應的內臟功能也發生障礙。②脊髓也是神經反射的初級中樞,能完成骨胳肌和某些內臟活動的簡單反射,如生理反射中的胰壁反射、提睪反射、肱二頭肌反射、膝腱反射,以及排便、排尿反射都可不經腦的神經通路而發生,但仍受腦的調節、控制。一旦腦或錐體束受損,上述反射也會出現亢進或消失改變,臨床上通過檢查生理反射、病理反射及痛、溫、本體感覺檢查和輕癱試驗等,來了解中樞神經系統病變。

     

        (二)骨髓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造血,不斷地生成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另外,骨髓又是人體網狀內皮系統的器官之一,參予機體的免疫防御機能。

     

        三、脈與脈管系

     

    [簡介]

     

        脈屬奇恒之腑之一。中醫學對脈的研究有獨特之處,切脈是重要的診斷手段。《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按其脈,知其病”。對脈管的形態、結構也早有論述,認為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脈者,血之府也”,稱為血脈。《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對脈管內的血液循環不息的流動作了精辟的概述:“晝夜環轉,無所違逆,是謂脈……循于臟腑身形。”與現代醫學對心血管系的概述完全一致。血管系包括心臟、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中醫學用“心主身之血脈”一句話說明了心臟的收縮推動了血液的流動。動脈的名稱與現代醫學相同,如<難經·一難》說:“十二經皆有動脈。”“寸口者(橈動脈),……手太陰之動脈也。”“頸側之動脈人迎(頸總動脈)……足陽明也。”還有跌陽脈系足背動脈等等。靜脈被稱為“血絡”、“青脈管”,如《全體新論疏證》謂:“青脈管,不跳動”指的是表淺部位的靜脈血管,對脈管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或“孫脈”。如《類經》七卷說;“凡人遍體細脈,皆膚腠之孫絡也。”意思是細小的脈管分支,遍體密布、縱橫交錯,相當于現代醫學所指的細小動脈、毛細血管、細小靜脈與淋巴系的統稱。鑒于歷史的原因,中醫對脈管的論述仍停留于表面的、宏觀的范疇,沒有及時地將現代醫學有關知識溶于中醫的理論體系,既妨礙了中醫學走向世界,又使中醫獨特的、精湛的切診,披上了神秘的色彩,難于被廣大西醫掌握。

     

    [生理功能]

     

        由心臟輸出的血液,通過血管系統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并通過細胞間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然后血液又經血管系統回到心臟。因此,脈管的機能就是輸送血液,分配血量和進行物質交換。各類血管的特征是與其機能相適應。

     

        (一)大動脈管壁較厚,含彈力纖維較多,故堅韌而富有彈性。心臟收縮時管壁擴大;心臟舒張時,管壁彈性回縮,可推動血液繼續流動。這類動脈包括主動脈、頭臂動脈、頸總動脈和肺動脈。

     

        (二)阻力血管由中動脈(解剖學上有名稱的動脈)和小動脈(解剖學上無名稱,直徑在20μm以上的動脈)組成,這類動脈的特點是中膜平滑肌豐富,血管口徑逐漸縮小,血液流動時遇到的摩擦力較大,是調節血壓和控制微循環血流量的主要部位。中醫的切脈就是在這類血管上觸診的。西醫對中醫的數脈、遲脈、洪脈、細脈、浮脈、沉脈,以及結代脈的產生機理都能夠從心臟收縮的速率、節律和強度上進行解釋,但對滑脈、澀脈、弦脈、緊脈等產生機理迷惑不解,這無疑影響了西醫的掌握。

     

        (三)毛細血管數量極多,其管壁僅由一層內皮細胞組成,管壁極薄,通透性大,是血液    與組織細胞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部位。中醫學所稱的“衛氣”(組織間液)即在此處溢出血管。

     

        (四)靜脈匯集由毛細血管來的血液,由微靜脈一一小靜脈一一中等大靜脈一一大靜脈(如上、下腔靜脈、肺靜脈)一一心房。整個靜脈系統是一個大儲血池,正常情況下容納全身血量的50%70%,故又稱容量血管。四肢的靜脈管內有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

     

        (五)淋巴系是脈管組成部分,起源于組織間隙的毛細淋巴管,回吸收約10%的組織液成為無色透明的淋巴液,毛細淋巴管逐漸匯集成較大淋巴管,途中流經淋巴結后有大量淋巴細胞加入淋巴液,最終經淋巴導管流入靜脈角。它也是一個分布全身的管導系統。淋巴結具有產生淋巴細胞、過濾淋巴液、扣留和吞噬淋巴液中微生物和癌細胞的作用。

     

        四、女子胞與子宮系

     

    [簡介]

     

        女子胞,奇恒之腑之一。又名胞宮、胞臟、子宮、子臟等。女子胞有主月經、受孕、孕育胎兒的功能,它包括婦女整個內生殖器官: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①卵巢,是一對拇指大小的生殖腺,可產生卵細胞和女性激素,位于子宮兩側,盆腔側壁的凹陷中,中醫學稱為“子核”。②輸卵管是一對彎曲的長管,長約1012cm,內側端與子宮角相連,開口于子官腔,外側端靠近卵巢,開口于腹腔。內側1/3較細窄,叫輸卵管峽。外側2/3管腔較寬大,稱輸卵管壺腹。末端擴大如漏斗狀,周緣有鋸齒狀突出,叫輸卵管傘。③子宮,形如倒置的梨形,為一厚壁的肌性器官,其上端圓凸,稱子宮底,中部為子宮體,子宮體的內腔為子宮體腔,呈前后扁的倒置三角形,下端縮窄稱子宮頸,其下半突入陰道。④陰道為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其壁富伸展性。上述形態結構在《類經》描述為:“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中分為二,形如合缽,一達于右,一達于左。”所謂“上有兩歧,中分為二”指上有二條輸卵管,中分細窄和寬大兩部分。“形如合缽”似指卵巢,“一系在下”為陰道。

     

    [生理功能]

     

        (一)主月經  月經中醫又稱月事、月信,為女子胞的卵巢所主。<類經治裁》說:“謂之月事者,女子屬陰,其血如潮,應月之盈虧,有常期者也,故謂之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所謂“天癸”,指性成熟分泌性激素。上述論述說:女子十四歲,性成熟,子宮內膜發生周期性增生、脫落出血,形成月經。此時起女子具有生育能力。至49歲,卵巢分泌性激素功能停止,不再排卵,進入絕經期。

     

        (二)受孕、孕育胎兒《類經》三卷說:“男女,陰陽之儀象也,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日子宮。”《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說:“男女媾精……歸于左右子宮之系”,指出成熟的精子與卵子在輸卵管壺腹部結合受精。《類癥治裁》說:“婦人受孕,則月事不行”,“受孕一月名胚胎,……四月形體成……五月男女分……十月……臟腑齊通,納天地氣于丹田,俟時而生。”所述受精部位、胚胎在子宮內孕育成足月胎兒的過程,與現代醫學妊娠生理研究的成果一致。卵子與精子在輸卵管壺腹部結合受精,孕卵靠輸卵管的蠕動和內膜纖毛的擺動,逐漸移向官腔。在運送過程中,孕卵不斷分裂,約34天呈桑椹狀為桑椹胚,繼續分裂68天形成囊胚,分泌一種蛋白酶能溶解子宮內膜并逐漸埋入,在1112天完全植入。妊娠開始的8周為胎體的主要器官發育形成時期,稱胚胎;8周后稱為胎兒;胚1 6周末(胚4周)骨骼系統發育,孕婦能感胎動,從外生殖器已可辨認男女;胚20周已可聽到胎心音,早產后有心跳、呼吸、排尿及吞咽能力;第40周末,完全成熟,身長約50cm,體重約3000g以上,皮膚呈粉紅色,皮下脂肪豐滿。正常的孕婦乳房已充分發育。在分娩前23周自覺腰酸,伴有不規則宮縮,分娩開始前2448小時,陰道“見紅”,預示不久將臨產,即所謂“臟腑齊通,納天地氣于丹田,俟時而生”矣。☆☆☆☆

     



     

     

    ☆☆  三、六腑間的相互關系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傳導化物,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與排泄并參與水液代謝,故《靈樞·本臟篇》說:“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

     

        人類在生命活動中必須不斷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作為從事勞動、維持體溫的能量來源和提供生長、發育、生殖的重建及新建的原料。

     

        飲食經口腔咀嚼,攪拌,吞咽,經食道入胃。胃受納,腐熟成為食糜,下降于小腸,經小腸肌肉收縮運動,將食物磨碎,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通過各種消化酶,將食糜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進行化學分解,使之成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通過蠕動,食糜緩慢向下移動,這一過程,中醫學稱為“小腸受盛及泌別清濁”,同時膽囊分泌膽汁,以促進脂肪的分解吸收。胃及小腸吸收的水谷精微,靠脾的運化轉輸全身。小腸內的消化極為重要,食物通過小腸后,消化過程基本完成,只留下未經消化的食物殘渣(糟粕)經小腸進入大腸。大腸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并作為糟粕暫時貯存場所,中醫學稱之為“傳導、燥化”,形成糞便,由肛門排出體外。上述食物的攝入、消化、吸收、排泄過程均經歷上焦、中焦、下焦。吸收的水谷精微也通過三焦而分布全身。

     

    [參與水液的代謝]

     

        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終產物和多余的水,通過以下途徑排出:①經肺呼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分。②通過汗腺排出一定量的水、氯化鈉和尿素、尿酸。③經腸道排出混入糞便的消化液、無機鹽、膽色素。④經尿液形式排出水和溶于水的尿素、肌酐、尿酸。以上四個排泄水液的途徑,以中醫學的肺、脾、腎三臟為主體。但六腑也有密切關系。胃為“水谷之海”吸收食物部分的水,化為津液,也分泌胃液。“小腸主液”。人體每日飲水約12L,連同胰液、膽汁、小腸分泌的消化液含水分總量可達8L左右,除每日大便中含水約15 0ml,絕大部分被腸道重吸收。中醫將重吸收的部位稱為“闌門”,然后經血液循環滲入膀胱,膀胱貯藏津液和排出小便。上述水液代謝也是經歷上、中、下焦,以三焦為通路。

     

    [六腑以通為用]

     

        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等六腑具有出納、轉輸、傳化水谷的共同功能,故宜暢通,不宜阻滯,以下行通降為順,以滯塞上逆為病。所以中醫有“六腑以通為用”,“腑病以通為補”,不管氣、血、寒、熱、濕、食、蟲、石,任何病因造成通降失常,都可出現“痛”、“閉”病癥。“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是中醫學對空腔臟器梗阻、梗阻上方管腔平滑肌陣發性痙攣以期解除梗阻的精辟概括。多年來,廣大中西醫通力協作,運用上述理論,采用中西醫結合的非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急性胰腺炎、急性腸梗阻等急腹癥,采用通里攻下、行氣活血、消結導滯、和胃降逆等通下法為主,配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燥濕瀉火等治法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病理上的影響]

     

        六腑在生理上的密切關系,也造成了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如胃實熱證能消灼津液引起大便秘結,而腸燥便閉也可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引起惡心、嘔吐。又如膽火熾盛,常可犯胃,出現嘔惡、吐苦水等胃失和降的病癥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免费A级毛片樱桃视频| 少妇人妻偷人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线观看一区| 1000部拍拍拍18勿入免费视频| 精品玖玖玖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蜜臀久久av不卡|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对白|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色 |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观看|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伊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婷婷| 国产在线乱子伦一区二区|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视频|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 暖暖 在线 日本 免费 中文|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 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又大又黄又粗高潮免费| 91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和艳妇在厨房好爽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6|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人视频 | 国产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 少妇午夜啪爽嗷嗷叫视频|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五月天天天综合精品无码| 亚洲成人四虎在线播放|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人妻大战黑人白浆狂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