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金匱要略》、《內(nèi)經(jīng)》等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中所記載的藥方大多藥味較少,組織嚴謹,義理精深,用于治療失眠療效確切。以下十一方是筆者臨床常用之方
,獲效甚佳。 一、虛勞不眠用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為《金匱要略》方 ,辨證要點為虛煩不得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 ,咽干口燥,脈弦或細數(shù)。長期睡眠不足的人 ,特別是老年人、病后體虛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選用此方。 酸棗仁的用量臨床需根據(jù)病人的體質(zhì)、胖瘦決定,一般用炒酸棗仁 ,用量為 6~ 15克。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證明,酸棗仁能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茯苓寧心安神,對心脾兩虛的失眠健忘作用較好 ,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悶則選用茯神。知母清虛熱,川芎開郁調(diào)肝,用量不宜太大 ,一般以 6克為宜。甘草調(diào)理諸藥 ,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之不寐。臨床中可隨癥加減,偏于陰虛肝旺者,配白芍藥、石決明、龍齒、牡蠣等 ;憂思勞傷心脾而出現(xiàn)虛煩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黃、白芍藥、五味子、牡蠣等。 二、陰虛火旺、虛煩不寐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 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為《傷寒論》方,主治“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煩,不得臥”。辨證要點為心中煩躁,輾轉(zhuǎn)不眠 ,手足心熱,口干盜汗,小便短赤 ,舌質(zhì)紅、脈弦。雞子黃不可與藥同煮 ,應該用煮好后的湯液沖服 ,雖味腥難咽 ,但效果明顯 ,一般兩劑后病人可平煩躁而安靜。若陰虛明顯 ,加用麥門冬、天門冬、五味子、生地黃等。 三、心陽虛不寐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傷寒論》方 ,辨證要點為心悸不寐 ,四肢不溫,胸痛氣急,怔忡不適,脈細或遲。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補益心陽。甘草要重用 ,《傷寒論》原文中甘草用到二兩,與牡蠣、龍骨同分量 ,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兩 ),臨床上筆者用到 15~ 20克。 四、脾濕不寐用半夏秫米湯 半夏秫米湯出自《靈樞·邪客》 ,辨證要點為不寐伴心悸、胸悶、納呆,苔膩,脈沉或濡。半夏“治腹脹 ,目不得瞑”(《本草綱目》),秫米“治胃不和 ,夜不得眠”(《名醫(yī)別錄》)。若濕重加陳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納差加蘇梗、谷芽、麥芽、雞內(nèi)金等 ;伴脘悶噯氣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虛痞滿不寐首選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辨證要點為心窩部脹悶,腸中咕咕作響 ,夜間不寐,情緒不寧,噯氣,納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飲,治心下痞悶。此方是治療胃腸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劑。 六、久病,胸滿煩驚之不寐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主治傷寒下后,胸滿煩驚 ,至夜興奮不寐,精神驚怍不寧,譫語,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能轉(zhuǎn)側(cè) ,苔黃膩,脈滑。 七、邪在半表半里失眠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往來寒熱,口苦,咽干,目眩,心煩不寐,胸脅苔滿,苔薄,脈弦。 筆者曾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一婦女經(jīng)期感受外邪,低熱反復不愈,眠差心煩,口苦耳鳴,胃脹納差,取得較好效果。方中可加入黃連、牡蠣、珍珠母等寧心安神之品。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一定要以有少陽證為準,無少陽證者不可用。此方對于婦女產(chǎn)后發(fā)熱及瘧疾、黃疸、急慢性肝炎等時期的失眠癥均有較好療效。 八、水熱互結(jié)伴失眠用豬苓湯 豬苓湯出自《傷寒論》,治療陰虛而水熱互結(jié)于下,見發(fā)熱口渴,心煩不寐,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舌紅,脈細數(shù)。臨床上筆者常用此方治療泌尿系統(tǒng)感染兼見失眠、心煩的病人,每每取效,可加用遠志、夜交藤、珍珠母、黃連、龍骨、牡蠣等寧心安神之品。 九、心血不足且脈結(jié)代之失眠選用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主治重病后陰血不足,血不養(yǎng)心,虛羸少氣,心悸失眠,虛煩不寐,大便干結(jié),舌淡少苔,脈細或結(jié)代。方中炙甘草重用,甘溫益脾,補子而實母,以養(yǎng)心復脈;生地黃、麥門冬益陰養(yǎng)心以利脈;佐以人參益氣生陽,陽中求陰;桂枝助心陽而通脈。諸藥合用,對心律失常伴失眠者往往有效。 十、邪去正未復之失眠用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出自《傷寒論》,主治傷寒病后邪已去,正氣未復,氣血津液不足之證。辨證要點為低熱心煩,眠差,口干唇燥,納少,乏力,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可配合酸棗仁、五味子、浮小麥、柏子仁、龍骨等安神之品。 十一、下后復汗,晝?nèi)諢┰锊坏妹哂酶山阶訙?/span> 治太陽傷寒,下后復汗,晝?nèi)諢┰锊坏妹撸苟察o,不嘔不喝,脈沉無表證,身無大熱者,以火土俱敗,寒水下旺,微陽拔根,不得安寧,故用干姜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暖下以復肝腎之陽。頓服,救急也。 失眠癥治療關鍵在辨證論治。臨床中靈活選用經(jīng)方,可以有很好的療效。但需提出的是,經(jīng)方應用時也要注意隨證加減,藥量也應因人因證而異,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而且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jīng)方結(jié)合使用,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經(jīng)方還可配合時方、土方,取長補短,提高療效。失眠癥的治療是復雜而且持久的過程,不能偏執(zhí)于方藥的作用,要重視病人的心理、生活習慣等方面的調(diào)節(jié)才能夠達到治愈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