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百花園中,濰坊市濰城區芙蓉小學以其先進的辦學理念、精細的學校管理、卓越的教師隊伍、優質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多元化的學生發展,贏得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交口稱贊。芙蓉小學始終遵循“讓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教育思想,讓每一個孩子綻放生命的精彩。學校一直以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主要措施,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構建優質高效課堂,持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創新教學管理機制,提高課堂實施水平
創新課堂教學評價機制 在優質高效課堂構建中,學校改變了評價的主體,由評價教師為主轉為評價學生為主。通過課堂聽課,從學生的參與度、主動性、交往度、達成度四方面,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在課堂上,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做到上課發言、課堂互動、當堂達標、展示自己四個方面達到百分之百,真正做到課堂的優質高效。
創新教學常規管理機制 對教學常規工作,制定了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常規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是在推門聽課過程中進行“四看”,即一看當堂教學內容是否與備課內容一致,二看導學和訓練部分是否突出重點,三看學生作業和訓練內容是否與備課一致,四看教師是否指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同時,作紀實性記錄與每月的教學常規檢查相結合,將評價結果列為教師月績效工資考核與學期考核的重要內容。實現了實用高效的預期目標。
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對教師教學成績的考核,主要看三率兩提高:既看優秀率、及格率、學困生轉化率;又看優秀率、及格率提高幅度和學困生提高幅度。縱向橫向均作比較。既看每位教師的教學成績,又看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整體成績。通過評價,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運用有效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導學案是優質高效課堂的有效載體,學校教師通過個體備課,形成原始導學案;教研組集體研討,形成集體導學案;共案、個案相互促進,形成集體導學案;師生共用,形成學案反思這四步流程,實現了個體與集體的的互為促進互為補充,形成了實用、有效的導學案,使學生借助導學案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
完善小組建設,保障課堂有序進行
在小組建設中,學校要求老師們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劃分小組,小組成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制定小組互助學習的規則,在組內開展“不掉隊”活動,在組間開展“瞄準對手”活動。對小組的評價多元化,要求班主任將小組建設納入班級常規管理,學生平時的思想、行為、學習狀態等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實行捆綁式評價,借助組間的競爭,激發小組內部的活力。要求每個班級每周利用周一主題班會的時間,綜合小組量化評價以及各科教師的意見,評選出優秀小組、優秀小組長等。激勵小組成員團結向上,確保小組合作的實效性、全面性,使小組建設更加完善。
搭建活動平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學校堅持開展“研討課”活動,要求各研究組成員,保證每周聽課不少于1節。各學科負責人參加本學科周研討課聽課、評課,并及時做好反饋。在周研究課的基礎上,學校定期開展青年教師匯報課、骨干教師示范課、名師觀摩課、同課異構等活動。這既是各學科教研效果的展示,也是教師業務發展的一次大展示,對優勝者在學期末進行隆重表彰和獎勵。通過各類活動展示,實現高效課堂研究的全員參與,促進了教師“優質高效課堂”實踐水平的全面提升。
實施行動研究,鼓勵教師及時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最有效途徑。學校主要通過“三個一”引領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即每位教師每天一反思,反思自己一天在教學中的得、失與改進措施;教研組成員每周一交流,交流一周的問題破解情況;全體教師每月一敘事,通過教育敘事引導教師對研究進行反思與研討。同時,在校本教研過程中,鼓勵教師寫日記、寫體會,促進教師自覺反思,不斷提升。
通過機制創新和有效策略的實施,激發了教師內在需要,調動了老師參與課堂改革的積極性,提升了教師專業水平,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將繼續深化課堂教學研究,將課改推向深入,持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張玉秀 陸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