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階梯
龑
(一)
“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
更勿因善惡而嗟之,更勿因惡善而贊之。人不能因為善事小不去作,壞事小而去做;更不能因為出于善心做了錯事而去唾棄,也不能因為出于惡意的行善而去贊美。
我們的基層教育不知是否存在問題,我覺得存在失誤。學習只把培養高分做為目標而忽視了素質教育,也或誤讀了素質教育,把素質教育看成了多能培養,而忘了素質教育的初忠。在我看來人的素質主要是由品德高低來體現,品德又是由人的行為善美所反映,然后才能是能,也就是才。一個人的能力是由德i才合并后的高低所決定,沒有品行的人能力再大也走不遠。
教育要樹立的是培養有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即是教不出人才,但也要育出有德的人,有善美觀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對整個社會和人類無危無害,走到哪里都能和善一方、善處事物。而有才無德,不存善念,唯我獨尊,走到哪危害到哪,即無大礙也有小害,誰碰見誰受不了。
人的善惡不是從娘胎里帶來的,而是后天培養的。故有“小兒不辨善惡,跟上好人學好人,跟上壞人學壞人”之說。這就顯得教育尤為重要。
現在的體制教育是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人未來的一生,完全有可造之機。在基層,學校卻怱視了,只把學生當做是來學文化知識的,而多少忽視了全面教育。這樣說也許學校感到不平,但只要放學時你站在校門口就能看見,學生一出校門上竄下跳找小吃零食攤點,邊吃邊扔,所過之處滿地白色污染,不愛環境,全然不顧環衛大叔大嬸的辛苦。路邊的風景樹也成了他們打跳的對象,全然不顧環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孩子小不懂事把做小壞事,當做好玩,不知這是美行還是善為,更不知從小就從文明做起長大自己會受益(當然還有相當濃厚的家庭教育,我們另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漸漸成長,壞毛病養成習慣。由學前或小學教育的忽視,在初高中或成人教育、甚或步入職場后才去修正,習慣早己形成自然。
然而,懂文明,講禮貌,尊師長,愛老糿,護環境,講美德······等等這些都應該是跟隨從小的成長教育獲知,在成長的過程中辨識好壞日益豐富,而使自己畢生受益的東西,往往這些孩子缺乏、不具備。
當這些高分、素質殘缺的人才走進社會,他們固然不知自己身上的不足,固然不能適應大的團體和企業文化相融合的氛圍,更不能和中國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步伐同步。也就很難在有高素質要求的強企、外企長期生存,使自身的社會價值大打折扣,也使自身在知識經濟上的投入產出大打折扣。他們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做自身習慣的修正來適應角色互換。(
(二)
我們的基層教育存在失誤,不單單只在學校,還有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家庭教育出了大問題!家長的作派深遠的影響著孩子的行為,也使學校教育的成果大大折扣。我們的家長有的把孩子當成自已的私人物品,懶養、寵養不分行為的對錯一概無視或贊美,無視或橫視別人、旁觀者和學校老師的調教。有的家長對人心無善念,對待生活無序雜亂、處事接物不加節制、言笑舉止不分場合,一味橫行,活生生做著該子的“榜樣”,雖然這樣的家長為數不多但榜樣的力量無窮!在體制教育失誤的情況下,一個家長影響一個孩子,一個孩子傳染一群孩子,一群孩子長大代表一個階層。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有出息。在房價高漲,經濟緩行的壓力下,家長更是望子成龍,許多家長放棄了工作選擇了陪讀,但她們也或忘了教育的動衷是育人,她們只把養人當成主要任務,在學校追求高分,出學校報鋼琴班、畫畫班,報各種才藝班等等,報這班,那個班的目的是讓自己的孩子多學技藝,提高自身素質。實際上學這些才藝,只是豐富了自身氣質,對提高自身素質是有一定助益,但這不是主要的。
家長是在只求高分多能。
學生在家長身邊這不能做那不能干,全由家長代勞,養出了撒嬌充甜的妹子和娘泡十足的小子。也或有的家長自己只管做飯喂飽孩子,孩子進了學校,自己尋了麻友。更有的,孩子一邊作作業,家長一邊打麻將,孩子的學習、家長的誤樂兩不誤。
我見過一些陪讀的家長:一位把四樓的租住屋鋪著地板磚的客廳當體育場讓自己孩子跳繩,穿刀鞋溜冰,還帶外面的孩子一起來這樣玩耍,聲響巨大,暴殄天物不說,還擾的上、下,左、右樓層的住戶不得安省,房主去勸說,幾個家長還一起上陣,口出狂言:“出了錢的,你管不著”,“再說是孩子,怎么不能玩?你家養過孩子嗎?”等等無恥橫語,房主氣的無可奈何,只得強行阻止,更有一位家長當著孩子的面競說出“找人把房子給炸了”的話。
試問這樣在別人家做客的家長表現出這么惡劣的行為,長期下去能教出多好的孩孑?本是一顆顆幼小的好苗,在這些家長的身傳言教下將來會健康嗎?還有的陪讀家長走到那瓜子殼隨吃隨扔,吃了的果皮隨地扔,更有甚著帶著幼兒一起把甘蔗皮、食品袋扔進公益下水道的沉淀坑,他們認為扔進去看不見,可是出不來只能堵水路。
她們從小就給孩子浂輸這樣的“善和美”,從小接受這樣的家教,會把孩子送到怎樣的太極?
也難怪,多年來,我們的教育只重視分數線的上下,跟本沒把社會的功德教育也或素質教育,像文化課教育一樣重視的抓起來,孩子的家長受到的是同樣的體制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代傳一代,更別指望這些家長更好地教育孩子了。
一天,到一對夫婦朋友家去,見他兩老有些聊寞,便問:你兒子兒媳在重慶工作,你們何不把小孫女接回來照看?”朋友回答:“兒子、兒媳不愿意,他們說,我們接回來只是養人,讓她吃飽穿暖,有學上而已,不是育人。”是呀,育人是要環境和氛圍的!
最近看了一位叫周沖的作者寫的一篇《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的文章,寫的很好!書中寫到“這個拼爹是教育語境下的拼爹,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愛學習的家庭,父母熱愛,孩子喜歡,自然不抗拒,做的開開心心”,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一個優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滿尊重,書香與愛,父母不說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達理。一個問題學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則一定也從滿問題”。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父母的愛好,家庭氛圍影響和決定著孩子的興趣愛好,習慣養成。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只有素質高的家長配合學校的全面教育,拼棄高分多能,才能培養出一代精英,八方進財的國之嬌子。
(三)
教育還包括公眾教育。
孩子在家庭在學校所學不到的就會在公眾中去看、去學,而公眾形象和公德教育是自然而然貫穿到幼兒精神成長的全程教育。有咋樣的生存環境,有咋樣的父母浸潤,接受怎樣的學校教育,三者兼顧產生出對周圍、對生活怎樣的客觀認知,這個認知漸成,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就會樹立咋樣的世界觀,來影響社會,改變世界。
世界觀樹立的全過程與父母的遺傳沒有關系,與DNA,與染色體,與蛋白質,沒有半毛錢的關系,這完全是后天感知形成。而這個后天形成的世界觀,又左右人的社會行為,影響人的一生。對人的一生影響的好壞,是由孩子成長過程對周圍的認知的好壞來決定,又反作用于社會中、生活中、實踐中。這個實踐又表現到社會活動的德、善、行,待人接物的禮、義、廉、恥。
公眾教育的正能量應該是社會公德的教育,人人都應該是別人學習的榜樣。然而功德教育漸漸在背離原意,駛向偏差,變成功“得”激勵教育,也就是下了多大功夫,得了多少實惠,不拿錢不干事,甚至拿了錢也干不了事。而缺乏了有予無求,只求心安的善行,更缺乏了作為社會人的奉獻精神。
從小耳濡目染的是金錢、名利、虛榮,損人成常態,走到那破壞到那。公園的座椅被踩踏的泥污不堪,公眾設施拆分的缺腿少胳膊。親眼見有的家長帶小孩到廣場,自己去跳廣場舞,孩子在周邊設施上邊玩、邊坼分設施,只當好玩。好心人勸說白眼相向,家長還幫腔并不以為然。公理之事無人可為、無人敢說,久而久之公德之心全無。對于那些缺德者,更是上輩人無德誤導小一輩,還教會旁邊不辨是非的兒童。
公眾形象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反咉!不是要你能說會辺、能拉會唱,而是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行為要養眼而不是污眼一一讓人不能入眼,言語不說充滿正能量但要和氣、順耳,而不污穢惡心。對人存善心,對事存善念,從小要懂得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
網傳的火車上的不雅和蠻橫行為,曾困繞國人;出國游的不雅行為、嘩然舉動,讓它國對中國人瞠目,我們的公眾形象碎了一地。
公德即美德,有了美德,善心便會常存,善行天下。善心常存才能悟明自己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才能為他人樹起樣板,才能走到那,那里便是一道風景,也才能人見人愛。
在公共環境中,人若能內斂自己,便能教會別人。
(四)
教育缺失的背后形成了社會人的階梯。這個階梯的形成使中國社會從世界觀、價值觀確立之初人群便拉開檔次,階層不能打破。
幾十年一晃而過,做到后來,精英的孩子,還是精英。窮人的孩子,依然還是窮人。除了您實力(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家庭觀念)的高低不一。精英“遺傳"給下一代的是自由、野心、從容、自律與不屈不撓。窮人"遺傳"給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視、暴戾、散漫與輕易放棄。秉持不同觀念的人,自然擁有不同的視野,匹配不同的行動,獲得不同的人生,收獲不同的代價。
人以類聚,鳥以群分。相同的世界觀決定了同一類人,相同的價值觀決定同一類人的價值取向。受過良好的綜合教育,德才兼備,具有相同普世價值觀的一類、人們稱為精英的人,善行德厚,廣聚人氣,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位居高層決定著社會人的走向,他們知道君子者有所為有所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施德與人、與社會大眾。
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人都能摒棄原來的惡習,修正自己的不足,作適應社會、適應場合的調整,從而找到自己的定位,贏得朋友、贏得事業。邁向更高一級階梯。
而從小教育嚴重缺失的人,特別是受父母不良習氣影響深刻的人,自律性差,自私自利,很難合群,他們面對高素質要求的企業、職業無所適從,只能游離在大門之外,或生話在社會底層,或成社會危害(后做另論)。
到此應該警醒的是我們的基層教育,應該遠離誤區。
更應該驚醒的是孩子的家長和我們普通人,應該摒棄雜念,規整行為。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我們的家長應分辨善惡,言行絕不無意識的誤導孩子!
讓該子即是不能達到最高階梯,也要讓他們具備爬出最低階梯(窮人)的能力。不能讓家長固化的惡習去營造孩子天真無邪、尚不辨識的認知,而為他們畸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制造氛圍,為他們無德行、無善舉的行為壯行、助威,讓他們為年少不辨識善惡來為自己的人生幸福埋單,使在人生的漫長路途中迷失自我。
為此我們的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中顯的重中之重,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的一生,更希望每個父母的言行充滿正能量,充滿德與善,成為孩子向上健康成長的助推器。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