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智慧媽媽一定要給予孩子的十二大個性(15)
樂觀既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性格。當孩子學會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時,他的未來就會充滿燦爛的陽光。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樂觀的個性。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小小的年齡便習慣了用悲觀的眼光看世界。就像上面那位老師說的一樣,遇到事情,孩子已經習慣了向悲觀的方面思考。事實證明,這與孩子從小接觸的環境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 樂觀是成功的催化劑。樂觀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即使遭遇挫折,他還是堅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他們會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與挫折做斗爭,直到把挫折打敗。因此,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無法樂觀地面對人生,就會意志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而且長此以往,還會損害身心健康。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不要著急,只要你正確地引導,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 方法一:媽媽首先要做個樂觀的人
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首先要做樂觀的人。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媽媽如何處理困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喜歡加班,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女性,周末的時候總想陪孩子多待一會。然而,偶爾也會有周末加班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對孩子抱怨:"該死的,今天媽媽又要加班去了,不能陪你了。"其實,你在說句話的時候,已經對孩子的情緒造成了影響,他會覺得你不愿意去加班,但是又不得不去,因此,即使周末有爸爸陪伴,孩子也不會快樂。但是,此刻,樂觀的媽媽就不會這樣說了,她會說:"寶貝,媽媽工作很忙,要去加班了,晚上回來陪你玩。"這時,孩子就會覺得媽媽很能干,從而產生自豪感。其實,在平時,媽媽就應該多向孩子灌輸一些樂觀主義的思想,讓孩子明白,困難是短暫的,人生的道路總體是平坦的。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媽媽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媽媽無論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指導孩子排除心理障礙,使悲觀情緒、不良情感及時得到化解。小星剛從學校回來就悶悶不樂地回到自己的房間,并把房間的門關上。媽媽感覺他不對勁,便在吃晚飯時問小星: "可是,我現在就想當班長!"小星有些著急了。 "現在你在同學們中間沒有太大的威信,就算你當了班長,同學們也不會服你的。如果你用這段時間好好表現自己,下學期不要說班長,而且還會被評為三好學生呢,你說是不是?"媽媽問道。 "嗯,好像是。"小星同意了媽媽的看法,開始高興地吃起飯來。媽媽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只要孩子愿意與媽媽溝通,媽媽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很快就會消失,孩子也會恢復快樂。當然,媽媽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給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 方法三: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出悲傷。此時,媽媽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會造成孩子的消極心理。小葉剛上小學不久,就發生了一件讓她傷心的事情。她從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小艷在班上結識了一個外地轉學來的同學,從此,小艷與新同學的關系非常好。小葉就這樣遇到了友誼挫折。小葉非常傷心,她向媽媽哭訴了自己遇到的情況。誰知,媽媽并不理解小葉的想法,反而呵斥道:"這么一點小事值得大驚小怪嗎?真是沒用的人!"媽媽的呵斥讓小葉更加傷心。從此,她變得郁郁寡歡,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對媽媽說了。等媽媽意識到小葉的變化時,小葉已經變得非常悲觀了。對于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媽媽千萬不要呵斥,應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郁悶,只要孩子發泄夠了,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如果孩子需要幫助,媽媽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很多事實都證明,隨時可以從父母那里得到堅定支持的孩子,會認為生活可以信賴,人生充滿機會。即使生活中偶然出現艱難、失望的境遇,他們仍然能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 個性七:活潑開朗,善于交際 現象一:靜靜是個很愛"靜"的小女孩,在學校里,凡是有集體游戲、集體活動,她寧可在旁邊看著大家玩也不參加;班級中輪到值日,她總是借故請假,對集體的工作不熱心;在學校的各類評比檢查中班級獲得了榮譽,同學們興奮不已,她卻顯得很冷漠;同學之間相處時,靜靜也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和同學難得講上一句話。 第64節:智慧媽媽一定要給予孩子的十二大個性(19) 現象二:英英媽對孩子可謂關懷備至,除了上學以外,幾乎不離左右。結果現在英英對媽媽很依賴,在家里,媽媽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在學校,除了老師安排之外,英英從來不去與別的同學主動接觸;有時在樓下,別的小朋友約她一塊玩,她都不情愿,專家分析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善于交際,但是,有很多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卻不合群、不愛交朋友。其實,這是孩子性格孤僻的一種表現。這種性格的形成除了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之外,很大程度上與后天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法有關。飛飛和龍龍為了一點小事發生了爭斗,結果飛飛被推倒在地,"哇哇"大哭起來。飛飛媽見了非常生氣,把飛飛拉回家,從此限制其與同伴來往。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發生沖突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吃點小虧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媽媽因為怕孩子"吃虧"、"受氣",而限制孩子與同伴交往是很不理智的做法。這樣只會使孩子變得不合群,缺乏人際交往能力,進而慢慢形成內向、懦弱、孤僻的性格。有時,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也是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就像現象二中的英英一樣,家長對孩子學習、生活的過度參與和保護,只會使孩子對家長過于依戀--家長在身邊就沒事,一旦離開其視野范圍,孩子就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痛苦,不能獨立處事,甚至是排斥與其他人接觸。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的"過度"疼愛只會讓孩子出現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癥狀愈發明顯,孩子也會因此而變成一個性格孤僻的人。 另外,有時家長無意識的一個習慣就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小龍的父母都是醫生,平日里都很愛干凈。因此,小龍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教導孩子:"不要去草地里去玩"、"不要玩沙子"、"不要玩水";小龍上小學了,他們就這樣教育孩子:"不要和那些臟孩子們出去'野'"、"不要帶你的那些同學來家里玩,這些孩子都不懂事,會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的"……因此,現在小龍變得特別孤獨,而且還特別不喜歡與別人接觸。也許小龍的父母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小小的"潔癖"會讓孩子變得性格孤僻。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便有人際交往的需求,當他們慢慢地長大,直到上幼兒園、上小學,孩子的這種需求會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的交往需求受到壓抑,他們不僅會因此而感到孤獨,而且還有可能形成怨恨、苦惱、焦慮等消極的情緒,這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做媽媽的一定要把握好孩子們的心理,給他們足夠的機會讓他們融入屬于他們的世界。 |
|
來自: 尤里蒙提 > 《男人女人如果還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