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讀秦朝之前的史料時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那就是秦朝之前,人的名字五花八門,有很多在現在看到“非主流”的名字,到秦朝以后,人的名字就規矩多了。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可他的父親叫做叔梁紇,這兩個名字顯然是兩種畫風,就跟現在姓李的生兒子取個名字叫王小剛差不多。這中間有什么緣故呢?古人的姓、氏、名、字有什么區別和講究呢? 在夏朝之前的部落時期,每個部落為了區分于其他的部落,便給自己部落取一個區分于其他部落的姓,那時候,男性打獵、女性采摘,由于動物比較難打,所以食物來源主要靠女性。經濟基礎決定話語權,女性地位那時候很高。所以被稱為母系社會,也因此,古老的姓,都是帶“女”的。例如姬、姜、媯等等。部落壯大以后,開始分裂成幾個小部落。為了區分不同的小部落,在姓的基礎上,又加上氏加以區分。當然發展到后來,姓都是不變的,但是氏則變得豐富起來,地理、官職、職業、封地、出生等等都可以拿來當做氏。于是,在姓的基礎上,人們又有了氏。“姓”代表了大的來處,“氏”代表了小的分支或者去處。例如,黃帝姓姬,軒轅氏。炎帝姓姜,神農氏。 往后來發展,人類越來越走上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于是,又為了區分不同的個體,又有了名,名的出現是為了區分不同的個體,因而名通常比較隨意,跟我們近現代叫狗蛋兒之類的差不多。比如,晉成公名叫黑臀,姓姬,姬黑臀,很形象對不對。再比如公子小白,小白就是名,應該是從小皮膚白。還有重耳,大概就是耳朵大。總之名就是一個形象的區分,是小時候叫的,不是很講究。 長大了,就不能叫名了,《禮》;“男子二十而冠字”,到二十,就開始起個正式的名字,也就是說,字才是正規的名字,名只是小名。喊人的名是不夠尊重的,應該喊字。所以比如我們讀三國演義,關羽,字云長,劉備永遠不會喊“關羽,你怎樣怎樣”,但是如果是敵人,比如典韋,自然不會客氣,“關羽!你丫給我聽著!…” 現在,我們大致已經能夠搞清楚姓、氏、名、字的區別了。 為什么先秦人名給我們一種十分混亂的感覺? 這其實是由于后世對他們的稱呼太過混亂造成的。后世稱呼先秦人名實在是太過隨意了(當然,先秦先人們自己稱謂起來也很隨意,不按常理出牌)。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稱謂方式。 1,“姓”+“名”的形式,忽略氏。比如姬發、嬴蕩(舉鼎被砸死那位),贏政等,周王室都姓姬,秦王室都姓嬴。 2,“氏”+“名”的形式,比如趙武。還有一位孔丘,孔就是氏,丘是名字。 3,官職+名,這一類很多,比如太子丹、公子小白等。 4,“字”+“名”。比如孫叔敖。還有兩位孔子家的人。一位是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孔父就是字,嘉就是名。他的父親,叔梁紇,叔梁是字,紇是名。 5,直接稱名。比如夫差(姓姬),勾踐(姓姒),楚王負芻(姓羋,熊氏)等。 我們理清了上面的幾種方式之后,大概就能知道為什么孔子和他老爸叔梁紇,名字完全不像父子倆了。 原因就是,我們對他們的稱謂,完全是不同的稱謂方式。我們可以理一理孔子家的脈絡,他們家一直姓子(秦之后,姓、氏合流,才改氏為姓,姓孔),直到孔子的祖先孔父嘉時,便以他的字孔父中的孔為氏,后來就都是孔氏了。但是,雖說他們的氏是孔,但是,在稱謂上,也并沒有規定一定要稱他們的氏。比如說,他的父親就沒有在稱謂中加入氏,而是以字加名的形式稱謂。到孔子這里,則稱謂以氏加名,故名孔丘。 秦之后,姓氏合流,有的舍氏以姓為姓,有的舍姓以氏為姓。后來逐漸使姓豐富起來,漢之后,中國人的稱謂便趨于固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