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教學中心有三層空間,采用螺旋形屋頂,讓自然光線能到達建筑內的每個角落,將人工照明的使用量降到了最低。三層空間里包括教室和其他多功能區域。 學校還和社區共建了公共大廳,用來舉辦節日慶典、活動和聚會。橢圓形的建筑平面被自然石材勾勒出來,圓形劇場的空間中設置了三排座椅。一個巨大的竹子結構體從地面上升,支撐起整個屋頂,同時形成了一個明亮的采光天窗。
學校里有一個泥地摔跤場,泥地摔跤(Mepantigan)是巴厘島島民的一種武術,為孩子們提供一種另類的休閑娛樂活動。 校內有一條天然河流——阿育河,被河分開的兩個校區由廊橋連接,廊橋擁有巴厘和爪哇風格相結合的華麗尖角。 學校使用的能源80%為可再生能源,如用太陽能發電板供電,或善用流經學校的河水,采用渦輪發電機進行水力發電。這些方法可為綠色學校提供5000萬瓦的電力,讓學校獨立于當地的電力供應網。 這所別具一格的自然學校的創始人是一對夫妻,約翰·哈迪和妻子辛西婭在巴厘島相識,在這里生活了20多年并一同經營珠寶生意。夫妻倆有一對子女,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生意的順利,他們想要更多地陪伴兩個孩子:「如果我們為他們創建一所學校,那我們也就能更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了。」 2006年約翰正打算退休時,由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主持拍攝的環保紀錄影片《難以躲避的真相》公映,這部影片用大量事實和數據揭示了人類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溫室效應使北極圈和南極島的大冰塊消失,北極熊和企鵝因為冰川的融化而死去,美麗的湖泊干涸,旱災、海嘯、熱浪這些生態浩劫愈演愈烈。 看完影片,約翰震驚了:「那電影簡直毀了我的生活。我當下就決定,要用余生盡可能做些能改變他們(孩子們)未來的事情。」
改變未來,首先要培養未來的建造者,約翰希望建立一所學校,培養環保領域的創變者。然而,「領袖需要對自然經歷有切身體會,不可能是遠離社會的嬉皮士。」 于是,2006年,夫婦倆開始籌備綠色學校,在一個由教育家、創新者、設計師與建筑師組成的團隊的協助下,2008年綠色學校誕生。這座竹制的校園包括教室、體育館、教師宿舍和小餐廳,輕風在這所沒有墻的學校里自由流通。 「我不明白為什么要讓我們的孩子置身于一些非常丑陋而可怕的、通常是由水泥建成的房間里學習,就像在醫院、精神病院或監獄一樣。」 約翰小時候是個未被診斷出的閱讀障礙癥患者,他在學校很不快樂。他的團隊研究發現患有先天性閱讀障礙癥的孩子在周圍有植物生長的開放式教室里學得非常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綠色學校更符合孩子的發展天性。 2011年,綠色學校獲得了香港設計中心頒發的「亞洲設計獎」,CNN、ABC、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都報道過它。 除了用建筑設計釋放孩子的自然性,「綠色學校」還是一個地球村。這里的學生來自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80%是隨父母在巴厘島定居的外國小朋友,20%是當地小孩。教職人員多來自歐美學校,課程覆蓋幼兒園到中學(3歲到16歲)階段。 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菜園,由一名當地人帶領學生們耕種,孩子們會自己收割、打谷脫粒,再把稻谷拿到磨房,將他們碾制成糙米而非精白米,再自己煮來吃,參與米食的循環,才能真正領悟「粒粒皆辛苦」。 約翰還故意在學校所有能種菜的地方種菜,使校園里到處都是食物,在接受采訪時,他說:「最近,幼稚園的孩子們移動大門的時候發現圍籬其實是用木薯做成的。他們就把木薯根拿到廚房,切薄做成薯片。」 不僅是圍籬,學校周邊的圍欄也是豆科植物栽種而成,每天早上學生可以去采來喂養農場里的山羊、雞、水牛等動物。四年級學生負責把食物殘渣拿去喂豬。
這樣的教育培養了很多關注自然的創變者。學校的一對姐妹——14歲的梅拉提和12歲的伊薩貝爾調查到塑料垃圾對巴厘島的危害,于是她們發起「Bye Bye Plastic Bags 」倡議,在巴厘島的機場、景區、路邊發起簽名活動,倡導人們不使用塑料袋。2015年,她們征集到一百萬個簽名并得到市長的支持,促成市長承諾在2018年實現「全島不使用塑料袋」。 綠色學校的學生還發起了「救助巴厘島八哥」行動,孩子們利用校園環境繁育瀕危物種巴厘島八哥。原本全島不到20只野生八哥,2012年孩子們通過這個行動已經培育了94只八哥。 △巴厘島八哥(Bali starling) 作為一個父親,約翰·哈迪這樣評價自己為孩子們建造的綠色學校:“它是一顆種子,一個實驗,一個也許可以效仿的例子。我甚至希望別人過來模仿我們。” 如今,巴厘島「綠色學校」的教學模式也傳播到了印尼其他地區。印尼政府決定將該校的最佳實踐推廣至全國。 如果有一天更多的學校變成這樣,我想這個世界只會更健康可愛。 作者|滴哪 編輯|范范 資料來源|Greenschool,Google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