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對孩子的付出從來都是全心全意、毫無保留的。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只有母親才會用一輩子的時間如此等待。 我有一位朋友,從小便文采飛揚,大學時喜歡安妮寶貝,喜歡寫一切溫暖而文藝的字句,喜歡獨自旅行,也喜歡遠方和冒險。讓人以為她是那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為了文藝可以拋棄一切、流浪天涯的女子,或如安妮寶貝,或如三毛。但是大學畢業后,她安靜地回到家鄉當了一名醫生,成家、立業,然后成為母親。
從當上母親起,她所有的文學細胞就開始為女兒而生。記錄日常,又不是日常記錄。在記錄女兒成長的同時也記錄她作為母親的成長過程。 那些瑣碎日常、生活對話,在細細嘮叨中溫情滿滿。和女兒一起讀書,一起做家務,一起出游,一起觀察小蟲,一起記錄春天小草發芽每一個變化的瞬間,一起去茶館泡茶,一起長途旅行,一起等爸爸放假回家……點點滴滴,通常都是深夜、凌晨工作完成之后開始記錄,工作的勞累和生活的重擔早已掩藏到筆下,只留下一顆作為母親的心。 我想等那個叫安安的小女孩長大后告訴她“你有一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也許根本無需我告訴,因為她自己已經知道。 但無論她是否明白,長大后都會離開她的母親,然后成為別人的母親、全心全意地付出,而母親便成了漸行漸遠的守望之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目送》) 這就是母親,即使明知子女會遠離、甚至一去不回頭,仍愿意用一生時間來守候一個孩子的成長。對母親來說,子女是她全部的生活意義;而對子女來說,母親則從最親密的血肉一體漸漸分離,變成一份牽掛。
母愛無需印證,也無需提醒。 其實最需要母親節的是我們, 需要這樣一個節日, 提醒我們母親在離我們漸行漸遠; 提醒我們對母親的依戀總有盡頭; 提醒我們是母親無私的愛陪伴我們長大成人、離巢遠飛, 但母親也會老,也會需要離家的幼鳥歸巢陪伴; 提醒我們要回頭看一看一直默默等待的母親, 告訴她: “媽媽,你是世上最好的媽媽!”
祝天下所有的媽媽: 母親節健康快樂! |
|
來自: 昵稱3149605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