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tz 猜想也叫做 3 · n 1 問題。這可能是數學中最為世人所知的未解之謎。它是如此初等,連小學生都能聽懂它的內容;但解決它卻如此之難,以至于 Paul Erd?s 曾說:“或許現在的數學還沒準備好去解決這樣的問題。”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讓我們來看一下 Collatz 猜想的敘述: 任意取一個正整數 n 。如果 n 是奇數,則把 n 變為 3 · n 1 ;如果 n 是偶數,則把 n 變為 n/2 。不斷重復操作,則最終一定會得到 1 。 舉個例子,如果 n = 26 ,那么經過下面 10 步之后,它最終變為了 1 : 26 → 13 → 40 → 20 → 10 → 5 → 16 → 8 → 4 → 2 → 1 隨便取一個其他的自然數,對它進行這一系列的變換,或遲或早,你總會掉到4→2→1這個循環中,或者說,你總會得到1。已經有人對所有小于100*2^50=112589990684262400的自然數進行驗算,無一例外。Collatz 猜想說的就是,這個規律對于所有正整數 n 均是如此。 這個問題大約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提出來的。在西方它常被稱為西拉古斯(Syracuse)猜想,因為據說這個問題首先是在美國的西拉古斯大學被研究的;而在東方,這個問題由將它帶到日本的日本數學家角谷靜夫的名字命名,被稱作角谷猜想。 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如此簡單,以至于無數的數學家都掉進了這個坑里。光從這個問題的眾多別名,便能看出這個問題害人不淺: Collatz 猜想又叫做 Ulam 猜想、 Kakutani 問題、 Thwaites 猜想、 Hasse 算法、 Syracuse 問題……研究這個問題的人很多,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卻一個沒有。后來,人們干脆把它叫做 3 · n 1 問題,讓哪個數學家也不沾光。 角谷靜夫在談到這個猜想的歷史時講:'一個月里,耶魯大學的所有人都著力于解決這個問題,毫無結果。同樣的事情好象也在芝加哥大學發生了。有人猜想,這個問題是蘇聯克格勃的陰謀,目的是要阻礙美國數學的發展。'不過我對克格勃有如此遠大的數學眼光表示懷疑。這種形式如此簡單,解決起來卻又如此困難的問題,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數學家們已經發表了不少篇嚴肅的關于3 · n 1 問題的數論論文,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各方面的探討,可是這個問題的本身始終沒有被解決,我們還是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總會得到1?' 要是真的有這么一個自然數,對它反復作上面所說的變換,而我們永遠也得不到1,那只可能有兩種情況: 1)它掉到另一個有別于4→2→1的循環中去了。我們在后面可以看到,要是真存在這種情況,這樣一個循環中的數字,和這個循環的長度,都會是非常巨大的; 2)不存在循環。也就是說,每次變換的結果都和以前所得到的所有結果不同。這樣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會越來越大(當然其中也有可能有暫時減小的現象,但是總趨勢是所得的結果趨向無窮大)。 圖片源自豆瓣 這個問題有多難呢?我們可以從下面的這個例子中略見一斑。雖然從 26 出發只消 10 步就能變成 1 ,但若換一個數,比如 27 ,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27 → 82 → 41 → 124 → 62 → 31 → 94 → 47 → 142 → 71 → 214 → 107 → 322 → 161 → 484 → 242 → 121 → 364 → 182 → 91 → 274 → 137 → 412 → 206 → 103 → 310 → 155 → 466 → 233 → 700 → 350 → 175 → 526 → 263 → 790 → 395 → 1186 → 593 → 1780 → 890 → 445 → 1336 → 668 → 334 → 167 → 502 → 251 → 754 → 377 → 1132 → 566 → 283 → 850 → 425 → 1276 → 638 → 319 → 958 → 479 → 1438 → 719 → 2158 → 1079 → 3238 → 1619 → 4858 → 2429 → 7288 → 3644 → 1822 → 911 → 2734 → 1367 → 4102 → 2051 → 6154 → 3077 → 9232 → 4616 → 2308 → 1154 → 577 → 1732 → 866 → 433 → 1300 → 650 → 325 → 976 → 488 → 244 → 122 → 61 → 184 → 92 → 46 → 23 → 70 → 35 → 106 → 53 → 160 → 80 → 40 → 20 → 10 → 5 → 16 → 8 → 4 → 2 → 1 可見,當 n 的值不同時,從 n 變到 1 的路子是很沒規律的。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把 Collatz 猜想中的乘以 3 改為乘以任意一個 3x (其中 x 的值可由你自由選擇),那么 Collatz 猜想就是正確的了。下面我們就來證明這一點。
為什么對于任意的正整數 n ,我們總能找到一個 b ,使得 [n · 3b, (n 1) · 3b) 區間內包 含某個 2 的整數次冪呢? 在對數尺度下,這就化為了剛才討論的問題。 [n × 30, n × 31), [n × 31, n × 32), [n × 32, n × 33), … 成為了一個個等長的區間,區間的長度都是 log(3) 。而 20, 21, 22, … 也就成了一系列的等距點,相鄰兩個點之間的距離是 log(2) 。如果把 log(3) 的長度看作 1 個單位,那么 log(2) 的長度就是 log(2) / log(3) = log32 個單位,這是一個無理數。這就完全相當于周長為 log32 的輪子沿著總長為 1 的圓形軌道滾動。根據剛才的結論,由此得到的標記將會稠密地分布在這些等長區間內的各種位置,當然也就會有不少標記落進了形如 [n · 3b, (n 1) · 3b) 的區間里。 via:Matrix67,百度百科 模型研究、文章投稿歡迎聯系數模君: supermodeling@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