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頻夜尿多 艾灸可解決
2016-05-11
五味藥食同源
中醫經典 | 養生之道 | 膳食調理 | 國學文化 白天一喝水就尿頻尿急;晚上剛躺下就有尿意,每天夜里被尿憋醒好幾次,困擾著不少人。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他們不敢出門踏青,甚至“足不出戶”了。當然,這樣形容有些夸張了,不過尿頻確實給患者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帶來了很多不便。那么尿頻患者怎么艾灸呢?灸什么穴位呢? 尿頻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情況,尿頻、夜尿多跟脾腎虛弱有關。脾臟受損,則脾主肌肉的功能下降,膀胱附近的盆底肌肉就會松弛;腎臟受損,則腎氣不固,膀胱的功能就會弱化。脾腎的功能都弱了,尿頻就“不請自來”了。脾腎陽虛證以脾腎陽虛、陰寒內盛為特征。 得了尿頻的人,常常表現有: 1、脈沉細無力; 2、舌淡胖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 3、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甚則腹脹如鼓;或見小便頻數,余瀝不盡,或夜尿頻多; 4、久瀉久痢,五更泄瀉,下利清谷; 5、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軟,腹中冷痛。 素體陽虛或年高久病致腎陽不足,封藏失職,膀胱失約,攝納無權;或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虛衰不能充養腎陽致脾腎兩虛,下元溫攝不固,均會導致尿頻、夜尿增多。艾灸養生課堂推薦艾灸穴位治療夜間尿頻癥狀,以脾腎雙補、溫陽固澀為治療原則,取中脘穴、中極穴、三陰交穴、太沖穴、腎俞穴、次髎穴、肝俞穴、百會穴。 中脘穴 【取穴】: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也就是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腸鳴、泄利、便秘、便血、哮喘、頭痛、失眠等癥。 中極穴 【取穴】: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陽痿、早泄、遺精、月經不調、陰痛、陰癢、痛經等癥。 三陰交穴 【取穴】:位于小腿內側,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踝尖上直上3寸,自己的手指4指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穴位于脛骨后緣靠近骨邊凹陷處(自己的手橫著放,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 【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遺尿、腹瀉、月經不調、閉經、遺精、陽痿、小便不利、陰莖腫痛、失眠等癥。 太沖穴 【取穴】:取太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穴位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太沖穴; 【主治】: 頭痛、遺尿、眩暈、目赤腫痛、中風、腹脹、月經不調、痛經等癥。 腎俞穴 【取穴】:取穴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穴位于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主治】:腎臟病、腰痛、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高血壓、低血壓等癥。 次髎穴 【取穴】:次髎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穴位位于髂后上棘與后正中線之間,適對第2骶后孔; 【主治】:腰骶神經痛、泌尿系感染、腰骶關節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礙等證。 肝俞穴 【取穴】:在背部,穴位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胃痛、吐血、眩暈、夜盲、目赤痛、及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 百會穴 【取穴】:在頭部,位于后發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主治】:頭痛、脫肛、陰挺、久瀉久痢、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等癥。 中極穴、三陰交穴、腎俞穴是治療尿頻或尿失禁的要穴。其中,三陰交是治療生殖器疾病的要穴。對于神經癥導致的尿頻,可灸太沖穴、肝俞穴、百會穴。灸中脘穴,可以調整全身氣血,恢復陰陽平衡。灸次髎穴,可增強療效。 尿頻患者取艾灸時,舒適體位,仰臥于治療床上,充分暴露穴位處。術者右手如持筆寫字狀,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皮膚的距離約2-3厘米左右,以局部溫熱、泛紅,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如果感覺過燙,可以抬高一些。施溫和灸即可。 尿頻患者每天1次,每穴20-30分鐘。也可以借助艾灸盒,這樣可以把所有的穴位同時灸,比較節約時間。在灸百會穴的時候,要注意一下,避免燙傷或者燒到頭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