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釣”與“思”之中 六月二十一日,忙了一周的我,與幾位釣友相約到十公里外的孟津河清沙坑垂釣。這個沙坑魚塘是建小浪大壩時取料留下的,長約300米,寬約180米,形狀如臺灣島,魚是散養的,魚塘老板常年不喂魚。魚塘內三年前放的魚苗,有鰱魚、鯉魚、和草魚。來到魚塘邊,我們一行六人各自找了合適釣位 ,支桿、投放餌料、拋桿起釣。幾位釣友打窩料投了拾多斤,都希望有個好收獲。我卻沒有急于拋撒打窩料,而是細細觀察魚池周邊的環境。魚塘四周長滿蘆葦、蒲草及雜草。我想, 魚塘老板不投魚料喂魚,魚吃什么? 這樣的環境對草魚來說吃小蝦和小魚顯然不合草魚生活習性,再者,就是草魚吃小魚小蝦,現在已進入六月下旬,溫度30多度,水溫也有20度,草魚吃葷食,也不符合魚類覓食規律。經過分析,我欲判這里的草魚只有覓食池邊的野草了。我們六位釣友,都以釣草魚為主,因魚池老板不讓釣鰱魚。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我決定選用塘邊的蘆葦和蒲草做釣餌。我用的是五米四桿子,主線4.0 ,子線2.5 伊勢尼6號鉤,采用釣浮釣法,調水1米多深。釣餌用的是池邊剛剛透出地面的蘆葦筍尖,我發現這蘆葦筍尖,既鮮嫩又帶顏色,易于誘魚并適宜草魚口感。一切準備就緒,然后拋桿入水,靜等魚咬鉤。從早上七點到中午十一點,我周邊的用面餌做釣餌的釣友,都不見他們有收獲,只有遠處重打窩的兩位釣友時有鰱魚上鉤。12點左右,我忽然發現我的魚漂看不到了,我抬手提桿,中魚了,我頓覺手感特沉,旁邊的釣友忙來幫忙抄魚,溜了約十多分鐘,一條約六斤重的草魚終于釣上了岸,釣友們一片喝彩。一位釣友戲言到“姜太公”運氣好,草根釣大魚。隨后,一釣友也照此方法施釣,也釣上了一條二斤重的草魚,同時并有草魚三次咬鉤的經歷。太陽漸漸隱入遠山,我和釣友們帶著不同的魚獲踏上了歸程。 我有個習慣 ,善事后思考總結成功和不足。那天回來,我也仔細琢磨一番,成功來自于仔細觀察、思考和判斷。如果沒有對魚塘周邊環境的仔細觀察,沒有對草魚的生活習性的透徹分析和對當時當地草魚生活規律的準確判斷,就不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此時也使我受到啟發,我們干工作也是同樣道理,首先,必須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觀察周圍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觀察事物的來龍去脈,只有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才能為你正確的思考判斷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再加上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我們才能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對即將做出的決定、決策有一個正確地把握。 “釣”之樂,“思”之趣,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其樂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