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任性、最土豪的收藏家! 2016-05-12 壹號收藏1評 在中國古代,有那么一群 含著金勺子長大 因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先天優勢 成了大有作為的藝術家、收藏家 在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里 他們最大的消遣就是 搗騰筆墨造個名窯 撿撿漏淘淘寶 閑來耍耍“淫威” 在民間收刮點名畫名字什么的 他們是史上 最任性、最土豪、最文藝的藝術收藏牛人 他們有個共同的身份——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大愛收藏書畫 生死不離《蘭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收藏書畫,尤其喜愛收藏王羲之的詩書字畫,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據說他為了得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竟然忽視帝王之尊,以“特工臥底”的方式騙得,生前愛不釋手,死后將其隨葬,連最寵愛的楊貴妃都沒能有這等待遇。 最能體現蘭亭原貌的的馮承素摹本 相傳,《蘭亭集序》傳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時,由于智永出家當了和尚,臨終時將它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了解到它在辯才手中,于是想方設法謀取,就派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計騙取真跡。 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同辯才交了朋友,兩人經常飲酒賦詩,評論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于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蕭翼使辯才視他為“好友”而失去警覺,將蘭亭真跡置于桌案之上,蕭翼便潛入僧房,盜走了真跡。 辯才最后知道他是奉圣旨來取蘭亭真跡時,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后,令人摹刻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也有傳言說他兒子唐高宗也喜歡《蘭亭集序》,于是使了調包計,將真跡與自己一同埋入了唐乾陵。不過,無論真相如何,真正的《蘭亭集序》已經看不到了。 后周世宗柴榮 酷愛瓷器 制造“千古之謎” 后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后周皇帝,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這位精明強干的皇帝在位僅五年,但“五代第一明君”一邊忙著理家治國,一邊開疆擴土,百忙之中還不忘搞點自己的小愛好——燒造瓷器。 據傳,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柴榮自創的御窯,出產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滋潤細媚有細紋。”制作精美光彩絕倫,是當時諸多窯中最佳的。 柴窯號稱中國歷代“諸窯之冠”,中國古代窯工素有“片柴值千金”的說法。它是中國歷代惟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窯。但這一絕世“瓷皇”卻已失傳,然而,中國至今未發現柴窯的窯址,目前也無完整柴窯器皿傳世,甚至連柴窯瓷器的殘片也未見一枚。自古以來,國人對柴窯的爭議不斷,已然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樁懸案。 南唐后主李煜 開創金錯刀與撮襟書 好藏前代書畫 南唐后主李煜,如果不做皇帝,以他在文化界的建樹,一生應該是輝煌的,藝術成就更是了得。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被稱為“千古詞帝”。 對其書法陶谷稱贊是“金錯刀”“撮襟書”;對其畫,宋代郭若虛也大加贊許。除此之外,李煜對收藏也甚為精通。后主好收藏前代法書名畫,把秘府珍藏的書法作品讓臣下徐鉉刻帖四卷,名《昇元帖》,惜無傳拓。 金錯刀:寫字、繪畫的一種筆體。《宣和畫譜·李煜》——“李氏能文善書畫。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 撮襟書:不以筆而以卷帛書的大字。 李煜的墨跡流傳很少,南唐畫家趙幹《江行初雪圖》(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上的一行標題被認為是他的真跡。 《禮記經解》墨跡局部,傳為李煜書 書畫皇帝宋徽宗趙佶 不愛江山愛丹青 ![]()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也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是歷史上有名的書畫皇帝。其在位期間對藝術的貢獻絕對大于對于朝政的貢獻。宋徽宗將畫家的地位提升到在中國歷史上的最高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催生了像米芾、張擇端等等一代大師。 ![]() 宋徽宗趙佶《紅蓼白鵝》 此外,他廣收歷代文物、書畫和青銅器等,并將所有的藏品分別著錄成《宣和書譜》《宣和書畫》《宣和博古圖》三本書,其中宋徽宗對書畫的收藏最為狂熱。 ![]() 宋徽宗趙佶《桃鳩圖》 二十多歲的宋徽宗將前人的經驗融會貫通,獨創聞名于世的“瘦金體”,“筆法追勁,意度天成,非可以陳跡求也。”他是偉大的藝術家,但遺憾的是,他也是位亡國皇帝,受盡屈辱,被后世評為“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 宋徽宗瘦金體《千字文》 ![]() 宋徽宗《欲借風霜二詩帖》,紙本,楷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金章宗完顏璟 喜愛藏書畫 還是位造假能手 ![]() 金章宗是一位藝術愛好者,喜愛收藏文物和書畫。他收藏的北宋、南宋及以前的書畫名跡數不勝數。金章宗善于模仿,他模仿宋徽宗的“瘦金體”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金章宗完顏璟在《搗練圖》卷前的隔水細花黃綾上,模仿宋徽宗的瘦金體,寫下“天水摹張萱搗練圖”八字題簽,并蓋“明昌七璽”中的七個印章,可見對這幅畫的喜愛。 ![]() ![]() 《搗練圖》及金章宗完顏璟瘦金體題字 明宣宗朱瞻基 喜玩香爐 造大明宣德爐 ![]()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 ![]() 大明宣德爐 為了制作出精品,朱瞻基下旨精煉銅十二次,并加入金銀等貴金屬。于是工藝師挑選了幾十種貴重金屬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于制作成功。這批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后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只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為制作精品的銅爐,明朝宣德皇帝曾親自督促,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 ![]() 明景泰帝朱祁鈺 大愛景泰藍工藝 并推向極致 ![]() 景泰為宣德皇帝的兒子,因為宣德很重視銅器的鑄造,景泰在幼年時,便耳濡目染,但是,在鑄造方面,宣德年間的工藝已經達到了極端, 已經無力再發展下去,只好在顏色方面另辟蹊徑,終于找到了新的藍色釉料。于是,就有了景泰藍的創制。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的選擇及籌謀上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后,也對它極端鐘愛,所有御用陳飾全部都由景泰藍制作,種類之多不可勝數。 ![]() 明景泰款掐絲琺瑯龍耳扁壺,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成化帝 斗彩雞缸杯成愛情見證 ![]() 說到成化瓷器,就不得不提明成化皇帝朱見深,據傳,成化斗彩就是明成化皇帝為其愛妃而創燒的。話說成化皇帝的寵妃萬貴妃十分喜愛瓷器。也正是因為萬貴妃對瓷器的鐘愛,促成成化帝對瓷器的制造十分重視,有傳成化皇帝為博取萬貴妃歡心曾在景德鎮燒制大量精美瓷器。成化皇帝下令景德鎮燒造了許多小巧的瓷器。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斗彩雞缸杯,作為成化皇帝與萬貴妃愛情的見證。 ![]()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明熹宗朱由校 心靈手巧 不戀皇位卻愛玩木頭 ![]() 朱由校不喜歡做帝王,癡迷于木匠活,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他心靈手巧,對制造木器有極濃厚的興趣。據說,凡是他所看過的木器用具、亭臺樓榭,都能夠做出來。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之類的木匠活,他都要親自操作,樂此不疲,甚至廢寢忘食。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 ![]() 朱由校不僅酷愛木藝,他還喜歡建造房屋。《曠園雜志》中寫到朱由校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小巧玲瓏,巧奪天工。他還曾做沉香假山一座,池臺林館,雕琢細致,堪稱當時一絕。擱現在的話,朱由校也算是“鬼才”級別的建筑師了。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最愛搗騰西洋科技 ![]()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愛好收藏書畫、瓷器等藝術品,除此之外,他十分重視西洋科學,對鐘表、西洋鏡等西洋玩物,情有獨鐘。除了嬉戲把玩,康熙對西洋科技懷有濃厚的興趣,時常在書房獨自學習、研究自己收藏的西洋玩物,這一癖好在中國皇帝中非常少見。 ![]() 西洋科技 ![]() ![]() ![]() ![]() ![]() ![]() ![]() ![]() 雍正帝宮廷藝術品的“總設計師” 雍正出品 必屬精品 ![]() 雍正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君王,算得上宮廷藝術品的“總設計師”,審美水平極高,眼光特別挑剔。朝政之外,他花在養心殿造辦處的時間,也許比花在后妃身上還多。雍正本人親自參與器物創作,要求嚴苛,大到瓷器、雕塑,小到鼻煙壺、香囊,都要呈給他反復提出修改意見,不到十分滿意,便不允許制造。雍正在位僅十三年,遠比他的父親和兒子執政時間短,留傳世間的文物相對較少,但個個拿得出手,可謂雍正出品,必屬精品。 ![]() ![]() ![]() ![]() ![]() ![]() ![]() ![]() 雍正瓷器款識 縱觀有清一代,雍正帝無疑是最具藝術才情的皇帝,對于古代文人的品性追求,堪稱典范,文人士大夫式的精致生活,閑情逸致,都可從他的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在他的內心,極力追求自然清新的唯美境界。在藝術創作上,他追求文雅精細,有高妙而獨特的藝術品味。 清·雍正書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 ![]() ![]() ![]() ![]() ![]()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收藏首富 ![]() 乾隆帝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他在位期間清朝還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權力、金錢、地位都至上,作為業界大牛,乾隆收藏的奇珍異寶不計其數,有的是從祖父那里繼承下來的,有的是來自臣仆的貢獻,他畢其一生的搜集所得稱得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據了解,在全盛時期的清代宮廷收藏中,藏品約有10000件以上,其中晉唐宋元書畫2000件,明代書畫2000件。 ![]() 乾隆為《早春圖》題詩 在清宮收藏中,“三希堂”與“四美具”有著標志性的意義。“三希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旬《伯遠帖》最為乾隆所鐘愛,并以名之。“四美具”即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傳為宋李公麟的《瀟湘臥游圖》 《蜀川勝概圖》 《九歌圖》 。乾隆皇帝不僅重視收藏,還對宮中藏品進行了整理、登記,為后世收藏,文物保管做出貢獻。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是乾隆帝摯愛珍藏,并題跋多處,藏于養心殿西暖閣內,乾隆御書匾額“三希堂”,視為稀世珍寶。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 乾隆題寫:“神乎技矣” ![]() 乾隆題寫:“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 乾隆題寫:“天下無雙,古今鮮對。” ![]() ![]() ![]() ![]() ![]() ![]() ![]() ![]() ![]() ![]() 米芾《吳江舟中詩》 ![]()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乾隆爺與《富春山居圖》的故事說來也有趣兒。乾隆早聞名《富春山居圖》大名,可一直未見真顏。正巧從民間收來一副(實為《富春山居圖》贗品,現稱子明卷),他認為是真跡,大喜,連六下江南也不舍得離身。這位喜好題跋蓋印猶如收發室老大爺的皇帝在上面的御題、御跋、御記、御識多達五十五處,密密麻麻滿布山巔樹梢,把個畫卷弄得“滿目瘡痍,體無完膚”。后來實在無從下筆了,才戀戀不舍地題上“以后展玩亦不復題識矣”。而乾隆十一年(1747),實打實的真卷經沈周、董其昌、安歧等收藏后,流進清宮,乾隆見之也沒有“龍顏大悅”,反而認定其為了“贗品”,因禍得福,真跡逃過了被亂涂亂畫的命運。 ![]() 乾隆帝除了喜愛收藏書畫藝術品外,更熱衷于收藏鐘表。他收藏的鐘表不計其數、形態各異,只要是他看上的鐘表,都會不惜以重金求得。為了制出風格獨特、款式新穎的鐘表,他還親自在宮中指揮宮人制作。乾隆皇帝對鐘表的喜愛,將民間的鐘表收藏和制作推向了高潮。 ![]() 《乾隆古裝像軸》 乾隆也喜膽瓶,上面這張圖是宮廷御用畫師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古裝像軸》,畫中除了帥得掉渣的乾隆本尊,左案還擺著一件寶物,它就是宋官窯膽瓶,月白的官窯釉色搭配盛開的梅花,雅致的美感破紙而出。乾隆還給這瓶子作了首詩:“當年卲局號為官,輕用民間禁有干。今作市鄽私貨物,慨然鑒古發清嘆。”這寶物本流落民間,后來被發現選入宮中。它常放在書案之側,和皇帝朝昔相伴,這足見乾隆對這件民間淘來的寶貝的無限喜愛! 建水紫陶——普洱茶最‘愛’的壺 質地細膩,膚如凝脂。“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相較紫砂壺的真偽難辨,建水陶是不錯的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