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銅元,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兩廣總督李鴻章奏準在廣東鑄造銅元始,至宣統三年(1911年)清亡止,歷時十一年許,其中銅元不乏珍品。它們分別是:安徽方孔十文、江南甲辰二十文、吉林辛丑二十箇、奉天中花十文、四川光緒當三十、廣西光緒十文等六品,連同辛亥革命至民國年間鑄行的江西辛亥大漢、安徽九星十文、袁像大面型十文、哈爾濱兵艦壹分等四品,稱做銅元十珍。茲就淸末六種珍貴銅元,介紹如下: 1安徽方孔十文銅元 安徽方孔十文锎元紅銅質,幣面中央鑿一方孔,孔外鑄光緒元寶及珠圈, 上緣鑄安徽省造, 下緣鑄每元當制錢十文,左右兩側鑄滿文寶皖;背面方孔外為龍圖(立龍),上緣鑄英文紀地安徽, 下緣鑄英文紀值十 安撖方孔十文銅元 文,左右兩側各鑄一花星(梅花星)。 立龍,中國銅元中最常見的龍圖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狀而得名。根據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可分水龍,和旱龍,兩大類(孫仲匯等:<簡明錢幣辭典》第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安徽省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安慶銀元局內開鑄銅元。安徽方孔十文銅元,系安徽銅元中的初鑄品。又根據其存世稀少(約10枚左右)及制作精美的特點,當為試鑄樣幣,尚未發行。 2江南甲辰二十文銅元 江南甲辰二十文銅元黃銅質。正面中央鑄滿文寶寧,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江南省造及干支紀年甲辰,下緣鑄每元當制錢二十文;背面中間為龍圖(飛龍),外環鑄珠值二十文, 左右兩側各鑄一梅花星。 江南省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江南鑄造銀元局制錢總局西廠開鑄銅元。翌年,東 廠亦開始鑄造。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建中廠,增鑄銅元。次年七月,復于揚州設分局鼓鑄銅元。同時,就上海制造局內附鑄銅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并揚州、上海兩局,移機器至江寧(今南京市)另建一廠,第二年竣工,名為江寧戶部造幣廠,亦鑄銅元。上列各廠所鑄造的銅元,幣面上緣均鑄江南省造,因此很難準確斷定江南甲辰二十文為何 廠所鑄。不過,幣文有甲辰干支紀年,當鑄于光緒三十年(蘭年) 圈,緣鑄英文紀地江南,下緣鑄英文紀江南甲辰二十文銅元,據說存世僅見兩枚,1枚藏于上海博物館,另1枚為法國人鄔徳華先生攜往巴黎。 3吉林辛丑二十箇銅元 吉林辛丑二十箇銅元紅銅質,正面中央為一盆栽萬年青圖案,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吉林省造,下緣鑄制錢二十箇,左右兩側鑄干支紀年辛丑;背面中間為龍圖(坐龍滬,上緣鑄英文紀地吉林, 下緣鑄紀值文字,分別為阿拉伯數字20及英文貨幣單位文 (紀地紀值文字外均有裝飾性線框及花星), 左右兩側鑄滿文淸國, 吉林省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銀元局內開鑄銅元。此布紀年辛丑,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說明它是在正式鑄行銅元的前一年所鑄造,故當系試樣錢。 吉林辛丑二十箇銅元,據知只存世兩枚,其中1枚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另1枚為駱駿生先生所珍藏。 4奉天中花十文銅元 奉天中花十文銅元正面中央鑄一花星(六瓣星),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奉天省造,下緣鑄當制錢十文,左右兩側鑄滿文寶奉;背面中間為龍圖,上緣鑄英文紀地奉天省,下緣鑄英文紀值十文,左右兩側各鑄一花星(即長花星)。根據背面龍紋不同,可分立龍、坐龍兩種版別,均為紅銅質。 吉林辛丑二十筒銅元 意即大淸國。 奉天中花十文銅元 奉天省于光緒 二十九年(1903年) 建立造幣廠,鑄光緒元寶銅元。按奉天省所鑄的銅元, 均鑄有干支紀年已成定式,而中花銅元卻未鑄干支紀年文字,故可以理解為它是定式尚未形成之前的初期試鑄幣。 奉天中花十文 銅元,據說立龍版和坐龍版,傳世各為兩枚。前者由上海博物館與已故張璜先生分別藏有1枚;后者則為馬定祥先生和鄔德華先生(法國)各收藏1枚。 5四川光緒當三十銅元 四川光緒當三十銅元按背面龍圖不同,可分立龍版和飛龍版兩種。 (1)立龍版系紅銅或黃銅質。正面中央鑄一花星,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四川省造,下緣鑄當三十,左右兩側鑄滿文寶源;背面中間為龍圖(立龍),上緣鑄英文紀地四川,下緣鑄紀值文字,分別為阿拉伯數字 30及英文貨幣單位文,左右兩側各鑄一花星(即十字星)。 (2)飛龍版系紅銅或黃銅質。正面與立龍版同;背面中間鑄龍圖(即飛龍),外環珠圈一道,上緣鑄英文紀地 四川,下緣鑄紀值文字,分別為阿拉伯數字30及英文貨幣單位文,左右兩側各鑄一梅花星。 紀值十文,左右各鑄一梅花星。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西巡撫李經羲奏準在廣西籌建銅元局,但未及開機便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被裁并,歸人廣東造幣廠。傳世的廣西光緒十文銅元,并非廣西省所鑄,舊傳其為廣東造幣廠代鑄錢樣,待考。 廣西光緒十文銅元,傳世數量約5枚左右,流傳有緒的共4枚。其中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各收藏1枚; 鄔德華先生(法國)、漢南先生(德國) 各藏有1枚。 中國錢幣形制的巨大變革有兩次: 第一次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圓形方孔(好)半兩錢統一六國貨幣,對推動當時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第二次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兩廣總督李鴻章在廣東又把沿襲流通二千年來的方孔圓錢,改為沒有穿孔(滿穿)的機制銅元,作為一種具體措施是無可非議的,因為當時流通的錢幣,輕重參差,大小不等,一律改用機器制造的銅元,確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對當時的貨幣流通,也發生一些好的作用。但在長期看來,這種變革的價值是值得懷疑的。方孔錢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這種傳統完全沒有打破的必要。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其它新式銀銅幣的圖型也沒有什么可取。當時如果用機器鑄銀銅兩種或金銀銅三種方孔錢,也是完全符合要求的。為此,清末把方孔錢改為沒有方孔的銅元,就不一定是進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