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昨天文章的繼續。 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情況,若說懂得的道理,若說機靈與人情世故,到了一定年齡,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但是,如果回溯,到了中學階段,會發現有些人在學習方面差的簡直不可理喻,俗話說就是腦子不開竅,很簡單的東西,沒有一點兒機靈勁,榆木疙瘩一樣,笨的不可思議。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在我們認知能力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蒙昧期,也有一個覺醒期。路遙講,每個人最終都會覺醒,區別在于早晚不同。而這個覺醒的早晚,恰恰就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這話講的是人生,但從認知的角度來講,也有幾分道理。 覺醒太晚,許多機會失去了。當然,不是說晚覺醒就完全沒希望了。只是說,覺醒這事,總的來說,早比晚好。 開竅與覺醒是怎么發生的呢? 我們常說一個詞是恍然大悟。以前不明白的東西,突然就明白了。這就是悟。這種悟如果不僅僅是針對某個小事情,而是悟到了一個系列的事情。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就是開竅了。 我自己感觸比較深的開竅有這么幾次。 在學習方面。知道作文怎么寫,知道應用題怎么對付,知道學習有許多方法,比如英語方法的詞根記憶,邏輯記憶等。這是一次開竅。這發生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高三的時候,知道高考數學怎么對付,這是一次開竅。 這個開竅的特點是分析能力方面。上天給我們的大腦給一份最寶貴的禮物。這個禮物就是分析、推理、類比、聯想、找規律等能力。這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人人都有。但區別就是許多人從來都不知道主動去用。我發現自己有這些工具后,如獲至寶,我用這些工具不斷去進行學習方面的探索,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改善我的學習。 發現這些工具,并且能夠主動去用,充滿興趣去用。這是智力上的一場革命。是人的頭腦的第一次重大開竅。 許多人成年后機靈了,知道用這些了。可惜晚了。有些同學跟我開玩笑,我早知道這些,也考上北大了。其實真的是這樣,大家的智力都差不多,甚至她在勤奮和專注度上要超過我,但是,她沒有開竅,所以我效率就比她高得多,成績自然也就好許多。 第二次重大開竅,是我們開始有思想。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力。 前面那次開竅,我們主要處理的是一些簡單的事情。學習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實際的生活比學習復雜的多。這個階段,大部分人的思考能力太簡單,難以應對復雜的生活。所以這個階段是我們最容易犯錯誤的時候。學習方面犯錯誤,我們可以用橡皮擦掉,重新再來,生活方面犯錯誤,就是累累傷痕了。 所以這第二次開竅,也是越早越好。覺醒太晚,渾身都是傷。 怎么應對那些極為復雜的問題?就需要相應的復雜思考的能力。所以第二次開竅的根本,就是從簡單思考,進入到復雜思考。能夠撥云見日,認清楚這個復雜的世界的真相。并且依托這個真相,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心理結構。來應對來自這個復雜世界的問題。世界分為外在和內在。對我們自己的認識,也是這種認識的一部分。 我把這第二次開竅,稱為艱苦的第二次開竅。實際上我目前也還處在第二次開竅的進程中。小的開竅已經有很多了。幾乎每年都有一些小的開竅。從對自己的反思開始,然后是政治、教育、心理、文學、哲學、詩歌等領域的依次開竅。這些復雜的事物,每年打開一扇窗,變得通透起來。 我2009年,幾乎沒寫過關于哲學的文章,因為不懂。還處于蒙昧期。開竅之后,這方面的文章就多了起來。再如唐詩,我以前也想講,但感覺沒開竅,最近感覺開竅了,講起來很自如。 總的來說,人有兩次開竅。第一次是學習方面,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學習。這方面相對簡單。答案相對是固定的,主要想怎么記住,怎么用。這個領域的開竅,主要是對各個學科的學習的開竅。由一系列小開竅組成。 第二次是思想與社會生活方面。這方面相對復雜。與復雜對應的,是我們需要更為強大的認識能力,感受力,我們需要處理復雜問題的心理結構。這個領域的開竅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思想學問的,也有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 開竅是怎么發生的?這種能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不過第一次開竅,確實有一定的天賦作用。前面講過,分析、推理、類比、聯想、找規律等能力。這是老天賦予我們的能力。正常人都有這些能力。有些孩子,慧根比較強的,會無師自通的領悟到這些工具,并且自覺去用。 但是,大部分孩子,處于蒙昧的狀態,不能自覺去用這些工具。處于一種天賦被浪費的狀態。這個時候教育者的責任,就是點燃和喚起。讓孩子去發現這些工具,并自覺去使用。這就是西方教育現在的根本邏輯。這也是我們網校一直以來的根本邏輯。 我們要不斷的啟發孩子用這些工具,自己去用,自己去體驗那種發現的樂趣,去認識到有了這些工具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強大,學習是多么的有趣。 除了這些天賦的思維工具之外,認識復雜事物,還需要一些人造的工具。比如哲學的辯證法,就是這樣一種人造工具。幫助我們認識復雜事物。就我們網校來說呢,我們提出了底層代碼這個思維工具。這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較為復雜的文本。 實際上,各種理論,方法,都是工具。比如說唐詩解讀的言、象、意,就是這樣一種工具。我們依托這個工具,對復雜事物的認識會更加清晰一些。 但是,工具僅僅是工具。有一些東西是工具無法賦予我們的。比如對唐詩的理解,給你言、象、意這個工具又如何?給你底層代碼這個工具又如何?你真的能夠自如使用嗎? 所以,知道和悟到是兩回事。這些工具,自己悟到了才是自己的,只是知道是遠遠不夠的。 這個悟,恐怕是令教育者最頭疼的了。這是一個謎。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學生,講同樣的內容,有些人就能悟到,有些人就悟不到。 所以促成悟性的積累,是不能局限于課堂的。閱歷、知識、良好的思考習慣,都是重要的積累來源。 通過不斷的量變積累,最后恍然大悟,實現了開竅。這個過程是沒辦法量化的,所以歷來不被教育者所重視。所謂量化,就是直接能看得到的成果。比如參加了一個學期的培訓,就能夠提20分左右。或者背東西,參加這個輔導班,可以讓你背下1000個單詞,100首詩等等。這些教育很低端,但非常流行。原因在此。 沒辦法量化的東西,容易走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被忽悠。講的天花亂墜。最后也不知道有沒有用。第二個極端就是徹底不講。只抓量化的東西。 所以大家看我講的這么熱火朝天,也要謹防被忽悠。因為這東西沒法量化。我無法告訴你,按我這套做了,就一定能開竅。沒有的事情。開竅太復雜。 但是,因為我知道這東西太重要。所以,即便是沒法量化,我也要講。我們一直在摸索前行。我沒有數據,但我有感覺,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是更加有靈氣的狀態。不過靈氣是什么?也是摸不著,看不到的東西,搞不好也是忽悠。因為這些沒法量化的東西容易被忽悠。所以騙子也多,騙子一多,大家都不信了。于是全民都搞量化教育了。 對此,我的態度是這樣的。這些非量化的內容,我們還要繼續搞。我們按教育規律來,即便暫時看不到開竅這樣的成果,也要有所堅持。此外,家長自身要提高辨別能力,能夠區分什么是真知灼見,什么是騙子忽悠。教育者無需證明自己,最好的證明,就是家長的分辨力。 那些量化的東西,我們也要搞。本身這些與思維和開竅這些并不對立。我們都要抓,相信我們都能搞好。我們的英語課下步就要做這個事情。量化,讓效果直接就能看到。 蕭愚 2016-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