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孫子兵法《孫子兵法》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始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 《作戰篇》主要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 《謀攻篇》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軍形篇》、《兵勢篇》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后以多勝少。 《軍爭篇》講的是如何" 《火攻篇》講的是以火助攻。 《用間篇》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孫臏兵法《孫臏兵法》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兵書,也是《孫子兵法》后"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孫臏 吳子
吳起繼承了孫武的"敵眾我寡、敵拒險堅守、敵斷我后路、四面受敵及敵突然進犯等情況下的應急戰法和勝敵的策略。 《治兵》《論將》和《勵士》3篇主要闡述了他的治軍思想。他認為,軍隊能否打勝仗,不完全取決于數量上的優勢,重要的是依靠軍隊的質量。質量高的標準是:要有能干的將領,要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兵士;要有統一的號令;要有嚴明的賞罰。他重視將帥的作用,尤其是重視將帥的謀略,強調好的將帥應有優良的品質和作風。重視士卒的訓練,提高實際作戰能力。強調賞功以勵士兵。 六韜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殘本、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竹簡殘本、敦煌遺書殘本、《群書治要》摘要本、《四庫全書》本、《續古逸叢書》影宋《武經七書》本、1935年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丁氏八千卷樓藏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影印本。 今本《六韜》共分六卷。文韜--論治國用人的韜略;武韜--講用兵的韜略;龍韜--論軍事組織;虎韜--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豹韜--論戰術;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尉繚子
第一種意見:《尉繚子》是一部偽書。雖然《武經七書》,歸入兵家。所以后人多誤認《尉繚子》為兵家之書。 《尉繚子》反對迷信鬼神,主張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它對政治、經濟和軍事關系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在戰略、戰術上,它主張不打無把握之仗,反對消極防御,主張使用權謀,爭取主動,明察敵情,集中兵力,出敵不意,出奇制勝。這些觀點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值得參考的價值。 《尉繚子》是戰國晚期論述軍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經七書》本最早。《漢書·藝文志》雜家收錄了《尉繚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書治要》中節錄了《尉繚子》四篇。1972年,山東臨沂的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也有和《尉繚子》相符的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對研究戰國時代的軍法頗有幫助,所以有人把此書作為兵書來看待研究。
司馬法《司馬法》是我國古代重要兵書之一。司馬法的作者:據相關資料記載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司 《司馬法》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僅殘存五篇。但就在這殘存的五篇中,也還記載著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古代作戰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司馬法》論述的范圍極為廣泛,基本涉及了軍事的各個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與治兵的原則,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師禮儀、兵器、徽章、賞罰、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還有很豐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視戰爭中精神、物質力量之間的轉化和輕與重辨證關系的統一。對于人的因素、士氣的作用非常重視 太白陰經全名《神機制敵太白陰經》。中國古人認為太白星主殺伐,因此多用來比喻軍事,《太白陰 李筌,身世不詳,唯《集仙傳》稱其仕至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又《神仙感遇傳》云,筌有將略,作《太白陰符》10卷,入山訪道,不知所終。《太白陰符》當即此書。此書分人謀、雜儀、戰具、預備、陣圖、祭文、捷書、藥方、雜占、遁甲、雜式等篇。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國有富強,內外兼修,可謂持平之論,與一般兵書以權謀相尚者迥異。杜佑《通典》"兵類"取通論二家,一為李靖《兵法》,一即此經。可見其為時人所重。傳世版本主要有《墨海金壺》據影宋抄本、《守山閣叢書》據舊鈔殘本輯補,皆為10卷。 此書內容豐富,李荃在進書表中稱:"人謀、籌策、攻城、器械、屯田、戰馬、營壘、陣圖、囊括無遺,秋毫畢錄。其陰陽天道,風云向背,雖遠人事,亦存而不忘。",后人非常重視 目錄 〔卷一〕〔人謀上〕 〈天無陰陽〉〈地無險阻〉〈人無勇怯〉〈主有道德〉〈國有富強〉〈賢有遇時〉〈將有智謀〉〈術有陰謀〉〈數有探心〉〈政有誅強〉 〔卷二〕〔人謀下〕 〈善師〉〈貴和〉〈廟勝〉〈沉謀〉〈子卒〉〈選士〉〈勵士〉〈刑賞〉〈地勢〉〈兵形〉〈作戰〉〈攻守〉〈行人〉〈監才〉 〔卷三〕〔雜儀〕 〈授鉞〉〈部署〉〈將軍〉〈陣將〉〈隊將〉〈馬將〉〈監人〉〈相馬〉〈誓眾軍令〉〈闕塞四夷〉 〔卷四〕〔戰具〕 〈攻城具〉〈守城具〉〈水攻具〉〈火攻具〉〈濟水具〉〈水戰具〉〈器械〉〈軍裝〉 〔卷五〕〔預備〕 〈筑城〉〈鑿濠〉〈弩臺〉〈烽燧臺〉〈馬鋪土河〉〈游奕地聽〉〈報平安〉〈嚴警鼓角〉〈定鋪〉〈夜號更刻〉〈鄉導〉〈井泉〉〈迷途〉〈搜山燒草〉〈前茅后殿〉〈釁鼓〉〈屯田〉〈人糧馬料〉〈軍資〉〈宴設音樂〉 〔卷六〕〔陣圖〕 〈風后握奇壘〉〈風后握奇外壘〉〈太白營圖〉〈偃月營圖〉〈陰陽隊圖〉〈教旗〉〈草教圖〉〈教弩圖〉〈合而為一陣圖〉〈離而為八陣圖〉 〔卷七〕〔祭文、捷書、藥方〕 〈禡牙文〉〈禡馬文〉〈祭蚩尤文〉〈祭名山大川文〉〈祭風伯雨師文〉〈祭毗沙門天王文〉〈露布〉〈治人藥方〉〈治馬藥方〉 〔卷八〕〔雜占〕 〈占日〉〈占月〉〈占五星〉〈占流星〉〈占客星〉〈占妖星〉〈占云氣〉〈分野占〉〈風角〉〈五音占風〉〈鳥情占〉 〔卷九〕〔遁甲〕 〔卷十〕〔雜式〕 〈元女式〉〈察情勝敗〉〈主客向背〉〈推神煞門戶〉〈龜卜〉〈山岡營壘〉 虎鈐經北宋吳郡(今蘇州市)人許洞所著,許洞是太子洗馬許仲容之子,科學家沈括的二舅。擅長武術,精于兵學,而且文才也很好。但一生未受重用。全書共有20卷120篇。 紀效新書《紀效新書》是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他在《自序)中說: 《紀效新書》原本十八卷,卷首一卷。具體篇目如下:卷首包括"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新任臺金嚴請任事公移"、"紀效或問"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陣令篇第三、諭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較篇第六、行營篇第七、操練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長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經篇第十四、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 練兵實紀《練兵實紀》 是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撰寫。此書正集9卷,附雜集6卷。它和《紀效新書》稱為 《練兵實紀》內容廣泛,涉及兵員選拔、部伍編制、旗幟金鼓、武器裝備、將帥修養、軍禮軍法、車步騎兵的編成保結及其同訓練等建軍、訓練和作戰的各個方面。正文一至四卷側重單兵訓練;五至八卷和"雜集"的《軍器解》、《車步騎營陣解》講營陣訓練;正文第九卷和"雜集"中的《儲練通論(上下篇)》、《將官到任寶鑒》和《登壇口授》等篇記述了將帥的選拔培養、應具備的條件等。 《練兵實紀》寫于《紀效新書》之后,起筆于1568年,成橛?571年。它既注意吸收南方練兵的經驗,又結合北方練兵的實際,其練兵思想在《紀效新書》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練兵實紀》,清代常州麟玉山房刊本刻成《練兵紀實》。《明史·戚繼光傳》記作《練兵事實》,顯系筆誤。中華書局點校本據《明史·藝文志》、《千頃堂書目》、《四庫全書總目》校為《練兵紀實》欠妥,因上述書目作《練兵實紀》,應校為《練兵實紀》為是。 |
|
來自: 公司總裁 > 《文件/知識/兵法/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