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津輕海峽
日本 本州島與北海道島之間、溝通日本海與太平洋的水道。蘇聯 太平洋艦隊東出太平洋的通道。東西長100多公里,寬20~50公里。一般水深200米,最深449米。峽底地形復雜,多海盆和海谷。年平均氣溫約9℃。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春夏多東南風,冬季多西風和風暴。對馬暖流從西向東流經海峽,流速2~4節,在尻屋崎以東海面與千島寒流相匯。 表層水溫夏季20℃,冬季7℃,為日本北部唯一不凍海峽。日潮潮差較小,自西而東大潮升0.6~1.3米,小潮升0.5~0.7米。沿岸大部為丘陵地,岸線曲折,多岬角和港灣。峽口兩岸設有偵測監視網。南岸有大湊軍港和青森港;北岸有函館港。函館港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基地隊駐地。兩岸交通主要靠龍飛崎與白神岬間的輪渡。從1971年起,日本在此修筑青函海底鐵路隧道,南起青森今別町,北至函館知內町,全長53.85公里,海底部分長23.3公里,隧道高9米,寬11米,頂部至水面垂直距離 240米,為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1985年3月10日主隧道開通。 通車后將使本州與北海道連為一體,對提高日本南北交通運輸能力,增強日本北部國防有重要意義。
海峽東西走向,長約130公里,南北寬18~75公里。海峽中間開闊、兩端狹窄,東端寬約20多公里,西端寬只有18公里。海峽地形崎嶇不平,東深西淺,西部最淺處133米,東部最深處449米。中央水道一般水深200米,最深處521米。海峽橫向海底也是高低懸殊,如從龍飛崎到白神岬間,延伸著兩個突起部分,其間為深度280米、350米、450米的3個海底洼地。日本海同太平洋間海水通過海峽進行交換。日本海中暖流匯集于津輕海峽然后流出。從海峽流出的海流同來自白令海的寒流在外海相遇,使海峽附近不僅有從海中深處帶至表層的營養鹽類,而且有來自熱帶性和寒帶性的浮游生物,為重要的漁業基地。津輕海峽的復雜地形造成了洶涌波濤,嚴重影響日本兩個最大島嶼間的交通運輸。日本自1971年開始修建穿過津輕海峽的青函隧道工程,隧道全長53.85千米,海底部分23.3千米。這一宏偉、艱巨工程于1982年竣工,成為本州和北海道聯為一體的運輸動脈。青函隧道(Aomori Hakodate Tunnel)連接著日本本州的青森和北海道函館。海峽全年不封凍,是日本海北部唯一不凍的海峽。北海道的函館及本州的青森是海峽內的主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