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大軸心國之一,而在二戰的中國戰場上日本軍隊更是對中國人民犯下令人發指的滔天罪行。裕仁天皇、東條英機等人在戰爭中鼓勵士兵剖腹自殺,戰敗后,天皇自己倒還活得好好的。 日本天皇是二戰中最神秘的角色。 裕仁(1901—1989),日本昭和天皇。1916年立為太子,1921年因其父患病開始攝政。在位期間,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擴大為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發動了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 (手持旭日旗的裕仁天皇) 1946年公布“否定天皇神格化”詔書,天皇由“神”變人,取消了“祭政一致”的皇制制度。根據1947年實施的《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由國家元首變為日本國象征,不再以最高統治者身份“裁決國事”,只行使“有國國事行為,并無關于國政的權能”。 1971年訪問歐洲。1985年訪問美國。中日復交前,表示要改善日本同中國的關系,1972年復交后,每年都電賀中國國慶。1978年以后中國領導人訪問日本時,他都親自會見,并進行友好談話。 二戰時,他是日本的精神領袖,是全大和民族的信仰,在法律上無實權,實際上擁有無上的權力,他高高在上,遠離俗世,深居皇宮之中,卻影響著日本整個社會。這種二元性構成了天皇的神秘本質。軍國主義者認為自己是為天皇效忠,而和平分子也可以說天皇一直是個和平主義者,只是被軍部和好戰分子迷惑了。 (裕仁天皇) 我們無法說天皇是罪魁禍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這種孕育于畸型社會制度的天皇制是促成日本法西斯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后,天皇不但獲得統治權,而且被高度神化!那些軍國主義分子叫囂著“為天皇而戰”!他們剖腹前叫喊的是“天皇陛下萬歲!”你說天皇有沒有責任? 美軍占領日本后,立即下達逮捕令,在這100多人的逮捕名單中居然沒有戰爭的罪魁禍首——裕仁天皇! 那么為什么日本許多戰犯被送上了國際軍事法庭接受世界的審判,而作為當時日本最高統治者的天皇沒有對戰爭罪行負責? (日本天皇宣讀《終戰詔書》)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終戰詔書》的播出向日本民眾乃至世界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投降后,日本國內部分民眾、一些受害國、國際仲裁機構乃至裕仁本人都認為天皇對戰爭應負起責任。日本國內一些進步群眾團體的領袖以及部分深受戰爭創傷的同盟國呼吁:裕仁作為戰爭期間的國家元首是發動戰爭的元兇,理應作為頭號戰犯接受國際法庭的審判與懲罰;并再三提出應廢除日本天皇制,改變日本現存的政治體制。 甚至裕仁本人也感到理虧,難以面對憤怒的世人,他覺得應理所當然地負起戰爭的所有責任。 于是,一個歷史性的會面便決定了裕仁天皇的命運,世界歷史也添上了幾許神秘的色彩。1945年9月27日上午9時,裕仁頭戴大禮帽,身穿燕尾服,親自正式地晉見了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當時這位聲名顯赫的將軍是盟軍駐日本占領軍的最高官員。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在這次具有特殊意義的會見中,裕仁表現得體、態度坦然,勇敢地承認“對于日本政府的每一個政治決定和軍事行動……我是惟一的責任者”。也正因如此,裕仁天皇給麥克阿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若干年后這位上將回憶起裕仁時曾說:“在當時,我感到我面對著日本第一個當之無愧的有素養的人。” 麥克阿瑟事實上是親日派,他一直反對廢除日本的天皇制,并羅列了很多理由。比如說,他認為如果天皇制被廢除,日本民眾將與美軍血戰到底,到時候美軍得多犧牲100萬。最后,美國國會通過了保留天皇制的決議。 不過麥克阿瑟還是忍不住地問裕仁:“你為何沒有剖腹?”原話不一定是這樣,但大概意思是這樣。裕仁幾乎是有所準備地說:“御前會議上,當時我覺得反對戰爭也不起作用,所以只能保持沉默!”他意思是他當不了內閣的家,盡管想阻止戰爭,可惜無能為力!麥克阿瑟不說話了。 在通盤考慮美國國家利益和盟軍面臨的形勢后,麥克阿瑟在向總統杜魯門的匯報中聲稱,“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為戰犯逮捕”。因為基于長久以來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及對日本民眾的影響,保留天皇有利于幫助盟國占領控制日本。 根據麥克阿瑟的建議,并考慮到政治上的需要,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員以表決的形式作出了裁決:凡涉及到日本天皇的各類起訴,均不予受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基于國家利益及全球戰略的考慮而給日本天皇的一塊“免死牌”。 第二年4月3日,遠東委員會決定對天皇不予起訴。與華盛頓相呼應的遠東審判日本辯護團一致通過決議:“不追究天皇及皇室。” 歷史就這樣給我們開了個玩笑,當東條英機等7名日本甲級戰犯接受絞刑之時,戰爭中日本的最高領袖裕仁天皇卻安然無恙,這是歷史的錯誤還是天意? (東條英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