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脈象與臨床意義(脈象,脈搏,細脈,病證,伏脈,虛勞,脈搏次數(shù))常脈象與臨床意義(脈象,脈搏,細脈,病證,伏脈,虛勞,脈搏次數(shù))脈象 脈搏 細脈 病證 伏脈 虛勞 脈搏次數(shù) 四至
常脈象與臨床意義: 在祖國醫(yī)學有關(guān)脈學的專著中所記載的病脈有28種,然而根據(jù)脈位、脈率、脈力、脈形、脈流的流利度及節(jié)律等劃分的脈象往往是混合構(gòu)成,有些病脈是兩個以上單一脈復合組成的脈。現(xiàn)將臨床常見的14種脈象及其臨床意義分述如下: (1)浮脈 脈搏呈現(xiàn)部位淺。輕取即得,重按反覺稍減。此脈多屬外感表證,表明病位在表,浮緊為表寒,浮數(shù)為表熱,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常見于傷風、感冒及多種傳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體虛或陰虛陽無所依,浮陽外越而呈現(xiàn)浮而無力的虛脈。 (2)沉脈(附伏脈) 脈搏顯現(xiàn)部位深。輕取不顯,重按始得。此脈主里證,沉而有力為里實,沉而無力為里虛,沉遲為里寒,沉數(shù)為里熱,沉澀為氣滯血瘀,常見于水腫、腹痛,久病及多種虛弱性疾病。 伏脈:比沉脈顯現(xiàn)部位更深,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為邪氣內(nèi)閉或劇烈疼痛或厥證。 (3)遲脈 脈搏次數(shù)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鐘脈搏少于60次),主寒證,遲而有力為冷積(陽虛陰盛),遲而無力為虛寒證,常見于心氣虛弱等病證。 (4)數(shù)脈(附疾脈) 脈搏次數(shù)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鐘脈搏多于90次)。主熱證,浮數(shù)為表熱,沉數(shù)為里熱,洪數(shù)為實熱,細數(shù)為虛熱,弦數(shù)多為肝火旺,常見于熱性病或甲狀腺機能亢進,數(shù)而無力也可見于氣虛證。 疾脈:一息七、八至(每分鐘120次左右),多屬陽氣極盛,陰氣欲竭,或元氣將脫的重證。 (5)滑脈 脈來流利圓滑,如盤滾珠,多屬邪盛,痰食內(nèi)滯。氣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時可見此脈,婦女妊娠時多見此脈,病脈則多見于痰飲、食滯、瘀血、實熱,如各種炎癥,消化不良,實證閉經(jīng)、惡性腫瘤等。 (6)澀脈 脈來澀滯不暢,如刀刮竹,多屬精虧、血少、氣滯、血瘀,常見于貧血、失血、產(chǎn)后及血瘀等疾患。 (7)弦脈 脈挺直而長,如按弓弦,有勁有彈力,脈管的硬度大。主氣郁,肝膽病證及痛證。常見于外感少陽證,肝病,膽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及各種疼痛病證。 (8)緊脈 脈來繃急,應指有力,如繩索絞轉(zhuǎn),脈的張力大,脈跳有力。主寒證,痛證及宿食。見于外感風寒、劇痛等。 (9)緩脈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強不弱,脈來和緩,脈的硬度、張力適中,是有胃氣的正常脈象,見于健康人。病脈則見于氣機為濕所困之濕證,或病后復元。 (10)洪脈(附大脈) 脈形洪大,脈來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脈形寬,波動大。主熱證,陽熱亢盛。常見于高熱病人。 大脈:脈形大而無來盛去衰之勢,多是病勢進展之象,所謂大則病進(大而有力),也主正虛(大而無力)。 (11)細脈(小脈) 脈形細如線,脈形窄,波動小。主虛證(氣虛血少)。常見于諸虛勞損,慢性病患者。 小脈也即細脈,主病與細脈同。 (12)促脈 脈來急數(shù),時而一止,止無定數(shù),即脈搏快有不規(guī)則的間歇。為陽盛熱實,或氣血痰食停滯,見于氣血痰食瘀滯,腫痛,諸實熱證。脈細促而無力,多為虛脫之象。 (13)結(jié)脈 脈來緩慢,時見一止,止無定數(shù),即脈搏慢而不規(guī)則的間歇,為陰盛寒積或氣血瘀滯,見于氣滯血瘀,痰結(jié)食積,癥積、疝痛等。結(jié)而無力為氣血虛衰,見于虛勞久病及各類心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 (14)代脈 脈來歇止,止有定數(shù),不能自還,良久復動,即有規(guī)律的間歇,脈搏動到一定至數(shù)歇止一次,歇止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之征象,可見于心律失常的二聯(lián)律,三聯(lián)律等。 相關(guān)熱詞:脈象 脈搏 細脈 病證 伏脈 虛勞 脈搏次數(shù) 四至 ..........相關(guān)文章常脈象與臨床意義(脈象,脈搏,細脈,病證,伏脈,虛勞,脈搏次數(shù))
上一篇:中醫(yī)問診常見癥狀鑒別之咳嗽(癥狀,問診,中醫(yī),肺氣,外感,苔薄黃,神疲乏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