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作文,兒童啟蒙寫作新視界 課標在低段明確提出“對寫話有興趣”。基于此,我嘗試在低年級開展“圖畫作文”的實踐研究。圖畫作文,不等同于我們常說的“看圖寫話”。看圖寫話,主動權在教師手上,學生只是被動學習。但“圖畫作文”的范圍就非常地寬泛,記錄生活中的畫面,或真實場景,摘錄或剪貼報刊書籍的圖文資料,又或是學生信手涂鴉的圖畫與文字,都屬于此范圍。 剛剛接手一年級,我發現,學生特別喜歡畫畫。課間時畫,午休時畫,放學后還在畫……他們用畫筆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小學生對圖畫、動畫等直觀的形式有著強烈的興趣,我抓住學生對繪畫感興趣這一契機,順勢培養他們的寫話興趣。在孩子們畫得熱火朝天之際,我適時提出要求:孩子們,你們都是畫畫高手,不過,老師經常看不懂你們畫的是什么?你們能不能給你們的圖畫配上文字,這樣大家就能明白你畫了什么,也會更喜歡你的畫。 學生一聽,興致來了,一個個拿出自己的畫,在旁邊信手寫起來。不會寫的字,有時候會問同學、老師或家長,有時候會用拼音。就這樣,“圖畫作文”的雛形新鮮出爐,孩子們用絢麗的色彩,稚嫩的文字,記錄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蠶寶寶從出生到長大,從小小的身體,到大口大口地吃桑葉,孩子們用好奇的眼睛觀察著這些小小的生命,為它們的成長激動不已,為它們的中途夭折傷心落淚,為它們的破繭而出歡呼雀躍。一顆種子是怎樣發芽,又怎樣長出第一片葉子,甚至開出了美麗的花朵。這些生命的歷程,都在孩子們的圖畫作文里一次又一次地呈現,豐富著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滋養著孩子們的生命成長。隨著一幅幅作品誕生,孩子們更愛觀察生活,更關注身邊的世界,更珍惜大自然里每一個生命的存在。圖畫作文,不僅是語文的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 沒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僅僅是興趣,又如何能讓學生持久喜歡并熱愛“圖畫作文”?為此,我把“圖畫作文”與日常生活、學習緊密相連。凡是有生活,就有圖畫作文;凡是有情緒,就有圖畫作文;凡是有活動,必有圖畫作文。那么,“圖畫作文”是如何滲透進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的呢? (一)豐富的畫寫內容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充分引導孩子把自己在學校參加的活動,用圖畫作文記錄下來。比如說:運動會、讀書節、才藝匯演等。 隨著物質生活的充裕,孩子們每逢節假日基本會外出游玩,這也給寫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因此,我抓住節日的契機,放假前布置學生完成相關的圖畫作文。比如說:開心過春節、“五一”去哪兒?快樂的“六一”等。孩子們把沿途的風景畫下來,再配上游玩時發生的趣事,一篇篇帶著濃郁的節日氣氛的圖畫作文就出爐了。 對教材內容的二度開發,也是學生圖畫作文的來源之一。比如學習了詩歌《假如》,先讓學生說說,假如自己也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會畫些什么神奇的東西。再把想象的內容畫下來,并配上文字。最初,學生的思維總圍繞著人來說,思維比較局限。教師再加以引導:除了人,我們還可以幫助動物、植物、大自然里的萬事萬物,甚至是你喜歡的卡通片里的人物。經過引導,孩子們的思路拓寬了,有的說: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天上的星星畫上一個面具,這樣它就不會因為吸了污染的空氣而咳嗽。有的說: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熊貓畫上足夠的竹子,這樣它就不會餓肚子。 圖畫作文的教學還可以與課內的口語交際、說話寫話等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指導學生先說后寫,并配上直觀形象的圖畫。比如,教材中的口語交際要求學生了解“奇妙的動物世界?”并與同學交流,根據這一教學內容,我先讓學生收集動物的圖片和資料,了解動物的外形及生活習性等相關特點,學生根據資料設計圖畫作文的板塊,圖文結合,既加強鞏固了課本知識,又拓展了課外知識,還訓練了語言表達,一舉多得。 (二)活潑的畫寫形式 1.看圖說寫 看圖說寫的圖片來源,可以是學生自己收集來的,也可以由老師提供。圖片的選擇,以接近學生生活、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場景、故事為主。重在激發興趣,進行說寫訓練。因為圖片中的人物和場景是學生所熟悉、所喜愛的,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想象豐富,表達大膽,所以學生筆下的植物、動物有了生命的靈動。他們自由地看,自由地想,自由地說,愉快地寫,充分發掘出自己潛在的創作潛力。 2.剪貼說寫 這是一種手腦并用的創造性寫話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通過剪剪貼貼組合成新的“圖畫”,完成后,讓學生介紹成圖過程和圖中事物之間發生的有趣故事。剪貼說寫給了學生無限的創意空間,學生在創作圖畫的同時發揮想象,創編故事,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 3.聯想續編 續編圖畫故事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先展現一幅留有懸念的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補上事情的懸念部分,再讓學生將故事的內容寫下來。另一種是挖空連環畫,使其殘缺,讓學生根據其他圖畫的內容來猜想、推斷被挖空的圖中應有的人物和場景,并續編故事。 4.自編連環畫 學生非常喜歡看連環畫。可以讓他們學習這種表現手法,編寫“連續劇”。先選定自己喜歡的人物,再設計人物之間會發生的故事情節,把一個個場景串聯起來,圖文結合,就成了一個個趣意盎然的連環畫故事。 (三)多樣的激勵手段 每次孩子們把作品交上來,我都會初看一遍,然后把作品分類:最佳繪畫獎、最佳書寫獎、最佳構圖獎、最佳語言獎等等。然后拍成照片,在投影上與大家一起欣賞品評。每個同學都可以得到獎勵。哪怕是做得不太好的同學,我也會用放大鏡在他的作品中尋找閃光點:一個用得比較準確的詞語,一個比較通順的句子,又或是書寫上的進步,我都會竭盡所能地表揚與鼓勵,從而激發每一個孩子的創作興趣。 孩子們的作品越來越來豐富,圖畫精美,語言鮮活生動,富有情趣。我把每次的作品收集起來,根據內容編成了圖畫作文作品系列。有“多彩的節日”、“神奇的大自然”、“我的觀察日記”等。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編成了一本本“圖畫書”,創作的的興趣更濃厚了。 展示,是激發興趣的又一舉措。我把孩子們的圖畫作文拍照展示。各種形式的展示,隨時隨地的展示,孩子們得到了來自各方的鼓勵與肯定,他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感與自信心,圖畫作文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讓兒童寫好作文,這點不管對應試教育還是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很關鍵。讓孩子們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表達,無非是期望能激發其寫作興趣,在畫畫寫寫,剪剪貼貼的過程中,自然無痕地開啟寫作之旅。從這個意義上說,畫圖作文,具有寫作啟蒙的作用。 1.降低兒童對習作的畏懼感 如何在兒童寫作的起始階段,降低兒童對習作的畏懼感?關鍵是要打開孩子們的“生活之眼”。寫作文,不是在屋子里憋出來的,而是要到實際生活中去觀察、去體驗。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有些時候,教師刻意讓孩子們觀察,而這種以寫作為目的的觀察,可能只是任務驅動式的走馬觀花,常常忽略了事物的特別之處,寫出來的作文只是條條綱綱,缺少要點與細節。而圖畫作文本身就需要孩子們通過直觀的圖畫,展現自己對生活的體驗與觀察,當有了直觀的形象,再用文字來進行表達就容易多了。顯然,繪畫在生活觀察與文字表達中間架起一座橋梁,畫寫結合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兒童寫作的難度。 2.為第二學段習作奠定基礎 三年級,孩子們開始真正面對單元習作,孩子們的畫寫能力,如何轉變為他們在寫作方面的優勢呢!經過反復思考,我把圖畫作文與習作素材收集相結合,做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以人教版三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課余生活》為例,我先讓學生拍照或手繪自己的課余生活,接著讓孩子們圖文結合,制作表格,記錄自己一周的課余生活及感受。因為有了觀察與記錄,孩子們的第一次單元習作顯得得心應手。圖畫作文有效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降低了學生習作的難度。 3.激活每個兒童的創意天賦 作為最直觀的外在形式,圖形、色彩的感染與表達力對孩子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孩子們對某些事物的喜好恰恰可以帶動他們實際參與的熱情。他們在圖畫作文中展開無限想象,編創他們喜歡的故事。比如去動物園游玩,當孩子坐上彩色石凳小豬的時候,他們會編一個“可愛小豬飛行記”的故事;當孩子看見那些安靜的羊駝時,他們會編一個“騎著羊駝去游園”的故事。實際上,圖畫作文的創作來源就在每一處生活的細節中。當有同學轉學了,孩子們‘畫’封信來表達思念。這是一封多么美麗的圖畫信啊!信上有寬敞的教室,漂亮的操場,同學們在教室里學習,在操場上跳繩……每個同學寫上一句想念的話語,圖畫作文巧妙地融合進孩子們童真的世界,激活了每個孩子的創意天賦。 “圖畫作文”作為一種特別的表達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人興趣與愛好,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使學生在快樂、輕松的積極狀態下盡情地畫,自由地寫,真實地記錄生活,表達情感。孩子們在這種主動的創作過程中,培養寫話與繪畫雙重能力,對全面提升低年級兒童的語文綜合素養,尤其對啟蒙寫作,有積極的意義。 (本文發表于《小學教學設計》(語文)2016.1) 本文轉自公眾號“中小學寫作教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