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區原理 1、主分區表(64byte):記錄分區的起始與結束柱面、主分區個數。主分區大小有限,不能超過四個主分區 2、擴展分區:將一個主分區更改成擴展分區,擴展分區支持無限個分區(邏輯分區),邏輯分區的信息寫在擴展分區表中。 二、格式化原理 也就是創建不同的文件系統,供數據的存儲與讀取。 常用的linux分區工具:fdisk,sfdisk,diskdruid 分區步驟: 1、首先將硬盤分成主分區和擴展分區兩部分 2、然后將擴展分區劃分為若干個邏輯分區 1.主分區 主分區是一個比較單純的分區,通常位于硬盤的最前面一塊區域中, 在DOS和Windows操作系統中構成邏輯C盤。在主分區中,一般存放有 操作系統的引導文件,通過這些文件的引導可以進入不同的操作系統。 2.擴展分區 因為操作系統只為硬盤分區表保留了64個字節的存儲空間,而每個 分區的參數占據16個字節,所以硬盤分區表中共可存儲4個分區的 數據。通俗說系統最多只允許4個(如C盤、D盤)的邏輯磁盤。在 實際應用上,4個邏輯磁盤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所以為了建立更多 的邏輯磁盤,系統引入了擴展分區的概念。 所謂擴展分區,嚴格地講它并不是一個實際意義的分區,而是一個 指向下一個分區的指針,這種指針結構形成了一個單向連表。所以 擴展分區的設計原理可理解為,在主引導扇區中除了主分區外,僅 需要存儲一個被稱為擴展分區的分區數據,通過這個擴展分區的數 據可以找到下一個分區(即下一個邏輯磁盤)的起始位置,以此起 始位置類推可以找到所有的分區。那么,無論系統中建立多少個邏 輯磁盤,在主引導扇區中通過一個擴展分區的參數就可以逐個找到 每一個邏輯磁盤。 根據擴展分區中所建立的邏輯磁盤的數量,將相應產生相同數量的 分區數據。例如,假設一個物理磁盤的擴展分區中建立了5個邏輯磁 盤,則在主引導扇區中存儲的分區表中可以找到第一個邏輯磁盤的 起始分區地址;而在第一個邏輯磁盤的起始物理地址中將存儲兩項 分區數據,第一項是當前邏輯磁盤的分區數據,另一項是指向下一 個邏輯磁盤的起始分區地址。也就是說,每一個邏輯磁盤實際上均 有一個分區引導扇區,該分區引導扇區存儲當前分區和下一個分區 的物理地址。若分區引導扇區中僅存有當前分區的物理地址,沒有 下一個分區地址,則表示當前分區是最后一個邏輯磁盤。 3.邏輯分區 如上所述,邏輯分區也稱為邏輯磁盤,是使從擴展分區中劃分出來的。 擴展分區不能直接使用,要將其分成一個或多個邏輯驅動的區域,即 邏輯分區,才能被操作系統識別和使用。 理論上來說,邏輯分區可以有無限多個,但是受操作系統的限制,一 般最多只允許建立23個邏輯分區,即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其盤符將從D到Z。 4.分區后單硬盤盤符的分配 當計算機中只配置一個硬盤時,一般情況下,操作系統分配給驅動器盤符 的規定如下:不管機器上是否有軟盤驅動器存在,“A”和“B”固定分配給軟 盤驅動器使用,而 “C”分配給主分區,以后按順序分配給邏輯分區(可以 依次給出D、E、F……直到Z),最后分配光驅。 5.建立分區 建立分區的順序:第一步 建立主分區、第二步 建立擴展分區、第三步 分成一個或幾個邏輯分區。 硬盤分區是先分為主分區和擴展分區,再將擴展分區又分成多個邏輯分區。 6.設置活動分區 當硬盤上同時建有主分區和擴展分區時,必須將主分區激活,否則硬盤就會 無法引導系統。設置是微機啟動時由哪個區啟動,如不設置活動分區微機是 無法啟動的,所以我們要在Fdisk主界面選2“Set active partition”, 7.分區的規劃 在建立分區以前,應先規劃好分區的數量、每個分區占有的容量、分區使用 的文件系統等。分區的數量和基本分區所占有的容量主要取決于使用者的習 慣,有些人喜歡將整個硬盤規劃成單一分區,有些人則喜歡分割成兩個分區 ,一個儲存操作系統文件,另一個儲存應用程序文件;或者一個儲存操作系 統和應用程序文件,另一個儲存個人和備份的資料。至于分區所使用的文件 系統,則取決于要安裝的操作系統 8. Fdisk對硬盤進行分區的具體步驟是:建立基本DOS分區→建立擴展分區→在擴 展分區中建立邏輯DOS分區。 9.格式化硬盤 在對硬盤進行分區后還須進行格式化操作,這樣才能在硬盤中存儲數據。硬 盤的格式化分為高級格式化和低級格式化,平常所說的是指硬盤的高級格式 化,格式化硬盤的方法很多,下面就介紹兩種常用的硬盤高級格式化方法 |
|